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包拯,人称包黑子、包青天,素来以铁面无私著称,包拯任职期间,在百姓们的眼中,他就是正义的化身,是刚正不阿、一心为民的青天大老爷。
公元1062年包拯去世,北宋的百姓无不掩面垂泪,他出殡那天百姓们早早就等在了开封府的门口,想要送他最后一程,却没想到,到了出殡的时辰,开封府内竟然陆陆续续抬出来21口棺材。
就连混迹其中想要得知包拯埋骨地的一些盗墓贼都懵了,但是有经验的盗墓贼立即了然于心,并且在包拯下葬之后,盗墓界还定下了一条七字行规。
包拯出殡时为何会有21口棺材?盗墓贼又定下了怎样的行规呢?
1062年,已经63岁的包拯仍然像年轻的时候一样,天不亮就起床夜深了才休息,但是常年透支身体为民操劳、兢兢业业处理公事的包拯已经明显感觉到身体大不如前。
这天,他在枢密院处理公事的时候,突然感觉到一阵头晕目眩,甚至有些呼吸困难,宋仁宗得知后立即就派太医去给包拯诊治,但是太医也不知道包拯突然发病的原因,只道他是劳累过度。
宋仁宗听完太医的汇报之后,立即就差人将良药补品流水一般的送到了开封府,但是此时的包拯身体机能已经大不如前,就算是吃下仙丹,他的身体也不一定能吸收利用。
病来如山倒,之前还每天都神采奕奕的包拯已经连续几天都没有睡过一个整觉了,每天失眠多梦,再加上恶疾难愈,包拯的精神也萎靡不振,没有胃口进食的包拯脸色蜡黄。
即使缠绵病榻,包拯仍然忧心公事,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让包拯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还是没有熬过这次的病痛撒手人寰,他一生传奇的经历在63岁这一年戛然而止。
包拯的去世,让北宋少了一个能力突出直言谏君的忠臣,让百姓失去了为他们伸张正义的清官,得知包拯的死讯后,举国上下之人除了被他惩治过的贪官污吏,无不哀痛难当。
到了包拯的出殡日,开封府外被围得水泄不通,曾经受过包拯恩惠的百姓们早早就放下了手上的活计等在了门口,想送包拯最后一程。
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到了出殡的时辰,包拯的棺椁被抬出了开封府,正当沿途的百姓痛哭流涕的时候,府内又抬出来了一副棺材,群众们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就看到了后面跟着的是看不到尽头的棺材队伍。
围观的百姓们细数之后发现同样的棺材竟然足足有21副,吊唁的百姓们都傻了眼,不知道开封府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更不清楚究竟哪一副棺材里才是真正的包拯。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开封府想要故弄玄虚,而是因为包拯传奇的一生让他们不得已而为之。
对于包拯的来历,宋朝百姓议论最多的就是他乃是文曲星下凡历劫,也有人说他是赤脚大仙,而他的身世也在众人的谈论之中变得神乎其神。
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包青天形象,是一个面色黝黑。神色严厉的文官,额头上还有一个月牙胎记,相传他出生时还因为相貌丑陋差点被活埋,但是他的大嫂救下了他并偷偷抚养。
这也是影视剧与戏剧当中他将大嫂称为嫂娘的原因,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上真正的包拯不仅不是黑胖子,他标志性的月牙也并不存在,之所以是个黑脸形象,是因为在戏剧的脸谱当中黑红代表着正义无私。
历史上的包拯是一个清秀的美男子,也并非出身于农户之家,祖上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是朝中大臣,他的父亲包令仪还官至虞部员外郎,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书香世家。
包拯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到处游学,父亲带着他和哥哥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见多识广的包拯并不像同龄的孩子那样贪玩,他小小年纪就行事稳重令人啧啧称奇。
