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的历史观点中,恰恰是历史研究者们,最喜欢用“如果”来假设一些历史中关键节点的重要事件。虽然,对事情的结果和历史的进程无法产生影响,却表现出人们对一些历史人物的惋惜和事件走向的难平之意。
朱元璋建国之后立朱标为太子,本来大明江山的下一任主人必定是他。可惜英年早逝,他只好接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结局。后来,他又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让其在他死后即位。
但是,新帝的所作作为却激怒了各位王爷,最终燕王朱棣起兵反叛,夺得了天下。于是有人说,如果朱标在世,朱棣是万万不敢生出篡位的念头。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论?朱标真的那么厉害吗?
朱元璋长子,生于乱世
朱标生在元代末期,此时蒙古天下早已摇摇欲坠,各地农民起义如火如荼。他的亲爹朱元璋,就是从乞丐奋斗起来的底层草根。他出生之时的朱元璋,已经不是那个贫穷的乞丐,而是成为了统领大军且杀伐果断的首领了。
朱标出生于民间的一户人家中,此时的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南京。听到儿子降生的喜讯,他喜出望外,这是他的第一个儿子,也是他为之奋斗的希望之一。无论日后他能到达什么地位,这个长子都会是他的第一继承人。
正是处于重视的原因,在朱标刚满五岁的时候,朱元璋就给他请了当世大儒作老师,传授他基础知识和儒家典籍。不久后,朱元璋由于征途顺遂,很快就占领了大块地盘并自封为王,他也水涨船高的成了世子。
眼见朱标的年纪渐长,朱元璋就命他以回乡祭祖为机会,到民间加以历练。他一路走去,亲眼目睹了人间疾苦和百姓的真实生活,也对如何治理天下有了自己的理解。他将所见所闻反馈给朱元璋后,结果十分满意,朱元璋对于这个继承人的期许更高了。
后来朱元璋称帝,立国号为明,世子朱标随之晋升为太子。此时的他刚满13岁,有人提议让他入朝为官,掌管重要部门。但这个提议被朱元璋否决了,他以太子年幼不便为官为由,其实是觉得儿子还有些稚嫩,当官为时过早。
朱元璋为了培养这个最爱的儿子,倾尽整个朝廷的师资力量。让我们来简单看一下他的老师们,太子少师李善长、太傅徐达、太保常遇春,其他的包括汤和、冯胜和刘伯温等人,都在东宫内任有官职。
众望所归,英年早逝
这个配置可以算是大明朝初期,集中了所有文武人才的“全明星阵容”了。也有人开玩笑的说,有这样一帮老师,如果还教不出合适的人才,那绝对是人才自身的问题了。显然,朱标不但没有问题,还属于聪明人中的一员。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他飞速的进步。由于朱元璋不喜欢旧时老师的方法,要求诸位大臣在教授时要做到学以致用,最好可以和天下事以及政事联系起来。可以说,朱标在学习先贤典籍的时候,他的治国之才也在积累之中。
因为众多名师的教导,朱标长大后成为了一个温文尔雅的人。他不但饱读诗书、博古通今,更难得的是他为人仁爱温和,全然没有父亲身上的暴戾之气,活脱脱一个儒生的模样。
用现在的话说,他简直就是书香门第的传人,无论是礼貌还是博爱方面,都赢得了朝中上下的赞誉。他也时常规劝父皇,提倡对官员的过错以宽大为主,救下了很多犯死罪的官员,其中就包括他的第一位老师——宋濂。
与此同时,他对弟弟们也很好,这让朱棣等人从心里由衷的敬佩他。本来一切都可以平稳过渡,朱元璋死后朱标即位,朝堂内外无任何异议。可是命运无常,朱标在远赴西安考察迁都后,在回京途中感染了风寒,最终医治无效去世了。
朱标的英年早逝,不但给朱元璋沉重的心理打击,也让明朝的历史轨迹,发生了彻底的偏转。因为心中对朱标的重视,朱元璋力排众议不在儿子中重立储君,反而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接班人。这也就为后来朱棣发起靖难之役,篡夺朱允炆的江山,埋下了伏笔。
朱棣赶不上朱标?
如果朱标不死,是不是朱棣就不会反叛?朱棣真的比不上朱标吗?答案恐怕正是如此。朱标不死,无论是朱棣还是其他皇子,没有一人是他的对手。
首先朱标占据大义,长子继承皇位是惯例,任何人在哪个朝代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贸然举兵推翻他。其次,他的人缘实在太好了,诸位弟弟都尊敬他,朝中大臣和天下百姓也都念着他的好,和他对战恐怕会失道者寡助。
从个人能力上来说,在经历了朱元璋的铁血统治后,以仁厚治理天下的朱标,也正符合广大百姓的心理需求。在一个国泰民安的盛世中,起兵造反简直是痴人说梦。
朱标以仁德治理天下,和他的儿子又是不同的。朱允炆的臣子们并非打从心里臣服、敬佩予他,反而是想通过操纵他,来达到自己扬名立万或是升官发财的个人目的。
朱允炆没看出自己和父亲的区别,对于下属过于缺乏监督的放任,这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身死。如果朱标不死,不但不合格的朱允炆没有机会,众多的兄弟包括朱棣等人,也不敢动造反的念头。
结语
毕竟历史无法假设,人们对于朱标的惋惜,也只能化作一声长叹而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