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563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难道唐朝真的把胖当成美?从安史之乱前后女性美学的发展历程,
窥探真理
从安史之变看唐代妇女审美习惯的变迁
“长短不一,大小不一,谁敢恨玉环飞燕。”这是苏轼写的一首诗,
从诗中可以看到一种对女性美学的认识。
苏轼可能只是想要表达一种女人不管是瘦还是胖都可以很漂亮,
而不是说女人瘦就漂亮,或者胖就一定漂亮。
但到了今天,人们对唐代女子的审美观已经被定义为“以胖为美”,
这一点没有任何证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解,因为唐代的所谓“以胖为美”,更多的是一种健美的审美观。
不过这种审美观并不是贯穿于整个大唐,而是在安史之乱中,有着明确的界限。
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转折,同时也是一个从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从各种史料和诗词和绘画中可以看到,
唐代早期女性最美丽,最丰满、最匀称、最丰满,而在唐代晚期,女性最美丽。
这种美学观念的变化,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它反映了唐代在安史之乱前后的政治变化。
一、安史之乱以前唐代妇女的审美特征是以健壮的胡人为美
因为历史是真实的,没有绝对的真相,所以很多关于历史的定义都是猜测和史料的结合,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偏差。
就拿唐代女子的审美观来说,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唐代的女人以肥胖为美,但实际上,
唐代的女人并不是以肥胖为美,而是以肥胖为美。
1、唐代初期,
胡人的审美观念逐渐进入中原,形成了一种审美的主流
事实上,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以肥胖为美的时代。
唐人说的胖子,就是指女人的身材魁梧,
而不是肥胖。
唐代早期的“健美”现象的产生,与唐代李氏家族的统治阶层密不可分。
李氏世家虽然也有胡人的血脉,但是他们毕竟是汉族,
而他们的皇后和其他的女人,就不一样了。
与陈寅格先生所说的“唐朝的开国皇帝,比如独孤氏,太宗的母亲,窦氏,都是汉族的后裔。
”
由此可见,唐代妇女在汉人中几乎没有出现过,所以在统治阶层中,
很少有汉人对女人的审美观。
胡汉两族的融合,
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统治阶级却是以胡人为主导,这就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审美观。
2、唐代盛世女性的审美观与大众对女性的认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胡人以强壮为美,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这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
所谓的“胡人”,
其实就是中国北部和西北一带的游牧民族,其中有两种自然选择,一种是人文,
一种是自然环境。
南北两个方向都是极寒之地,所以想要在这片区域生存,必须要有极强的耐寒能力,
否则的话,很难在严寒中存活下来。
而人类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选择,那是因为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骑马和放牧,这是一种高强度的运动,所以他们的身材都很健壮,身材也很好。
而游牧民族最重要的食物就是肉类和乳制品,来强化身体的肌肉。
所以,在两种自然选择的影响下,胡人对女人的审美观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尤其是在盛唐时期。
比如《陈风·破阵》,就是这样写道:“有一个美的人,又大又卷,又大又圆。
”《唐风·椒柳》:“他的儿子,很大,
很大。”
唐代的两篇诗歌都体现了唐代的审美观念,
即女人的体形高大、修长,是一种美的象征。
所以,人们普遍认为肥胖是一种美丽,其实并不完全正确。
二、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妇女的审美从胡人的审美转向了汉人的审美
“审美文化,终究是要被社会所影响的。”安史之乱之后,唐代的女人也是如此。
前面所说的唐代以健壮为美,
安史之乱后已不复存在,
并逐步被汉人的审美所代替。
1、安史之乱以后,
随着大唐的没落,胡人女性审美能力的下降
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这八年的时间里,大唐从巅峰跌落到了谷底,而这一次的战争,
更是让中国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随着朝堂上的权力越来越小,皇权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小,
原本在皇族的影响下,以健壮为美的生活方式也渐渐的消失了,
而汉人的审美观也在逐渐的恢复。
更何况,安史之乱就是因为胡人的缘故,中国的民众对胡人和胡人的文化都有很大的排斥。
也有人说,北方的汉族人,虽然是汉族的一员,
但长期与胡人打交道,他们的汉人文化并不纯粹。
就算是白居易,
也曾经写过一首《胡旋女》,叹道:“五十年不受约束。胡旋女、莫空舞,
唱这首曲子,领教领教。”
2、以瘦为美的江南汉族妇女美学统治
胡人的审美观在没有了主流的情况下,
自然而然的转向了另外一种审美观,而汉人的审美观则更加偏向于南方女性。
而南方女人对身体的要求,一般都是修长的身材,雪白的肌肤,都会受到这种审美的影响。
唐代女性的审美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与安史之乱的推动有很大关系。
就拿崔护的《题城南庄》来说,“一年前,这扇门前,桃花开得正艳。人不在,
桃花依旧在笑。”
这是一种典型的江南审美,把女人比作一朵娇艳的桃花。
除了这些,唐诗里还有很多这样的描述:“打鼓打腰,打湿了衣服,打湿了雨。”在这个世界,女人最美的地方就是苗条,但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唐代后期的修长和前朝的修长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楚王腰肢纤细,
后宫多饿”,
这里的“苗条”指的是,她的身材并不算漂亮。
到了唐代,瘦中多了一种柔和,不但要纤细,还要柔软,
否则的话,她的身体会变得僵硬,没有任何的美感。
以上所说的“士大夫”在唐代妇女审美观念的转变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一个共识,那就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来传播,但是在这个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很慢,
也很难。
安史之乱,很多文人墨客都是因为避战而逃到了南方。
在南方,自然也会受到南方的文化熏陶,而南方女性与盛唐女性的审美观也是截然不同的。
于是,文人墨客们便将她的容貌画了出来,而南方的审美,也就自然而然地烙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三、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妇女审美观念的巨变
唐代前期,统治者对妇女的审美观起到了指导作用,因此,人们一致认为,以健壮为美的胡人作为女性的审美标准。
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发展,这种情况已经被改变,对“美丽”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变化。
因此,
中国人的主流审美基本上不存在以肥胖为美的时代,而唐代之所以被误认为是以肥胖为美。
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者的刻意引导,
一方面是因为唐朝的和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开元盛世。
太平时期的治国之道在于思想和文化上的控制,
所以唐代的统治者希望能够实现美学的统一,当然,
他们也尝试着将汉族的文化和习俗融合在一起。
唯一不同的是,唐代的统治阶层并没有得到长久的统治,所以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毕竟,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审美总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参考资料:
《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