他发明了锯齿、曲尺、刨子等工具。在民间神话中,也将其传的神乎其神。尤其是他发明的墨斗,传说还能辟邪。还有《鲁班书》,也非常之神秘。所以,人们都对工匠敬而远之。从来不敢怠慢,生怕其运用法术加害于自己。
一、 工匠地位屡遭轻视
“宗社不修,郊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这是在四书五经之一的《尚书》对于工匠的评价。虽然有鲁班的地位在此支撑,但此行当仍然不为人所重视。管仲在《管子》一书中将各个行业划分等级分别为士、农、工、商。工匠的地位仅排在“囤积居奇”的商人之前,汉朝由是轻视商人。
1. 工匠的几种类型
工匠精神的钻研和刻苦,在当今社会非常受提倡。甚至央视还出了纪录片《大国工匠》以及《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向其致敬。引发全国学习其精神之热潮。在古代,工匠大体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首先是供人吃饭的厨师,当然在古代称之为“厨子”。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人觉得这个行当配不上此名。“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蓝田县,素有厨师之乡的美誉。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的宫中都有来自蓝田的厨师,比如房成恩、张钦西、刘冶融等等。
“仓廪实而知礼节”,厨师占了一个食字。衣食住行,除了吃之外更重要的则是住。这就衍生出了另一个行当—木匠。鲁班就是从事木匠行业的,比如收录进语文课本中的《墨子·公输》所提到的“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还有屠宰匠、剃头匠等等,五花八门。并且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祖师爷,像厨师他们的开创者便是齐桓公身边的易牙;陶瓷行业的是《韩非子》提到的“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明年而器牢”。
2. 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嘉定赤城志》“古有四民,曰士;曰农;曰工;曰商。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食”。在耕读传家的普世价值观之下,形成了人们对于工匠的认识。工匠不做农活,而靠着自己的技术换取粮食,是不折不扣的手艺人。
工匠在古代的作用类似于现代的工程师,但地位远不及其高。《晋书》“良家人,非医巫百工商贾之也”。可见,当时的朝廷对于工匠也是十分轻视的。究其原因,除了崇尚士、农之外,还有工匠的来源问题。
《三国志·魏志》“山东各地之奴,皆以发配为疆;为匠人,筑防事”。可见,当时投降之人或者是犯罪流放之人才会被充军发配学习手艺成为工匠。当然,此也不尽是如此。俗话说“技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灾年饿不死厨子。所以,也不乏有许多人是因为自己想靠手艺吃饭而走上这一道路。
士大夫阶级,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是仅次于诸侯的存在。不论是周天子还是各位霸主都给他们极高的尊重。《礼记》“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大夫三鼎。因为他们是为权贵阶级,出谋划策之人,也是一个国家兴盛与否的标志。
农民地位高是历史必然因素,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一直以来是以农为本,因为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一个国家平稳运行的基本保证,供给军队亦或者是抗灾平患,都离不开粮食。所以必须给农民以崇高的地位。
工匠自己掌握独门绝技,同时也不乏能够锻造兵器者。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全国的铁器全部没收。冷兵器时代,如果出现大规模武器则会对封建统治产生影响。自然,也就会不断的打压工匠。使得其没有地位之后,自己才能高枕无忧。就算其有技术,但无人信服也没有原材料也无法掀起风浪。”
二、 战火纷飞使其地位提高
宗白华先生曾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诚然,自东汉末年至隋朝的三百七十年时间中,政权更迭频繁。大大小小的朝廷,你方唱罢我登场。尤其是“五胡乱华”期间,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入侵中原。一时之间,狼烟四起,民不聊生。
1. 外族入侵对工匠的影响
虽是炼铁奴,但同样也是工匠的一种。《北史·蠕蠕》“豆代可汗亲见中原工匠,工商杂妓,尽听赴农”。也就是说,从此时起匠人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他们可以像农民一样,从事作物的生产。此举,也侧面证实了此前匠人地位的低下。
其次,北方游牧民族诸如鲜卑、匈奴等,他们大都是在两晋时期内迁于中原的。原因有二,首先在天寒地冻的草原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再者,身为渔猎民族或者林中百姓的他们并不能熟练掌握先进的手工艺,就像制瓷、制革等。
《晋书》记载,当时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后,除了劫掠钱财或者生活物资之外也会将工匠悉数带回。将自己所学,悉数传授给部落中人。而他们在当地受到的待遇也可以说是非常之高,表现好的还能够得到婚配。
正因如此,汉地工匠数量急剧减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当工匠遍地走的时候没人会特别重视其存在。而一旦当其变得稀缺,建房遭屋,疏通河渠无一能离开他们。同时,当少数民族正式入主中原之后,也会保持此先对匠人的敬畏之心。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失去了大一统的王朝,封建礼教自然也会有所松动。并且当时的民生凋敝,大面积土地无人耕种,所以只能选择抬高工匠的地位以使其耕田。北魏孝文帝颁布的“均田制”以后,工人的地位再上一台阶。
因为在此之前,工匠是不被允许拥有自己的土地。正是有了他们,不断的填补农业人口的不足才能不断的推动北魏走向新的辉煌。这就要从工匠的来源说起,除去自由手工业者之外还有非自由工匠。他们或是因为获罪判刑,或是欠钱无力偿还而沦为雇主的工具。
此外,前边讲过此时没有大一统王朝的存在。既然不存在能够号令全国的君主,则其政令的影响力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黄河以北的地区,全部沦落于外族之手。这些统治者即使受汉化影响,也不会完全承袭封建礼教制度。
正是因为时局的动荡,才使得工匠和手工业者地位逐步得到了提高和改善。古代将人分作三六九等,不过是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而设定的。
3. 政权对于工匠的依附
胡人于汉末三国时大量内迁,又趁晋王朝空虚之际纷纷立国。那时候,建立一个政权就如同现在开家公司一样简单。上位后的帝王,首先要做的就是笼络人心。尤其是在满是汉人的土地上,更需要顾及他们的感受。
因此在战火纷繁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必须要通过提高他们的地位来使其能够尽心竭力的效忠于自己。在南朝萧子显所作的《南齐书》中,就记述了梁国手工业者唐禹之遭压迫而后起义的故事。
虽然并未取得成功,但也给统治者迎头一击。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更何况是长期饱受欺凌的匠人。唐禹之的起义,间接的促进了工匠地位的提高。尤其是到了宋朝,手工业飞速发展,工匠在此时也成了抢手的饽饽。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后,更是如此。
结语:
不论工匠地位的高低,他们所做出的贡献都是任何人所无法泯灭的。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风格。也正是有他们,才有了美轮美奂的手工艺品,才有了令人啧啧称叹的古代园林建筑。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不断的追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完成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