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人工智能”成为科学界和工业界最热的词汇之一。智能设备、智能机器人,甚至人工智能大脑等新产品不断涌现。以下文章与边肖编辑和分享的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论文相关。欢迎阅读!
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论文1
人工智能的未来
2015年以来,“人工智能”成为科学界和工业界最热的词汇之一。智能设备、智能机器人,甚至人工智能大脑等新产品不断涌现。2016年3月,智能机器人“Alphago”在与世界顶级围棋选手李世石的巅峰对决中以4-1获胜。这一标志性事件点燃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强烈关注。人们饶有兴趣地描述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世界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同时,他们对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优劣,以及力量的消长充满忧虑。关于人工智能的政治、社会学和伦理学讨论正在逐渐展开。
其实人工智能并不新鲜。它起源于上世纪中叶,其历史几乎和电子计算机一样悠久。人工智能不仅是建立在心理认知、学习原理、机器模拟、人机交互、计算机阅读、存储、判别和决策等多学科基础上的交叉学科技术,而且关系到科技发展与人类生存发展辩证关系的根本问题。其成果往往超出人们的认识和想象,往往在第一时间问世就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关注和讨论。
人工智能有可能超越人类智能吗?随着机器学习方法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己不可复制、不可比较的独特思维能力不再那么自信和肯定,甚至对人和机器的未来前景感到迷茫和悲观。人们之所以害怕机器智能,无非是两大疑惑:第一,计算机拥有超大的库存,超强的计算和提取能力。如果再在精细分辨上有重大突破,人类最强的大脑也只能望洋兴叹。甚至还有人担心,人创造的东西会因为被赋予了和人一样的精神和智力手段而脱离人的控制,在更极端的情况下会“螫人以木,食人以木”。科幻《弗兰克斯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第二,人有主观感受和自由意志。人的行为决策并不都是科学理性的思考。关键时候的非理性行为,往往会让人成为自己的掘墓人。而智能机器则完全没有这种担心。虽然很难逃脱机械僵化的嘲讽(技术的发展正在大大减少这种嘲讽),但它总能做到理性、严谨、高效。
如果单纯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考虑人类和智能机器的未来,很容易陷入循环论证的泥潭。我们必须从人和思维的本质、社会情境模式和人际交往的基本功能出发,用哲学概念来阐释人工智能,这样问题才会有一个清晰的图景。
从本质上讲,人工智能仍然是人类知识和智慧在机器上的延伸和结合,是人类与工具之间主客体关系的精致实验,是人类独特思维方式的“另类”诠释。在极端情况下,人仍然处于最后的主导地位。再聪明的工具,再智能的算法,如果没有生物学和生命本质意义上的突破,也很难挑战人的生存处境。即使就人工智能最强的学习模仿能力而言,几十年的人工智能研究仍然无法突破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联想、类比、顿悟、灵感等跳跃式学习过程。人的深层思维模式和结构,尤其是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互动,往往难以用心表达,而这恰恰是理解人类思维的最重要基础。人工智能及其背后的信息论、控制论、统计概率、语言学、逻辑学都在这个瓶颈上不知所措,很难看出会发生什么。换句话说,这也是大多数人嘲笑人工智能所谓的挑战和威胁的重要原因。了解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工作原理,就可以揭开其背后的奥秘,就不用担心“机器人会不会成为人类命运的终结者”这个问题了。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在几乎所有领域引发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众性技术革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机器人技术融合的步伐仍在加快。毫无疑问,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飞跃将极大地改变世界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也将对未来社会的生产方式革命、产业结构调整和商业模式创新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我们组织了本期《人工智能的未来》,邀请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广泛探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敬请读者和研究者关注。
下一页,分享更好的人工智能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