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代的刑罚屡见不鲜,名目丰富。宋代的文官可以说是最幸福,但是要在明朝那就是实惨,生在明朝的官员不仅工资低,还要面对奇葩的皇帝,如果说错话还要挨打,这就是明朝历史上特殊的一种刑罚手段——廷杖制度。
廷杖制度的发展
廷杖,顾名思义就是皇帝在朝堂亦或是殿堂上对官员实施杖责。通俗的说就是屁股上挨揍,这种制度是明代独有的吗?非也,这种制度早在汉朝时期就开始出现,到了明朝时期可以非常兴盛。
廷杖制度为什么会在明代发展的兴盛呢?这还要追溯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众所周知,朱元璋对大臣的整治可以说是相当严苛,当时的臣子们每次上朝都要和家人生离死别,因为稍不留神就要被为了整顿朝纲,他将这种严酷的廷杖制度恢复。
廷杖制度自从太祖朱元璋成为惯例之后,以后的各朝各代相继沿用,在正统年间皇帝实施廷杖制度已经成为一种定制,尤其是明武宗在位时的廷杖制度非常盛行。嘉靖皇帝在位期间廷杖打死的官员就超过前代。崇祯年间,廷杖制度可以说是严酷到了极点。
明代为什么会流行廷杖制度?要知道明代法律可以说是非常完备了,但是在《大明律》中是找不到廷杖制度的身影。这么说来,廷杖制度并非是国家规定的刑罚,而是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一种刑罚。那么,国家既然有特定的法律了,为何还要制定这样一种变态的惩罚呢?
廷杖制度的原因
皇帝的性格是喜怒无常的,尤其是遇到把自己惹怒的官员,一般来说是找不到理由来惩治。像保护文官的宋代,皇帝被臣子骂也只能擦擦脸,继续听着。在王权至上的专制集权下,皇帝的尊严可是不容被玷污的,而廷杖制度正好为皇帝找到了维护自己尊严的最佳手段。
在一个法律制度完备的国家,明代的法律机构也是非常完善的。明代的的司法机关就是“三法司”,是由六部当中的刑部、都察院共同组成。要处理一道案件,其中要经过复杂的程序,漫长的时日。但是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能等这么长我的时间吗?要想发泄心中的怒气,还要等上这么的时间,也太不解恨了。
君臣之间的关系也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以及发展,在古代的前期,君臣之间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为了笼络臣子,皇帝一般都会礼贤下士,甚至一度与之平起平坐。在唐代的时候,在举行朝会的时候也是坐着。就算是臣子犯了极大的过错,也不会关进大牢严加拷打,而是直接将其赐死,也不必经历牢狱的折磨。
但是到了后期,君臣之间的对立矛盾和冲突就越来越明显,彼此之间的隔阂也就越来越深。到了宋朝的时候,臣子在面见皇帝的时候,连一个坐着说话的凳子都没有了。明朝自朱元璋建国之后,君臣之间的猜忌就开始了。为了防范身边的大臣,朱元璋制造了无数的冤案,还专门设立厂卫来监视臣子。
朱元璋去世之后,这种君臣之间的对立并没有缓和。明武宗的胡作非为。嘉靖皇帝因为大礼议事件,吵了三年,闹情绪闹到直接不去上朝。万历皇帝因为想要立自己宠爱的万贵妃为太子,也是与臣子们闹矛盾到不可开交。
廷杖制度是怎么实行的?
明代的廷杖是怎样实行的呢?一般来说,廷杖制度都是皇帝或者是太监下旨意,锦衣卫来执行。锦衣卫在执行廷杖的时候,还要有宦官在旁边监督其执行,而官员们还要穿着红衣在旁边,执行廷杖的锦衣卫也有30人组成的锦衣卫还有若干名旗校拿着棍子站在一旁。
廷杖是怎么执行的呢?在实行廷杖之前,先是阅读皇帝下的诏书,方能开始执行。将要执行廷杖的臣子用麻木兜捆的严严实实。另一个人负责绑住脚,露出屁股和大腿。
这时有一个人喊打,执行的锦衣卫便打上三棍子。接住再喊:用心打!着实打!每打上五棍子就要换一个人接住打,光是想想这种画面也是相当恐怖。
被打的臣子,如果伤口蔓延到膝盖下,几乎就没有治愈的可能。幸运的往往疼上七天,再恢复上半个月就好的差不多了。
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当时的臣子们每次在上朝之前都要喝蛇胆酒来避免挨打时没了小命。但即使做好严密的保护依然躲不过受过专业训练的锦衣卫们的棍子。
廷杖执行完毕之后,用布将人抛到地上。几个人当中有九个已经丧命了。被打的官员一般都是敢于向皇帝直言的忠臣,比如劝阻明武宗南巡、奉劝嘉靖不要沉迷炼丹。这些臣子,虽然都是为了国家以及江山社稷,但是在皇帝的眼中则视为是尊严的挑衅。
前面提到的嘉靖大礼议事件中,臣子们为了劝阻皇帝立自己的生父进太庙,将聚集起来的100多名太监处以廷杖,血洗中顺门,十几位大臣命丧黄泉。
结语
当然,这种近乎残忍的廷杖制度并不能解决君臣之间的矛盾。虽然皇帝在在一时间看似是维持了自己表面上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君臣之间的也变得异常紧张。当然,皇权的重建也仅仅是表面的、一时的。不仅是明代官员的悲哀,也是明朝的悲哀。
参考文献
《明史》
《邵氏见闻录》
《廿二史札记》
《明代的廷杖及其实质》
作者
锦年,自由撰稿人,历史学爱好者,致力于研究历史。期望用历史垂训鉴戒,塑造集体记忆,鉴往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