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几年影视作品的渲染,锦衣卫在走进我们视野的同时,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一股极其强大的武装力量,成员个个武功高强,身手不凡。奇怪的是,最后明朝灭亡时,锦衣卫却好像神隐了一样,使我们不清楚他们的踪迹。
锦衣卫由朱元璋设立,最初的职责有三:
一是保护皇帝的人身安全,二是为做天子的耳目,为其收集情报,三就是掌管诏狱事宜
。
之后,锦衣卫工作的侧重点就变成第二项和三项,他们的耳目遍布官场,一点风吹草动就汇报给皇帝,更是经手了明朝的大案如蓝玉案和胡惟庸案。
不过,锦衣卫残酷的行事作风把百官搞得草木皆兵,以善于罗织罪名和施展酷刑使人闻风丧胆。
在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将锦衣卫废除,朱棣在位时,虽然重建锦衣卫,但为了避免一家独大的情况,他设置了东厂,用以制衡锦衣卫。
这之后,锦衣卫的风头就被东厂抢走了,
东厂取代最初的锦衣卫
,
成为天子心腹。明朝中后期,锦衣卫直接就成了东厂的附属部门,受东厂的吩咐行事。
锦衣卫无疑是在走下坡路,各项实力都在下降,不过,根据统计,截止万历和崇祯年间,
锦衣卫总体成员数量仍然有15万。
15万可不是个小数目,聚合在一起,也是一股足以扭转战局的力量了。那么,当明朝灭亡时,为什么不见这15万锦衣卫的身影,他们是去了哪里呢?
投靠清朝
明朝的创立者朱元璋出身民间,在位期间他发挥了中国百姓自古具有的艰苦奋斗精神,励精图治,为明朝之后的繁华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可是,每个封建王朝都逃不过高开低走的命运。
明朝末期,一连几任君王都贪图享乐,要么荒废朝纲,要么就把国家大权交给宦官,自己做个清闲皇帝,一个国家所能承受的乱政是有限的,这么折腾,自然元气大伤。
等到明朝的末代皇帝接手这个烂摊子时,明朝已经是积重难返,药石罔顾了。内部国库空虚,食不果腹的农民发动起义;外部更有满清虎视眈眈,屡次扰边,内忧外患算是齐全了。
崇祯空有一番报负,现实是他不可能实现他的中兴之梦了,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正式灭亡。这时,锦衣卫也采取了动作,他们的选择不尽相同,主要分为三种,
一种就是见风使舵,四处投靠
了。
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是骆养性,他很受崇祯帝器重,因为他有扳倒内阁首辅周延儒的功绩在身,崇祯帝十分赏识他,锦衣卫指挥使是正三品的官职,已经可以让很多人眼红了,可是骆养性更进一步,又被提拔为正二品的左都督。
尽管拥有崇祯的恩宠,但骆养性没有因此就被喂熟,他心里只有自己的利益。所以,李自成攻打京城,崇祯帝召他勤王时,他做出了拖延的决定,用尽浑身解数,延误支援,最后结果就是京城陷落。
骆养性早就打好了算盘,眼见李自成风头正盛,
他带着手下人马干脆利落地投奔了李自成,
献上了3万两白银。不过,骆养性并没有就此安分下来,后来清军入关,他又抛弃李自成,投奔了清廷,真正做了一回三姓家奴。
这样一个无情无义,卖主求荣的小人,清廷也是不敢放心用的,先是为了稳定局势,把他封为天津总督,之后撤了他的职位,并不断对他进行打压。
战死京城
人与人的差距是巨大的,有骆养性这样背叛明朝的小人,也就有一些甘为大明赴死的英雄。李自成在北京城掀起战火时,和骆养性同为锦衣卫指挥使得王国兴坚守京城,率领愿意追随自己的人浴血奋战,直到壮烈就义。
锦衣卫中和王国兴并肩作战的还有很多人,比如百户王守林,同知李若琏,千户王文采等。他们当然抵挡不住清军铁骑,但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想要做的是守护自己的大明。
最后,王国兴兵败自焚,王守林自缢身亡,同知李若琏于崇文门前奋战致死,王文采在宣武门殒命。
投奔南明
1644年,崇祯情知大势已去,于煤山自缢,失去了皇帝的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为了躲避清军,
大批南渡逃亡,其中就有锦衣卫。
这些人又重新推选出皇帝,建立了南明,和清朝各占半壁江山。
南明一共传了三代,寿命短暂,但也有着完整的官僚体系,
此时锦衣卫呈现着隐身状态,这是因为他们四散开来,在文官武官中都有所分布
。是的,锦衣卫里也是有文职人员的,虽然影视作品不断淡化这一点。
追随南明而来的锦衣卫各自发挥所长,希望能够恢复昔日的大明荣光,不过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可不是他们所能抵挡的,该来的迟早回来。
南明没有支持多久,清军在扬州制造了惨剧后,一路南下,把弘光帝从皇位上拉下来,让他做了俘虏。
南明的大臣此时归降了一批,隆武帝绝食而亡,之后的就是南明的亡国之君永历帝了,南明最终在吴三桂的剿灭下灭亡,
其大臣有的殉国,有的选择活下去投靠清朝
,锦衣卫的身影彻底从历史上消失。
小结:
锦衣卫虽然说起来曾享有无限荣光,但就像月亮自身不能发光,而是反射太阳的光芒一样,锦衣卫的荣耀和明朝息息相关。
当明朝还是一个强大的王朝时,锦衣卫的实力和地位自然水涨船高。可是,明朝灭亡后,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锦衣卫失去了依附的大树,自然只能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