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乱世的赵匡胤,早些年是投身在郭威名下的,跟着郭威立下了不少战功。但他真正位高权重,却并非在郭威帐下,而是在柴荣哪儿。称帝之后的郭威并没有儿子,他曾有过两个儿子,分别是郭侗、郭信。可不幸的是,后汉隐帝刘承祐不愿受制顾命大臣,先杀了王章等人。又对郭威在京城的家人狠下杀手,郭威的两个儿子以及侄子乃至于柴荣的儿子宜哥、原配妻子均被杀,郭威这才起兵称帝。
他称帝之后一直未能生下儿子,看柴荣颇有才能,便将位置传给了柴荣。显德元年(954年),柴荣登基,赵匡胤在郭威一朝屡立战功。而柴荣被史家认为乃一代英主,若是柴荣不死,他两必然会是一对明君良臣。可惜的是柴荣大概是操劳过度,即位不过六年,便因病驾崩了。当时他才三十九岁,如果上天能给他多一些时间,指不定一统天下的便是周世宗而非宋太祖了。
柴荣去世前曾立了儿子柴宗训为梁王,他自然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可柴宗训实在太小了。生于广顺三年八月初四日(953年9月14日)的他,在父亲去世时,不过七岁的年纪。慕容延钊、石守信、王审琦等,侍卫司的高级将领中,不是赵匡胤的少年好友便是故交。如此幼主,赵匡胤又是一个军功、军权在身的人,只要他想便不过是一句话的事。
史书为尊者讳,将赵匡胤描写得非常被动,实际上不管辽和北汉联手的军情,还是将领们准备黄袍。都不过是他为登基而做的铺垫,只是碍着情面与世人议论,这才上演了一出来回推让的好戏。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史称宋朝或北宋。一般来讲,从别人家抢来皇位之后,自然是要对前者痛下杀手的。
古往今来皆是如此,当年杨坚逼着他名义上的外孙北周静帝禅让,之后不照样害死了他。此外还有西汉的孺子婴、魏元帝曹奂、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等等,都是在禅让后,落得个惨死的下场。这是权力交换中的必然性,但赵匡胤却做出了不一般的决定,面对柴家的孤儿寡母。他不仅没有痛下杀手,反而还照顾有加。
曾在石碑上留下是三条遗训,其中有一条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这一条庇护了柴家子孙直至宋朝灭亡,太祖的遗训,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所以柴荣的后妃与儿子,基本上可以说是善终,柴宗训被封郑王,二十岁时去世。
柴熙让不知所踪,柴熙谨早夭,柴熙诲被卢琰收为养子。柴熙诲短暂改了姓氏,不过在元朝时便改了回来,这一支的的发展一向很好。那么赵匡胤为何如此大方,善待柴家的孤儿寡母呢?柴荣是一个很得民心的皇帝,赵匡胤杀他的后代,影响必然不好。古代又很讲究德,赵匡胤保全柴家,自然也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德。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赵匡胤的性格决定的,他在所有的开国皇帝中都称得上是性格最温和的一个。别的开国皇帝难免杀前朝皇帝乃至于前朝皇室、旧臣,赵匡胤不会,别的开国皇帝杀功臣一向是个不成文的规定。有些过狠的,几乎能把开国功臣屠尽,比如说朱元璋。赵匡胤却不会,他只是免了那些大大臣的兵权,给他们优厚的赏赐回家养老。
且值得一提的是,赵匡胤的那三条石碑遗言,一条是善待柴家子孙。而另外两条却是不得杀士大夫以及上书言事者,若有违背,天必殛之。这些种种,都能看出赵匡胤温厚的个性,有善待柴家子孙之举委实正常。
参考资料:《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太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