虽然包拯出身于官宦世家,但是他从来就不像有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一般看不起穷人,他深知人生来无异,不论是皇亲贵胄、高官子弟还是穷苦百姓,都是寿数不过百年的普通人。
儒家之学与圣贤思想的熏陶之下,包拯对书中大道理坚信不疑,并且认为,为官之道就是恪守本分、造福百姓、忠君报国,接受正统儒家思想教育的包拯在声名初显之时也得到了一位师长的赏识。
此人名为刘筠,是当时文坛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就连政坛也有他的一席之地,得到了刘筠的关注与教导之后,包拯的学业更是进步飞快,在父亲与刘筠的影响下,包拯也愈发正气凌然。
1027年,包拯经历了乡试、会试以及殿试之后,终于如愿考中了进士,并被朝廷授予了大理评事的职位,需要到建昌县出任知县,但是这项任职却让包拯犯了难。
当时包拯的父母已经年迈,并且两人的身体都不好,而建昌距离他的家乡庐州又有几千公里的距离,不论是将他们留在家乡还是带着他们长途跋涉都非包拯所愿。
家中父母得知他已有官职之后都非常高兴,但是他们也明白自己年老体弱,根本不可能和包拯一起上任,同时也担心包拯独自一人背井离乡没有人照顾会过得不好。
包拯上书向皇帝报告了自己的情况,希望能到离家近的州县上任,让他能够孝顺年迈的父母,皇帝感动于包拯的孝心,就将他的上任地点从建昌县换到了与庐州相邻的和州。
但是年迈的父母还是不愿跟着包拯上任,他们在故土生活了一辈子,不想在晚年的时候背井离乡,包拯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虽然心怀治国平天下的宏愿,但还是决定辞官回家。
包拯的父母老来得子,包拯上面已经有了两个哥哥,母亲怀上他的时候已经是超高龄产妇,众人纷纷劝他母亲保重身体放弃这个孩子,但是他还是顺利降生,因此包拯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更胜于两个哥哥。
进节于陛下之日长,但是报养之日短,再三思虑之后,包拯还是向皇帝辞官回到了家乡照顾父母,五年之后父母皆已离世,悲痛欲绝的包拯不愿离去,他在父母墓碑旁搭起了茅屋守孝。
三年孝期已满,但是包拯仍然徘徊左右不愿离去,在父老乡亲们的多次劝说之下,包拯才重振志气,决定再次入朝为官,此时的他早已过了而立之年,但是积年累月的沉淀让他比一般的官员更加能够体察民间疾苦。
1037年,包拯重新踏上了仕途,赴京听选之后被任命为天长知县,上任之后的包拯与前任的知县为官之道截然不同,官场上勾心斗角阿谀奉承是常态,但是包拯并不与他们同流合污。
不论官职高低,包拯始终恪守本心,将百姓放在第一位,刚正不阿廉洁自律,被人称为“包青天”,欧阳修曾评价包拯是“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
欧阳修所说的“少学问”并不是指包拯没有文化,而是他不像大多数的官员一样将精力都放在与人交际上,很少打不必要的交道,更不会昧着良心阿谀奉承。
在天长县任职期间,包拯曾破获过一起报复案,此案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案,只是两户人家之间的纠葛,但是包拯断案的方式却足以见得他的机敏明智。
寻常的一天,一个农人到县衙告状,他说自己的耕牛被带人恶意割掉了舌头,请县衙老爷派人去捉拿罪犯,包拯得知消息之后先是询问最近有没有得罪什么人,农人立即就说出了一个名字。
包拯会有此一问,是因为割掉牛的舌头并没有什么利益可图,能干出这种事的必定只是想要报复这个农人,包拯心下了然,然后就让农人回去将没了舌头的那头牛给杀掉。
属下不解,为什么要将一头好好的牛给杀了,包拯解释牛没了舌头很有可能流血过多而死,就算是当场没死,没了舌头无法进食,迟早也要被饿死,既然注定要死,不如让这头牛的死来揪出真凶。
宋代宰杀耕牛的行为是违法的,那个割了牛舌头的人一看见农人将耕牛宰杀,立即就到县衙报官,让衙门的人治农人的罪,包拯厉声一喝,对方就吓得跪倒在地承认罪行,这起疑案也成功告破。
包拯不仅断案如神,他执法的时候更是严峻冷酷不畏权贵,包拯升任监察御史之后,就在不断整肃纲纪、惩处贪官污吏。朝中一官员名为王逵,包拯弹劾七次才将他拉下马。
