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2年六月,明成祖朱棣为了表彰麾下将士们,在“靖难之役”立下的功劳,开始大封功臣,这其中就包括新宁伯谭忠。
翻阅明朝历史典籍,笔者发现,谭忠和其他人不一样,他在靖难之役中并没有立下什么战功。莫非此人是朱棣的小舅子?
其实不然,谭忠之所以能被封为伯爵,主要是有个好父亲,那就是靖难功臣谭渊。那么,谭渊究竟有何能耐呢?
公元1401年,在靖难之役中的夹河之战中,谭渊为了鼓舞燕军的士气,纵然是在敌众我寡的局势下,毅然决然的率军向南军发动进攻。结果南军士气大振,击退了南军,而谭渊不幸战死。
战后,朱棣为了纪念谭渊,追封谭渊为“崇敬侯”,同时赐予谭氏家族“丹书铁券”。正是这个铁券,缔造了谭氏家族九代人的荣华富贵。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朱棣麾下的著名猛将。谭渊。
一,燕山猛将,追随燕王
令人奇怪的是,这位燕王朱棣麾下著名的猛将,在史书上的记载却出奇地少。
《明史》中关于谭忠的记载只有二百多个字,而关于谭渊前半生的记载,更是聊聊十余个字:
“谭渊,清流人。嗣父职为燕山右护卫副千户。”
根据《明史》的记载,谭渊是安徽清流人,他的父亲曾担任过“燕山右护卫副千户”这个职务,翻译过来就是在燕山的锦衣卫处供职。按照明朝“子承父职”的传统,谭渊接替了父亲的职务,也当过一段时间的锦衣卫。
公元1380年,燕王朱棣就藩于北平城,负责镇守明朝的北大门。俗话说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谭渊在锦衣卫处的出色表现很快得到了朱棣的关注,很快被朱棣提拔到了军中任职。
正好这段时间北方的元朝余孽经常南下侵犯明朝的边境,于是朱棣率领潭渊与丘福,朱能,张玉等人率军北上阻击元军。
战场上的谭渊异常勇猛且足智多谋,经常率军打败数倍于己的元军,一时间谭渊在北方边疆声名大噪。最终于1390年,朱棣率领大军打服了北元,北元的太尉乃儿不花向明朝投降,燕王朱棣因此名声大振,声望日益见高。
谭渊也因战功被封为燕山右护卫,丘福与朱能被封为燕山中护卫,张玉被封为燕山左护卫,史称“燕山三护卫”。
这些都是朱棣的老班底,最嫡系,最信任的部队,为朱棣后来能够打赢建文帝朱允炆立下了基础。
不光如此,谭渊还是朱棣的心腹,每当朱棣有什么军国大事难以抉择之时,就会找谭渊商议,而且谭渊的建议经常使朱棣茅塞顿开,这更让朱棣对谭渊信赖有加。
举个例子,同时担任燕山渊右护卫的还有明朝名将张武与王真,看上去张武王真和谭渊同为右护卫,是平级,可实际上张武王真却是谭渊的部下,战场上要听从谭渊的指挥。而张武与王真也是朱棣的心腹将领,这足以见得朱棣对谭渊有多信赖了。
《明史》记载道:“渊骁勇善战,引两石弓,射无不中”。
能在《明史》里被记载“骁勇善战”的人着实不多,而谭渊能位列其中,足以见得谭渊的勇猛程度。不光如此,谭渊还擅长射术,且臂力过人,拉开两石以上的弓,要知道明朝的一石相当于现在的150斤,也就是说谭渊能拉开300斤以上的弓,真是非常人不能及。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因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早年去世了,因此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称帝,史称“建文帝”。
因为按照朱元璋的安排,明朝的各个朱姓藩王要镇守明朝的边境要塞,并且允许藩王们可以自己募兵,因此到了建文帝初年,藩王们各个手握重兵,少则七八万,多则十余万,对建文帝的统治地位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这让建文帝寝食难安。
时任翰林学士黄子澄与兵部尚书齐泰认为,藩王们的存在是大明朝极为严重的安全隐患,于是向建文帝建议“削藩”,收回各个藩王的兵权,建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且决定最先从藩王中年龄最大,实力最强的燕王开始下手。
