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明朝那些事》的爆款走红,明朝的历史也被人们重新提及,有人提出一个问题:
万历皇帝在位期间28年不上朝,当时的明朝也没有啥大问题,那为啥崇祯皇帝在位17年励精图治却亡了国?
对于这件事情应该更为严谨地看待,毕竟一个政权的倾覆不是由它的领导人决定的,政治平和,社会稳定,网民安居乐业才是维系政权稳定的根本。
万历皇帝的运气很好,接下了先祖给他留下的大好河山,足以让他挥霍一生,而倒霉的崇祯皇帝却收到了一个烂摊子,一个根本没有办法挽回的局面,最后只能在景山自缢,屈辱地成为了亡国之君,背负骂名。
二人能力、性格差异巨大,万历几十年不上朝,在位最后几年发动大规模战争,独断专权,崇祯剿灭魏忠贤,平定朝野,不沉溺女色,也算的上是励精图治的君王了,那结局相去甚远的原因有哪些?
忠臣与佞臣,昏君与明君
万历皇帝即位时年仅10岁,根本不懂什么帝王之术
,但却有着张居正等大臣的辅佐。
万历年间,皇权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内阁首辅张居正手里,作为帝师的他,对万历的约束极强,但明朝内阁制度与司礼太监制度相互制衡,使得张居正无法真正地拥有皇权。
同时张居正还开展了变法运动,明代最著名的张居正变法,在一定程度上休养生息,保护了明王朝的阶段性统治。
所以即使万历皇帝不上朝不作为,也由朝中的大臣来帮他解忧,而万历在执政后期,他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对西北宁夏地区的平叛,西南播州地区的平叛,朝鲜战场上抵御国外入侵的战役。
这三大战役劳民伤财,有人提出过万历三大征是明朝败亡的重要诱因,直接的后果就是动员广泛、东北地区空虚,在萨尔浒一战中败给了努尔哈赤(清太祖),20万明军近乎全灭。
国家财政空虚,兵力羸弱,内忧外患日趋严重,
这烂摊子留给了他的儿子明光宗朱常洛
,但朱常洛
在位仅30天就暴毙而亡,明熹宗朱由校即位,期间魏忠贤等人的势力极为猖獗。
这一切都要由崇祯来想办法解决,稍有不慎就会跌入深渊,崇祯说到底也只是一个相对于开明的皇帝,他上任首先处理了魏忠贤和他的党羽,收回权力,面对后金(清)的威胁,他任用了唯一能够挽救大明于水火的名将袁崇焕,打得皇太极大败退回关外,守住了北京,最后却被崇祯杀害。
天不遂人愿
纵观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的前奏是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的根源大多是自然灾害沉重的徭役。
很不幸的是,明朝末年正好遇上了一次“小冰河期“,从万历执政前期开始,就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大范围降温,据估计,此次冰期是千年以来中国历史上温度最低的一次,也是近万年历史里第二低,而且持续时间很长,
崇祯在任时期,此次冰期达到了鼎盛。
气候严寒,再加上干旱少雨,百姓无法生存,只得另谋出路。史书中有记载,崇祯年间,饥荒盛行,很多百姓饿得去山中采石,刨取石块来吃,不久便因为难以消化涨腹而死。
除了冰期以外,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因素:鼠疫。史料中对此多有记载,而都未提及具体是由何引起的,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经过研究后确认这次瘟疫为鼠疫。鼠疫在当时是近乎绝症的存在,中世纪的欧洲曾被它夺去1/3的人口。
崇祯执政的客观环境很差,而相对于倒霉的崇祯,万历皇帝避开了鼠疫,冰期也未发展到全盛,又由张居正等人打理好内务,他有不上朝的资本。
关内有闯王,关外有虎狼
崇祯年间面对的两大困难:
闯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关外手握重兵的皇太极。
明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自天启间开始,农民起义的规模与数量就不断扩大,最为突出的是李自成部,对外宣称军队达百万人,以当时政府正规军的实力与数量根本无法匹敌这支以农民为主的军队,结果就是闯王率众从德胜门进入了京城,崇祯帝自缢身亡。
李自成能够成功进京的原因也与皇太极有关
,皇太极在北方牵制住了明朝正规军的大量兵力,使得明朝政府在中原地区的兵力空虚,李自成有机会直入北京。
更为重要的是皇太极利用反间计让崇祯帝杀掉了明朝最后的希望袁崇焕,袁崇焕的死象征着明政府最后的抵抗力量已经不复存在,李自成入京,清军入关的阻碍大大减少。
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已经不是崇祯帝所能控制的了。
小结:
崇祯帝成为亡国之君既是必然也是偶然,虽然相对于他的前任,他更加贤明,但是他没有在危难之际救国的能力,如同清道光帝一样,面对英军发动鸦片战争,只能节衣缩食减少政府开支。
崇祯帝面临的是大规模的饥荒、瘟疫,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朝廷中的乱臣贼子,走错一步就会满盘皆输,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倒霉的接盘侠,接续了自太祖皇帝朱元璋执政以来留下的顽疾。
偶然之处是冰期、瘟疫和饥荒的三重打击,千年一遇的极寒、大规模的瘟疫都是根本没法预测和难以防范的,运气不可谓不差。
万历皇帝相对于崇祯帝而言,他的运气好了很多,张居正为他的执政打下了很好的底子,就像富二代一样,肆意挥霍都可以,他的所作所为使得后代的皇帝承受了极大的压力,明代之亡始于万历,
他和其他皇帝不断积累执政问题最终在崇祯年间爆发,不是崇祯帝比万历帝更差,只是他的皇帝命确实没万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