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李辅国在唐玄宗年间入宫做了宦官。后因尽心侍奉太子李亨而成为太子的心腹。李辅国,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所到之处,望风披靡,直逼京都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太子李亨则奉命在后安抚百姓,安土重迁的百姓们希望李亨留下抗击叛军。李辅国也以国家大义劝说李亨留下抗敌,太子遂与玄宗兵分两路,北上灵武。李辅国又劝李亨迅速称帝,以安民心。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唐肃宗为人性格懦弱,此刻见李辅国忠心拥戴,便视其为左右臂,赐名"护国",后又改名"辅国",把军政大事都委托于他。李辅国大权在握,天下大事几乎全决定于李辅国,朝臣所奏之事往往先经他手然后才告知肃宗。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朝中大臣的动向,李辅国还专门派几十人负责监督官员的一举一动。对于不顺从的官员加以严厉打击。李辅国根据自己的好恶处治全国的讼案,并以皇意相标榜。地方上的节度使也是李辅国一手委派。李辅国权倾朝野,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见皇帝都须经过李辅国的安排,皇帝的诏书也需要李辅国的署名才能施行,群臣不敢提出不同意见。宗室贵人对李辅国也以"五郎"尊之,当时的宰相李揆更称李辅国为"五父"。
起初,李辅国可以说是比较忠心于皇帝的,当时是唐玄宗在位时期,因为安史之乱,唐玄宗在京城呆不下去了,带着一小队人马离开逃命,把整个烂摊子交给了太子李亨。这李亨本也不是什么君子大丈夫,本来他也想逃命,但李辅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终于留下李亨,随后登基继承皇位,当时唐玄宗只是出逃,并不是驾崩,也没有明确提出退位,所以就被尊称为太上皇。因为之前李亨做太子的时候李辅国就一直跟在其身边,所以李亨做了皇帝以后,李辅国自然也荣耀起来,成了皇帝身边最被信任的人。
李亨本来就对国家大事没有什么主见,看李辅国忠于自己,什么事情又比较有见地,所以很多事情都交给李辅国打理,朝政上自然不用说了,就连军政大权都交给了李辅国。这个时候李辅国的权力就非常大了,朝中的大臣做事情都要看李辅国的脸色,连宰相有事情都要和他商量。太上皇唐玄宗看到京城里面已经风平浪静就回来了,而李亨做了几天皇帝觉得这也是一件美事,怕老爹回来抢自己的位置,就和李辅国一起,事事都针对自己的老爹唐玄宗。
李辅国之所以为所欲为,还得益于与肃宗皇后张氏的勾结。张皇后与李辅国内外相应,控制政权。他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人,无论是高官还是显贵都是除之而后快。唐肃宗的第三子建宁王李倓聪明过人,尽心辅佐太子广平王李豫,深得皇帝的欢心。然而由于张皇后与李辅国的中伤,以致最后皇帝下诏赐死了建宁王。李辅国与张皇后的狼狈为奸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在肃宗病重期间,张皇后想要诛杀李辅国与程元振。宝应元年(762年),唐肃宗病重。唐玄宗病死。唐肃宗听说之后,病的更重了。张皇后为了便于自己将来继续插手政局,密谋准备杀掉唐肃宗所立的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张皇后与越王在宫中组织了两百。此举被李辅国的同党发现,李辅国等首先把太子保护起来,然后逮捕了越王及其支持者,并囚禁了张皇后。当晚唐肃宗病死。第二天唐代宗李豫登基为帝。
后来李辅国又让唐肃宗李亨的儿子李豫登上了皇位。李豫不甘心做傀儡皇帝,不想被李辅国左右,所以在继位初期,表现出非常顺从的样子,后来联合自己的心腹,一起把李辅国给办了,还把李辅国的脑袋扔在了茅厕里面。权倾一时的大太监,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想想也真的是很悲催。
小故事:唐肃宗继位后,唐玄宗当了太上皇,居住在兴庆宫。一天,久雨初晴,玄宗到了勤政楼。楼下的市民和来往行人,见到了玄宗,流着欢喜的眼泪,高呼万岁,声音惊天动地。当时肃宗正生病,李辅国上奏,诬陷说:"这都是九仙媛、高力士、陈玄礼搞的阴谋。"他私自矫诏,将唐玄宗迁到西内。(唐太极宫称西内)护送唐玄宗的人,只配了二三十个老弱者,到了交叉路口,四面八方却都有执刀的卫士,他们都听从李辅国的命令。看到这种情况,唐玄宗很吃惊,好几次掉下马来,都被服侍者扶上了马。高力士骑马来到李辅国面前说:"太上皇是五十年的太平天子,李辅国你也是老臣了,不应该这样无礼,你给我下马。"李辅国赶紧下了马。高力士宣示了唐玄宗的旨意,将士们应该忠于职守。于是李辅国命令士兵把刀放回刀鞘内,齐声喊,太上皇万福,纷纷向唐玄宗叩拜。高力士又说:"李辅国来牵马。"李辅国赶紧穿上靴子,去牵马,和兵士们一齐护送太上皇平安到了西内。李辅国领众人退出后,唐玄宗哭着拉住了高力士的手说:"多亏你呀!若不,我已成刀下鬼了。"不久九仙媛、高力士、陈玄礼,都流放到瘴气多的地方,这都是李辅国下的假诏书。当时唐肃宗病危,李辅国专权,他也怕西内唐玄宗再有什么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