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持续了8年的动乱,并未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在许多人看来,安史之乱似乎很快就被平定了。唐朝大军很快收复了长安和洛阳,重创了叛军的精锐。757年,安禄山死去,安史之乱的大军显得更加不堪一击,唐军势如破竹,取得不少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唐军本该乘胜追击,却隔了整整三年才对北方叛军发动攻势,20万唐军竟在邺城之战中遭遇一场惨败。这是怎么回事呢?
邺城是安庆绪的临时基地。唐军已经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安庆绪只好逃亡邺城,史思明则盘踞在范阳一带。此时唐军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中原和关中的战乱需要恢复,商路需要重新开通。在安史集团遭受重创后,唐军决定休养生息,以后再行决战。
唐肃宗着手开始经济恢复,并任命了新的节度使,平叛大军因此被拆分,这显然不利于将来的协同作战。唐肃宗还打算用“诏安”的办法,解决安史之乱的遗留问题。安庆绪已经大势已去,史思明成了安史集团的真正老大,并且史思明已经有投靠大唐的迹象,至少整个范阳军镇名义上已经重新回到唐朝手中。
758年,唐军决定发起决战,唐肃宗集合了大概20万人的部队,沿着黄河东进,靠运河补给粮草。安史集团的大军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一番较量后,安庆绪的士兵损失惨重,只能退守邺城。此时唐军不善于攻城的缺点表露无疑,在邺城围攻数月,都无法把邺城拿下,大将李嗣业也在围攻战中牺牲。
20万唐军的粮草补给逐渐紧张,史思明看到了机会,在12月严冬集结了几乎所有病例,加上临时招募的胡人武装,总兵力号称达到了13万。此时天寒地冻,唐军补给受限。而且唐军内部也出现了问题,指挥大军的不是郭子仪,而是朝廷派遣的太监鱼朝恩。鱼朝恩对军事一知半解,只知道维持自己在军中的地位。
史思明的再次反叛,让唐军猝不及防,史思明分兵两路进攻,竟然绕过邺城的唐军包围,切断了唐军的粮草补给线,20万唐军粮草断绝,不得不选择南撤。见到机会的史思明,挑选出了5万精锐骑兵,开始了对唐军的追击,此时的唐军颇有些像是从莫斯科败退的拿破仑大军一样,除了逃跑什么都顾不上了。
这些唐军所属的各地节度使,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军事资本,没有人真的想为唐朝而战。只有李光弼的河东军团,依靠精锐骑兵在跟史思明纠缠。兵败如山倒,唐军20万就这么一败涂地,四散奔逃。
太监鱼朝恩将责任都推到郭子仪身上,郭子仪于是被解除了军职,回长安养老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