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的春节,社会一片祥和,经久不息的战乱让北周民众疲惫不堪,趁着节日的喜庆,都想多呼吸一下和平的美好气息。
可是北周的宰相范质却忽然收到了一封来自边关的战事告急书,上面写着:
契丹和北汉联合南下,危矣!
范质只是一介书生,向来对打仗的事情一窍不通,接到战事告急的书信后便慌了神,他没有派人去核查这条军报的真实性,便立即命令赵匡胤带着大军北上抵御。
赵匡胤倒也没有犹豫,立即带兵出征,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赵匡胤带着队伍走了二十公里,便夜宿在了陈桥驿。
就在赵匡胤假装醉酒刚醒的时候,一件黄袍便披在了他的身上,众人立即下跪高呼万岁,赵匡胤就这样“被迫”当了皇帝。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立即返回开封,逼迫着柴宗训退了位,正式登基称帝,史称宋太祖。
宋太祖享受着皇权的美味,却又无法安心,因为他觉得自己当皇帝这条路实在是没有任何难度可言,换言之,只要有足够的兵权,谁都可以当上皇帝过把瘾。
所以他很忧愁,尤其看到拥立自己当皇帝的那些手握重权的节度使如坐针毡,可赵匡胤倒也很有能力,直接以杯酒便下了他们的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即便如此,赵匡胤他还是对武将不放心,所以他便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极力提拔文臣,让文臣骑在武将的头上,这条管理制度也因此成为了宋朝的基本国策,延续了几百年。
于是乎,宋朝虽然让武将过得憋屈,但却成为了文人的天堂,以至于使得宋朝在文化上达到了继唐朝之后的另一个高峰。
宋朝有很多名留青史的大文豪,王安石、苏轼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可是他们向来政见不合,在王安石二度拜相的时候,苏轼还写了一首诗进行讽刺。
王安石拜相
王安石是北宋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相比较其他文豪来说,他在政治上的成就更可圈可点,最值得后人称颂的便是他的变法。
王安石的人生履历很漫长,出生于宋真宗时期,活跃于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时期,可谓是伴随了北宋的由盛转衰。
宋仁宗时期,北宋的统治已经出现了各种弊端,他便上书给皇帝,恳求变法。
可是宋仁宗却觉得王安石此举小题大做,便驳回了他的变法请求,被拒绝的王安石表示很不开心,于是便多次婉拒朝廷的提拔。
摆明了要告诉宋仁宗,不变法我就甘心当个小官,给再大的官,只要不变法,我也根本不在意。
宋仁宗没有惯着王安石的坏脾气,王安石倒也乐得清闲。
宋英宗当了皇帝之后,便想着王安石这人手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先不说为国家治病,刷刷墙还是可以的,便多次征召他入朝,可王安石觉得宋英宗和他的养父宋仁宗一样,没有变法的决心,所以还是拒绝入朝。
等到宋神宗继位后,王安石看到了希望,因为宋神宗是个不肯安于现状的主。
所以在宋神宗的橄榄枝下,王安石立即投入了他的怀抱,宋神宗倒也没有吝啬,直接提拔王安石当了参知政事,职责与宰相无异。
手中有了尚方宝剑,王安石便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只是守旧派的势力太大,让他举步维艰,而我们所熟知的另外一位超级大文豪苏轼便属于守旧派。
苏轼时运不济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吃等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可是在政治上却远不如王安石那么风光。
苏轼二十一岁入京应试时,便受到了北宋另外一位大文豪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此人是北宋的伯乐,挖掘出了不少人才,江湖人送外号:人才提拔机。
苏轼能得到他的赏识,这就意味着已经具备了光宗耀祖的能力,在欧阳修的多次称赞下,苏轼已经名动京师,每有新作,便会受到人们的追捧。
可是不巧的是,在苏轼要大展身手的时候,他的母亲却去世了,为此,他只要回家守孝三年,守孝期满后,苏轼被授予了河南府福昌县的主簿,后来在欧阳修的提拔下,成为了大有前途的京官。
只是命运再一次给了苏轼一棒槌,他的父亲又去世了,苏轼只好再次回家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再次还朝。
可是此时的朝廷早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而苏轼的旧友以及提拔他的欧阳修,皆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迫离京,苏轼看着王安石将原本平和的朝堂搅得天翻地覆,心里很生气,便上书抨击新法。
王安石看着这小子很不识抬举,直接将他贬出京师。
只是王安石没有想到,他的变法也没有延续太长时间,便由于一次大旱灾,被守旧派扣上了“新法乱国”的帽子,王安石也因此被罢相。
王安石营救苏轼
新法随着王安石的罢相被迫中止,这让宋神宗五味杂陈,为了继续变法,他再度启用王安石为相。
而就在王安石二度拜相的时候,苏轼听闻之后,立即写了一首讽刺诗,这首诗很有名,诗名为《花影》,内容是: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这首诗我们理解起来并不难,但是却很少有人真正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隐喻,但是如果真的理解之后,便会有不少人直呼,背了这么多年,终于知道这首诗的意思了。
这首诗我们乍看之下,只是一首咏物诗,意思是说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花童去打扫,可是却扫不走花影,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紧接着又重重叠叠地出现了。
很稀松平常的自然现象,却让苏轼感慨万千,而他联想到了自己所处的大环境,便以花影来隐喻王安石的变法。
王安石的变法山雨欲来,横扫了北宋的方方面面,但却这些守旧派们手无足措,好不容易王安石被罢相,仅仅一年后,又被启用为相继续变法,在苏轼看来,美好实在是太短暂了。
苏轼借助吟咏花影,也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在新法中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只是王安石二度拜相很快也无疾而终再次被罢相,苏轼磨刀霍霍想要大展拳脚,却发现上台执政的守旧派也不是真心为民,所以他又被守旧派们排斥。
最终爆发了乌台诗案,苏轼锒铛入狱,此时的王安石已经退休,看着苏轼面临生命之忧,王安石立即上书,以“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说动宋神宗对苏轼从轻发落。
由此可见,王安石虽然对苏轼的讽刺和抨击很生气,但苏轼遇到危险,王安石亦能抛弃成见营救他,这足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大度。
参考文献:《宋史》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