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年10月2日,明熹宗天启皇帝去世,其弟信王朱由检即位,这就是大明的末代君主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即位时,明朝天下已然内忧外患。
自崇祯元年(1628年)起,受小冰河期影响,中国北方大旱,千里狼藉,寸草不生。灾难性的气候又致使瘟疫流行,旱灾、蝗灾接踵而至,百姓流离失所,禾苗枯焦,饿殍遍野,死人弃孩,盈河塞路。
崇祯二年,驿站兵士李自成因陕北驿站失业,因苦大仇深渐渐走上了与朝廷对抗之路,后来竟成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同年,长城内外同样烽火连天,后金大汗皇太极指挥八旗骑兵第一次踏破长城关隘,直入畿辅,京师震动。次年,昔日的延安府捕快张献忠自号“八大王”,也在家乡拉起一支队伍扯旗造反。
此时的大明,犹如暴风骤雨、狂风巨浪上的一艘巨舰,这船的吨位大得吓人,但在惊涛骇浪却迷失了方向,在巨浪拍涛中,在年轻的船长(皇帝)指挥下,一再调整航向、一再调转船头,茫然地追寻可以停泊栖息之处。
其实,崇祯皇帝本人堪称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少有的“好人”,在中国历史上,昏庸残暴、非酒即色的昏君实在太多,崇祯皇帝的确有他令人尊敬和同情的一面。
他这个皇帝做得特别勤劳特别辛苦。一次,崇祯皇帝去探望奶奶,陪着奶奶聊聊天竟然睡着了。醒来后,崇祯皇帝很自责地说:“我没本事,大明又多灾多难,我才两天两夜没合眼就挺不住了。”
他生活相当俭朴,经常只用清粥小菜下饭,宫廷生活不事铺张,不近女色。他穿过一件衣服,袖口已经破烂,皇帝不好意思让大臣们看见,如此这般的勤俭节约美德,大概只有在位期间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道光皇帝可以媲美。
但这也可见,作为君主,自律、勤俭是良好的美德这一,但不是最好、最亟需的美德。战略思想、战略规划或者实现自身战略意图的能力,才是一个执政者最关键的能力。
有人说,崇祯皇帝一即位,就铲除了魏忠贤等一干阉党,由此可以证明皇帝的政治智慧与英明。
但是,如果他真的这么聪明的话,为何他的英明就仅仅只是这一次昙花一现?后来的历史可以证明,正是铲除阉党过于轻而易举,让崇祯皇帝产生了盲目的自信,以至于他将自己的刚愎自用当成了英明睿智、把轻率急躁当成了反应敏捷、把反复无常当成了随机应变。
有人说,崇祯皇帝是好的,可是大臣不给力。
但是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却一共任命了五十多位内阁首辅级的大臣,被后世讥讽为“崇祯五十相”。他既不识人、也不用人,首辅、大学士等走马换将,朝廷上熙熙攘攘,大明怎么可能会有一个良好的施政环境。
还有人说,是党争拖累了大明,拖累了皇帝。
无疑唐朝有“牛李党争”,北宋有“新旧党争”,明初有“淮西、浙东党争”,几十年后清朝还有“明珠与索额图党争”,但朋党之争碰到朱元璋、康熙这样的皇帝,可以各打五十大板,彼此利用。如宋神宗、崇祯皇帝这样,便左右摇摆,束手无策,反被臣下牵扯鼻子走。
巧妙地利用矛盾,化解矛盾,本就是成熟帝王的驭人之术,统治之术。从这点来看,崇祯与他的祖先朱元璋、朱棣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上的皇帝。
崇祯皇帝性情暴躁,对人和事缺少耐心,他基本上不知道谋定后动为何物,完全不懂得运用战略眼光审时度势,对农民军和清军,到底是清剿、是反击、是议和、是招安,政策摇摆不定。最终结果就是战则无力,和则无方,攻则不克,守则不胜。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观察,崇祯皇帝是一位有太多小聪明、却对全局战略缺少总体把握和指导的皇帝。从个人品性上判断,他则是一位“图虚名而受实祸”的典型,他最擅长的就是抵赖、推诿、甩锅。