而黄子澄认为,燕王的兵力最多,而且镇守之地是北方要塞,一旦用力过猛,反而会适得其反,直接逼反了燕王就得不偿失了,应该先从实力较弱的藩王开始下手,顺便积蓄保存实力,等实际成熟在彻底铲除燕王。
建文帝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从实力最弱的周王朱橚开始下手,剥夺了朱橚的一切实权,成了空架子王爷。紧接着,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湘王朱柏等一一被剥夺权力,最可叹的是湘王朱柏,认为自己是先皇亲子,抗议朝廷的“削藩”,居然带领全家自焚,以死明志。
湘王朱柏的死顿时震惊朝野,听闻此消息的燕王朱棣大惊失色,慌忙召集谭渊,朱能,姚光孝等人商议对策。
姚光孝和谭渊认为,藩王一旦同意削藩,轻则剥夺权力,重则圈禁到死,与其这样不如起兵对抗朝廷。在姚光孝和谭渊的劝说下,燕王朱棣下定了决心要对抗中央朝廷,于是在1399年起兵,发动了著名的“靖难之役”,而谭渊也因靖难之役走向了他的名将之路。
二,一夜杀敌三千,威震天下
在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前,建文帝曾想秘密铲除朱棣,于是就派了布政使张昺秘密前往北平城逮捕并击杀朱棣。
不想朱棣早早地得到了消息,将张昺反杀,然后朱棣派遣谭渊,朱能,张玉,丘福等人一天之内控制了北平城的九座城门,三天之内就消灭了北平城内所有建文帝的眼线和卧底,正式发动“靖难之役”。
《明史》记载道:“燕兵起,从夺九门。”
远在南京的建文帝听闻燕王朱棣已反,顿时又惊又恐。为了阻挡燕王的南下大军,建文帝派遣明朝宿将耿炳文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上迎击燕军。两军在河北真定相遇,爆发了著名的“滹沱河之战”。
耿炳文先是凭借兵力优势,击退了燕军的第一波攻势,率军强渡了滹沱河,然后再滹沱河两岸扎营,然后命令偏师在滹沱河附近的雄县扎营,互为犄角,准备夹击燕军。
当时正逢八月中秋时节,初战告捷的南军认为燕军不堪一击,想借着中秋节庆祝一下,一时间军心涣散。
而朱棣把握住了时间,派遣谭渊发动突袭,占领了滹沱河上的月漾桥,切断了驻扎在雄县的南军偏师与耿炳文本队的联系。
谭渊率领的突袭部队只有千余人,而把守月漾桥的南军部队有万余人,谭渊是如何击败几乎十倍于己的敌人的呢?
《明史》对于这场战斗有明确的记载:“渊率壮士千余人,伏月漾桥水中,人持茭草一束,蒙头通鼻息也。”
意思就是说,谭渊率领的这千余人,一人拿着一把茭草,潜伏在月漾桥下面的水域里,用茭草遮住头部和呼吸。
而南军认为,来自北方的燕军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因此压根没有防备,照旧忙活着过中秋节,谭渊率领的千余人在水里泡了一天一夜,一直没有被发现。
到了后半夜,燕军发动了攻击,南军将士忙着过完中秋节刚睡下,一时间无力组织有效的反击,镇守雄县的南军将领潘忠等人见无力抵抗,只能带兵意图通过月漾桥向滹沱河南岸逃窜。
就在此时,谭渊率领的千余人犹如神兵天将般从河里钻出来,挡住了潘忠的去路。
潘忠大惊失色,慌忙向后撤退,而后面又有着燕军的追击,南军一时间被两面夹击,导致兵马相互践踏,顿时死伤惨重。
被堵在桥上的潘忠见大势已去,无力抵抗,只能乖乖地缴械投降。
滹沱河之战,是燕军与南军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正面交锋,此战燕军消灭了南军数万部队,更是俘虏了南军大将潘忠,一时间士气大振,兵锋直逼耿炳文的大本营。
立下大功的谭渊,再次请战,主动要求担任先锋,朱棣闻言大喜,让谭渊仍旧率领着千余壮士担任先锋部队,进攻耿炳文的大营。
虽然南军输了一阵,但是耿炳文的主力尚在,不可小觑。听闻燕军派了谭渊率千余人主动进攻,顿时大怒,亲自率兵迎战谭渊。
可显然耿炳文低估了谭渊的实力,加上南军输了一阵,士气低落,燕军刚打了胜仗,士气旺盛,一交战耿炳文大败,慌忙撤退,不想大营后方又被朱棣亲自率兵给偷袭了,部队士气跌落到了低谷,无奈,耿炳文只得率军南撤,死守拒不出战。