王逵任职期间不仅鱼肉百姓,他还滥用酷刑残害无辜,被他屈打成招残忍杀害的百姓不计其数,而他则因为与朝中大官尤其是宰相关系密切而无人敢动。
第一次弹劾的奏章被宋仁宗无视,第二次又被宋仁宗随便搪塞,但是包拯并没有放弃,一连七次的弹劾让宋仁宗不得不处理王逵,这才让臭名昭著的王逵彻底倒下。
包拯不仅为官时对属下要求严格,对同僚一视同仁,他对待家人也是极其严格,就算是自己的同族犯了罪,也必须按照律法严厉处置,绝对不能徇私枉法。
包拯的一生都致力于整顿吏治、为百姓谋福祉、选贤举能、为民请命,是宋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清官名臣,这也就间接造成了他死后21口真假难辨的棺材从开封府中抬出。
开封府之所以会在包拯出殡的时候抬出21口棺材,主要是包拯一生廉洁清正,他的刚正不阿虽然造福了百姓,但也在朝中树立了不少的敌人,据说他的长子意外身故就与他曾弹劾过的高官家属脱不了关系。
为官的几十年里,包拯并没有留下什么家财,但是麻烦却是没少惹,只不过包拯生前上有皇帝器重,下有百姓爱戴,那些贪官污吏不被包拯找上门就已经烧高香了,哪里敢主动去招惹他。
但是包拯离开之后,他的小儿子还只有5岁,如若无人护佑,那些贪官和被他弹劾惩处过的人就会争先恐后的找他的家人算账,家中女眷与年幼的孩子根本难以自保。
因此包拯的葬礼上,宋仁宗还亲自出面,虽然他什么都没说,但是也给了那些想要对包拯家眷动手的一些小人警示,即使包拯已经故去,他们的家人也不是谁都能动的。
另外,古人们非常迷信风水之说,他们普遍相信人在死后埋进风水宝地,那么他的灵魂就可以庇佑后人,但是先祖的坟墓被掘,那么厄运就会降临在后人的头上。
他得罪的那些人或许会在皇帝的震慑下不敢对他的家人动手,但是他的埋骨之地就不一样了,就算是为了报复他让他死后也不得安生,也会有不少人打他的坟墓的主意。
因此开封府准备了21口棺材一同出殡来混淆视听,而一向廉洁的包拯又怎么会如此铺张浪费呢?事实上真正的包拯下葬之后,这些掩人耳目的棺材就被送给了有需要的穷人。
送葬的人群形形色色,自然也不乏盗墓贼,他们见识到了包拯有多受百姓爱戴,自然也知道包拯从不贪赃枉法,即使找到了他真正的墓葬,也挖不出来什么好东西,并且包拯的所作所为连盗墓贼都敬佩不已。
因此包拯下葬之后,盗墓界就出现了一句话:“盗墓不盗包公墓”,这句话既是业内的规定,更是他们对于包拯的崇敬。
尽管盗墓界有了这样的规定,但是包公墓还是遭到了破坏,据专家推测破坏包公墓的很有可能是后来的金兵,而最早被发现的那座小小的包公墓也只不过是包家当年布下的疑冢之一。
1973年考古学家才发现了真正的包公墓,虽然已经被破坏,但好在棺椁被动的不多,应该只是少了一些陪葬品,这座包公墓也被重建,并列为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家发现了包拯墓在进行了保护性发掘之后,专家们对包拯的遗骨进行了检测,但是结果显示他的骨头里含有大量的汞,汞在古代一般只存在于朱砂或是砒霜这类有毒的物质中。
这就不禁让人怀疑包拯真正的死因,根据史料记载包拯是病逝,他突发重疾到身亡只有短短的13天时间,因此就有人猜测他是中毒身亡,所以遗骨中才会含有大量的汞。
当时宋仁宗还派去了太医进行诊断,连太医都诊断不出来的病症难不成真的是中毒?其实不然,专家给出的结论是他骨头上的汞很大可能来自于那个年代的防腐技术。
如今的包公墓位于安徽合肥,全称为包孝肃公墓园,而包公祠则与之紧紧相连。北宋的《开封府题目记》碑也被收藏在开封博物馆,上面包拯二字已经在长年累月游客们的抚摸中渐渐模糊直至消失。
包拯虽然是千年之前的人物,但是他的精神却影响着无数的后人。不论是戏剧唱段还是影视作品,包拯的形象都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他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当官要为民,勤廉放心间。”包拯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在公平与正义方面,包拯做到了极致,也因此成为了百姓信赖的“包青天”,他的故事更是被百姓口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