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对日本历史可能有一个最重大的误解——日本一直以来远远落后于中国,近代原本和中国半斤八两,一直到明治维新这个“神操作”后才一跃崛起的。这实际有种“唯心主义”的观念,认为“明治维新”属于部分有识之士的偶然操作而已。
实际上,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社会的发展水准已经远远高于中国了,这才构成了明治维新的政治基础。明治维新之前一百年的日本,并不如清代一样死气沉沉,这反应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上。18世纪日本元禄盛世的时候,各类通俗文艺作品层出不穷,有的甚至影响至今。
而在这一时期日本的文艺作品中,有一部作品一直备受中国人关注,这就是著名的《国姓爷合战》,此书在近代受到中国学者高度重视,而且颇有争议。
这是一本什么书呢?这是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所作的人形净琉璃历史剧,1715年在大阪首次上演,此作在当时颇受好评,连续上演了17个月;次年以歌舞伎的形式在京都演出,随后也在江户(今东京)上演。
这讲的是个什么故事呢?这个剧情让今天的中国人看来可谓是惊世脑洞。它讲的故事是:大明朝思宗烈皇帝宠爱华清夫人,鞑靼的顺治大王派使臣梅勒王到明朝都城南京,提出以华清夫人为人质与明朝订立和约,受到明代大司马吴三桂严词拒绝,然后鞑靼入侵明朝,明朝叛将李蹈天(李自成)通敌刺杀明皇,吴三桂抵抗鞑靼入侵失败。在护送华清夫人逃亡途中,华清夫人不幸身亡,吴三桂带着遗腹皇子流亡。皇妹流亡海上。
此时,明朝忠臣郑芝龙遭奸佞诬陷,被贬官流放,东渡日本,娶渔家女为妻,生子和藤内(“和”指日本,“藤”通“唐”指中国,“和藤内”的意思是既非日本人也非中国人)。和藤内在日本偶然参悟了兵法,并救了在海上逃难的明代皇妹。郑氏父子闻知国内发生危难,决定归国拯救大明,和藤内被拥戴为延平王、国姓爷,易名为郑成功。
然后,在国姓爷、吴三桂等人的努力下,南京被攻破,之前华清夫人留下的遗腹子被国姓爷等人拥立登基,是为永历帝。大明光复。
看到有啥感想?是不是目瞪口呆!
这个历史显然不是“三分史实,七分虚构”了,而且“半分史实,其它胡说八道”了,这些日本文艺工作者脑子到底有什么问题,写出这么一部作品?
后来的中国学者对此剧一开始基本持有批判态度,认为此书包含着一定程度的侵华思想。实际是反应了日本对大陆的狼子野心。
当然不能说这种判断就完全没有道理,从地缘来看,日本对大陆确实有野心,也屡次尝试过染指大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想,1715年这个时候,中日两国基本八竿子打不着,一个日本剧作家写的这么个作品,就说日本人当时就想侵华,这似乎也有些牵强。这些事情先不谈,先说说一个更令人好奇的事情:这个日本作家是怎么把中国历史编造得如此胡说八道的?
首先说这部作品的主人公郑成功吧,日本人尊崇郑成功其实并不令人意外,因为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他的童年也是在日本度过的,所以日本人对于郑成功的事迹多少还是有些了解;但至于这部剧本里吴三桂、郑芝龙这些明朝叛臣为何被美化?郑芝龙也许是受艺术加工需要,毕竟是伟光正的主角的老爸;吴三桂被写成正面人物可能和“三藩之乱”有关,当时吴三桂的讨清檄文在东亚传播很广,普通日本人对中国历史不太了解,看了这个,可能会误以为吴三桂是忠臣。
根据分析,近松可能在当时通过某些途径,在幕府负责搜集海外情报的官吏身上,了解了一些中国情况,然后根据这些情况添油加醋,魔改成了这么一个诡异的故事。
但是。无论如何,郑成功反清复明失败了,这个事情是清楚的吧。为什么最后《国姓爷合战》写成反清复明成功了呢?这个其实就是纯艺术加工了,按照现在的标准,《国姓爷合战》实际上是一本“架空历史小说”,观众爱看什么,作家就写什么。中国也有类似的作品,比如明代架空历史小说话本《黄龙府》将历史改写为岳飞打败金朝军队,“直捣黄龙”。对于当时处于盛世中的日本市民阶层,《国姓爷合战》这么一个有日本血统的武士,在异国驱逐侵略者的故事无疑是很精彩的。把这本书和二战中为侵略需要,写作“大陆开拓文学”的军国主义文人相比,还是有些偏颇,这只是一部商业化的作品罢了。这毕竟是一部1715年的作品。
不过,也不是说对此书的批判就是完全“冤枉”的,此书实际上非常突出郑成功的日本色彩,比如把郑成功的身份说成是日本人,穿日本衣服说日语(实际上郑成功从精神上来说毫无疑问是中国人),命令投降的李蹈天的士兵全都剃成日本式的发型,换日本衣服和日本姓名等,这实际反映出当时日本市民阶层庸俗的国粹主义,150年后的日本人对于大陆的侵略思想,也不能说和这种民粹思想就一点关系没有。
作者: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