十七年来,崇祯皇帝先后启用杨鹤、洪承畴、曹文诏、陈奇瑜、卢象升、杨嗣昌、熊文灿、袁崇焕等多人,然而他始终用人存疑。随着国事的日坏一日,皇帝也变得越来越暴躁易怒,执行崇祯皇帝出尔反尔政策的臣下们大部分都倒了霉,陈新甲就是个典型。
1642年,明清之间具有决定性战略意义的“松锦大战”以明朝失败告终。崇祯皇帝不得不命令兵部尚书陈新甲派人与皇太极秘密和谈。皇帝再三地叮嘱陈新甲一定要保守秘密、“密图之”,不要让外面的人们知道。
皇太极开出的议和条件在不是特别苛刻。若就此达成合约,大明将立即从腹背受敌的窘境中解脱出来,可以全力解决令人头疼的“流寇”。
可是议和之事后来被士大夫们得知,他们络绎不绝地上书弹劾陈新甲,要求严加惩治。崇祯皇帝的缺陷就是缺少担当,他坚决不肯承认自己曾经密令和谈,他下严旨痛斥陈新甲,命令他悔过自新。
陈新甲则认为自己一切按照皇帝的指示行事,何过之有?不但无罪,反而有功。于是,他以与皇帝同样坚决的态度,拒绝承认错误。
最后,倒霉透了的陈新甲,竟然被皇帝以私自议和的罪名,下令处死。
崇祯一朝,七位总督死于这位皇帝的狐疑和猜忌,十一位巡抚被诛戮。在崇祯看来,过错皆是臣下,而他完全无视自己指挥者的责任。渐渐地,对皇帝失望透顶、怕自己也被逼死的诸将最终接二连三地携带最新引进的红夷大炮和工匠技师,如多米诺骨牌般投靠了关外的清军。
令努尔哈赤、皇太极寝食难安的骄兵悍将,如今则成了后金的急先锋,构成了汉军八旗的主体。后来也正是他们,从辽东一路杀到了云贵和两广,替大清打下了江山社稷。
平心而论,如果不考虑他们曾经的遭遇和绝望,仅仅将他们斥之为汉奸、卖国贼、叛徒之类,其实是苍白无力的。
等到紫禁城破那天,崇祯皇帝一眼望去,满朝竟然无可用之人,他发出感慨:“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大臣皆可杀”,至死对自己毫无反省。所以,在他自缢之时,身边也只有一个太监跟随。
有个逸闻很有趣:有人建议崇祯皇帝,命令全国登记在册的和尚尼姑全部还俗,或者编入部队开赴前线,或者择偶配对赶快生育,为大明增加预备兵源。崇祯皇帝一度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想法。
虽然此事只载于野史,但是却反映着一个事实:崇祯皇帝为了大明江山操碎了心,但他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了。
崇祯皇帝如同虐待自己一般夙兴夜寐、忧劳国事,但是他的这种毫无方向的兢兢业业,却使大明王朝有限和衰竭的力量更加分散,李自成、张献忠势力越来越大,关外清军巨祸养成,距离他吊死在煤山上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作为王朝的大脑和中枢,崇祯皇帝的错乱,必然造成心脏、躯体等子器官出现问题,然后又加剧了其他系统的紊乱与崩溃,大明帝国这个躯干的崩溃最后变成了无法避免的宿命。
崇祯皇帝如同驾驭着一个遇到暴风骤雨、船体即将倾覆的巨舰的船长,他只知道自己应该抓紧靠岸,但却完全不知道如何行驶。同时为了减轻载船的负担,他把具备避险知识的船员都当做包袱扔了下去,只留下同样缺少这种能力、但专门会哄他喜欢的人留在身边,帮助自己指挥航程。
由于皇帝没有一个正确的战略,整个国家自然失去了方向。以至于最后商议是否南迁保命时,纠结的崇祯都不肯跟大臣们掏心窝子,拒绝首先提议,而其他人更不敢替皇帝背锅。
风雨飘摇的大明,也一次次错失了拯救自己的机会。
—全文完—
作者:头条号@任微言卿
历史人物的深度分析
不为人知的历史秘闻
脑洞大开的经典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