耿炳文是明朝开国宿将,正面交锋居然不敌谭渊,足以见得谭渊的勇猛程度。
大胜的燕军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攻到了沧州城下,但此时的燕军兵力并不多,其他战场的战事又颇为吃紧,朱棣无奈,只得留下谭渊与朱能率领万余人继续进攻沧州城,自己率领燕军主力去支援其他战场。
此时的沧州城还有两三万士卒,且城墙牢固,粮草箭矢颇多,燕军一时间不能攻下。谭渊知道燕军想要顺利南下就必须拿下沧州城,为了给燕军主力争取时间,谭渊不顾城头上箭矢如雨,身先士卒,亲自爬云梯攻上了城头。
一时间燕军士气大振,经过一场血战,谭渊最终还是顺利了拿下了沧州城,俘虏了城中两万多士卒。
按照朱棣之前定下的规矩,这些降卒愿意投降的可以参军,不愿投降的就放他们回家。最终,两万多俘虏里还有三千多人不愿投降,按照朱棣的意思,原本打算放他们回家,可最终还是发生了变故。
谭渊认为,这些不愿投降俘虏放他们回去就是放虎归山,必为祸患,加上谭渊嗜杀成性,于是瞒着朱棣,一夜之间将这三千多俘虏悉数斩杀。
《明史》记载道:
“(谭渊)然性嗜杀。沧州破,成祖命给牒散降卒。
未遣者三千余人,待明给牒。渊一夜尽杀之。”
这件事虽然让谭渊一时间威震天下,但也给朱棣的燕军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导致很多已经投降了的南军开始逃跑,朱棣对此也非常生气,大骂谭渊。因为谭渊功勋卓越,又是自己的心腹爱将,最终也只是口头批评,并没有实质性的责罚。
可谭渊最终没有活到朱棣登基称帝的那天,着实令人惋惜。
三,将军难免阵亡
虽然燕军一路势如破竹,但是南军也不是不堪一击的,也给了燕军沉重的打击。从朱棣起兵开始,他的麾下大将就有人接连阵亡。先是老将陈亨,接着是心腹大将张玉,接连的损兵折将不得不让朱棣退回北平休养生息。最终,猛将谭渊也在阵前走完了他的一生。
公元1401年,朱棣重振旗鼓,再次起兵南下,建文帝派遣名将盛庸迎击燕军,两军在夹河相遇。朱棣仍旧任命谭渊为先锋,突击盛庸的大本营。
在谭渊的率领下,燕军将士们个个英勇异常,谭渊本人也威风不减当年,率领百余人就冲进了盛庸的中军大营里。
南军在燕军的冲杀下无力招架,顿时大败,慌忙向南逃窜。
谭渊见南军逃窜,连忙率军追击。虽说谭渊勇猛,打仗不知疲倦,可谭渊座下战马却劳累不堪。正当谭渊杀的性起的时候,他座下的战马最终不堪负重,跌倒在地,谭渊也被摔落下马。
没有了战马的武将无疑是最虚弱的,虽然谭渊步行死战,可最终还是被南军所杀,实在令人唏嘘。
谭渊的死对朱棣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一度让朱棣有退兵罢战的想法,幸亏燕军众将士奋力死战,最终击退了盛庸,赢得了夹河之战的胜利。
在朱棣登基称帝之后,为了纪念谭渊的功勋,加封谭渊的儿子谭忠为新宁伯,追封谭渊为崇敬侯,并赐予谭氏家族丹书铁券。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南方的交趾有人发动叛乱,明宣宗便派遣谭忠讨伐叛军。可谭忠没有他父亲那般英勇善战,被叛军打败了。
按照明朝法律,谭忠应当被斩首。可谭氏家族有朱棣亲赐的丹书铁券,可以免死,因此明宣宗并没有杀谭忠,只是剥夺爵位而已,让谭忠的儿子谭璟接替了他的爵位,成了第二代新宁伯。
在明朝新宁伯一共传承了九代,享用大明朝的俸禄多达240年,谭家的子孙也都不负先祖,多次为国效力,保家卫国。
比如第四代新宁伯北上抗击蒙古,第七代新宁伯南下抗击倭寇,最后一代新宁伯,李自成攻打京城的时候,更是被崇祯皇帝寄予厚望。但明朝命运已无可挽回,他更是保卫明朝崇祯皇帝战死于北京,可谓是满门忠烈!
结语:
谭渊跟随朱棣南征北战,颇受重用,生前为朱棣立下赫赫战功,为朱棣能够打赢建文帝立下基础。虽然其人嗜杀成性,被后人所诟病。但其后代对大明是忠心耿耿,满门忠勇,一心保家卫国。
从这个角度来看,谭渊也算是小人物逆袭的典范了。而这一切,也是他跟对了人做对了事儿。对于谭渊,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