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并没有重立太子,而是把继承权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其为皇太孙。洪武二十五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 建文帝为了加强皇权 ,一上台就着手削藩,激怒了燕王朱棣。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反,发动了“靖难之役”,并取得了成功,夺得皇位。为了给自己继位披上合法的外衣, 朱棣仿唐太宗官修《奉天靖难记》,来塑造自己的形象。
靖难之役之所以会爆发,说白了就是朱棣和朱允炆叔侄的生死存亡问题。
朱元璋立国之后,为了保证朱氏子孙能够长久地、稳坐江山,在立完太子后,其他儿子都封藩王,而且每个藩王都是独霸一方, 其中藩王势力最强就是九大塞王 ,他们不仅镇守一方还有抵御漠北蒙古,因而更加兵强马壮。
朱元璋在世还好,这些藩王还比较老实,若是朱标继位也差不到哪去?朱标在这些藩王的心中位置也是比较高的,但是朱允炆继位就有问题了。一个是他相对这些叔叔辈分较低,一个是个人威望不足,上台之后, 他就怕压不住这些藩王 。所以决定先下手为强。
而朱允炆是性格较为懦弱,身边大多是书生文人,缺乏政治经验,而且在作战中往往用人不当,军机是一误再误,最后无可挽回。
朱棣的孤注一掷是在建文三年(1401年), 朱棣通过朝中奸细得知京城防守空虚 ,于是他决定“临江一决,不复反顾”。
官修《奉天靖难记》和朱棣形象的塑造
1.《奉天靖难记》编修的背景
正如前文所述,朱棣皇位是自己抢来的并不是他爸爸抢来的,因此在一些传统儒家士人眼中, 他这种行为是不忠不孝的 。所以即使他取得了靖难之役胜利后,即将登基之时,让方孝儒给他起草即位诏书的时候,被方孝儒拒绝了。
他是通过自己的权谋进行篡窃的,权谋不足以为自己正名,必然继之以残毒的淫威。方孝儒在拒绝朱棣后, 朱棣把方孝儒“九族”之外又诛连朋友、门生,合为一族并“十族”一起杀害 ,共死者873人。
所以在永乐时期进行了一些标榜文治、尊崇儒学的措施,如编著《永乐大典》。在即位问题上朱棣找到一个和自己类似的例子, 那就是唐玄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 ,这下朱棣大为高兴,真的是前有古人可参照了,既然唐太宗一代明君是在弑兄杀弟的基础上登上皇位的,都可以成为一代明君,我朱棣怎么不可以呢?
2.《奉天靖难记》是对李世民版的“玄武门之变”的借鉴
第一,篡改史书与曲笔。唐太宗在圣明,他诛杀兄弟的事实是无法否认的,他可以用皇帝威严堵住当时人的公开议论, 但是史官还是会秉笔直书,写在史书上 ,这就是帝王的担忧之处。
所以唐太宗决定釜底抽薪,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不仅让同时代的人不敢议论,就是他去世之后也不能让后世人得知真相,在身后戳脊梁骨。
朱棣有样学样,在永乐一朝,《天潢玉牒》和《明太祖实录》进行了两次重修,篡改这两本主要是想改变朱棣是溥妃所生的事实,也就是庶出,他本自己改成了是马皇后的第四子,那么按照儒家礼法, 朱棣前三个哥哥死后,他就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了 。
后朱棣觉得这样还不够,于是基于《太宗实录》卷一至卷九名曰“奉天靖难事迹”的基础上编撰了《奉天靖难记》,主要目的就是就是美化自己,丑化朱标、朱允玟。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 朱棣也虚构了朱元璋曾欲立其为太子 。
第一次是太原起兵,李渊许诺事成,立李世民为太子;第二次是李渊在当唐王之后,想要立李世民为太子;第三次是李渊派李世民讨伐杨文干时,许诺叛乱平息之后立其为太子。这些在《资治通鉴》都有记载,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这一部分参考文献就是来自《太宗实录》。
无独有偶,《奉天靖难记》也有明太祖欲立朱棣为太子的三个情节,第一次是明太祖看到朱标“又檀募勇士三千余,东宫执兵卫。”
这两个朝代,两个帝王为自己的合法继位的粉饰的三个情节不得不说很像,只是唐太宗在前 ,他的故事是原创度比较高的 ,明成祖在后,他的故事难免有借鉴抄袭之嫌。
第三,踩低别人捧高自己。唐太宗在多个史书在丑化自己的对手李建成和李元吉,把他们描述成十恶不赦的罪人, 然后借着踩到他们来美化自己 。
几乎把李建成和李元吉贬低的一无是处。 然后在《高祖实录》借李渊的口来捧高自己“太宗每总戎律,惟以抚接才贤为务,至于参请妃嫒,素所不行”。总之就是为了证明李世民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是正确的,自己即位是合法的。
那么在《奉天靖难记》也采用了相同的笔法。 首先丑化朱允炆 ,称其为“允坟矫遗诏嗣位,忘哀作乐……政事一委权奸,悉更太祖成法,注意诸王,遂成不轨之谋矣。”也就是朱允炆继位不合法而且在帝位上无君德。
最后是丑化叔父晋王朱棡。 晋王排行老三和朱标同母,所以他更倾向于朱标父子 ,且朱元璋有意制造晋燕制衡,一直为朱棣记恨,所以也被丑化,称其为“私有储位之望……遂僭乘舆法物,藏于五台山。”编造晋王觑视大位的野心。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唐太宗是一代明君为了自己的形象也不惜篡改历史,后来者朱棣学习唐太宗为自己的皇位继承进行了粉饰,编撰了《奉天靖难记》。
参考文献
《朱棣仿唐太宗——论永乐官修对朱棣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