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7年3月,朱高煦私募精兵3000,又当街击杀兵马指挥徐野驴,朱棣大怒,不顾其苦苦哀求,严令他滚出应天,就藩乐安。汉王朱高煦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碎,在与太子朱高炽的夺嫡之战中完全败下阵来。
本来在1414年9月,太子接驾迟缓事发之后,太子党被朱棣一网打尽,杀的杀,关的关,太子陷入孤立,随时有被废的危险。
汉王朱高煦认为自己很快就能取而代之,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开始得意忘形,言行无忌,行为猖獗,夺嫡之事由暗转明,引起了朱棣的警觉。
朱高煦仗着军功和父皇朱棣的宠爱,也为了进一步增强手中的实力,向朱棣请求调天策卫给他当护卫。
天策卫是专门负责护卫皇帝的禁军,在特殊情况下,臣下才有资格使用,你朱高煦用天策卫当护卫,莫非是不满足于当王爷,想自己当皇帝?
须知这“天策”二字颇有讲究,传自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因军功盖世,已到封无可封、赏无可赏的地步,所以李渊才封他为天策上将,让他开府。
朱棣恩准之后,朱高煦以此为由,以唐太宗自居,逢人常说:“我这么英明神武,岂不是跟秦王李世民很像吗?”
如此逢人便急切表达心中诉求,毫无遮掩,怎么看都不像一位久处权力争斗中的人物该有的行为,朱高煦之败,实在是败于自己的性格,张扬跋扈,不知隐忍。
当年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被迫退位,自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可是朱棣不是李渊,他也不会真的让朱高煦有兴起玄武门之变的机会,毕竟朱棣最怕的就是自己的儿子仿效自己的做法登上皇位。
对朱高煦的行为举止越发不满的朱棣于1415年,再令朱高煦就藩山东青州,朱高煦以那地方太穷为由,拒不就藩,朱棣开始疑心他有夺嫡之意,下诏催促。
朱高煦依然不遵诏,开始私募精兵3000人,纵其抢掠,被兵马指挥徐野驴抓住法办,朱高煦一怒之下,竟然当街将其击杀。
朱高煦一步步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越来越装横跋扈,让太子党抓住绝地反击的机会,这关键一击的执行人还是杨士奇。
察觉到朱高煦有不轨之心的朱棣召见杨士奇和蹇义,这次问的不是太子,而是汉王。
朱棣问二人:“我最近听到很多关于汉王不法行为的传闻,你们可有耳闻?”
蹇义回道:“臣不知!”朱棣又转眼望着杨士奇,等待他的回答。
杨士奇知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如何利用好这个机会,使太子翻身,使汉王永远翻不了身,就在这次对答中。
于是,深知朱棣性格多疑的杨士奇回道:“我和蹇义一直在东宫服侍太子,人家早把我们当成太子的人,有什么话也不会跟我们讲,所以我们不知道。”
这话说得实在是高明,别人把我们当成太子党,其实我们不是太子的人,我们是您的人;别人有话不跟我们说,可是并不代表没这回事,皇上您自己想吧。
这种欲言又止,有时候比什么武器都有用得多,太子身边有杨士奇这样的谋臣在,朱高煦落败也是迟早的事。
紧接着杨士奇又说了一番话:“但是,汉王两次不肯就藩,现下皇上要迁都顺天,他却要求留在应天,希望陛下仔细考虑一下他的用意。”
这一“但是”堪称见血封喉的致命一击,这一击,击打在朱棣多疑的心上,也将朱高煦取太子朱高炽以代之的美梦击得粉碎。
朱棣想到了李世民,想到了李渊,想到了朱高煦先封云南,以不毛之地为由不就藩,再封青州,以贫瘠之地不就藩,执意留在应天,意欲何为?
其实朱高煦夺嫡之心,早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事儿,满朝文武心里明镜一般,朱棣因为他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救过自己的命,又因为他长相和性格都随自己,不免偏爱一些,所以一再忍让。
但是这种忍让是有限度的,当权力和皇位受到威胁之时,就是朱棣动手之时,杨士奇的那句话起到了“临门一脚”的关键作用。
1416年10月,朱棣以违法乱纪之由,将汉王朱高煦囚禁,准备贬为庶民,太子朱高炽声泪俱下,舍命求情,朱棣念及骨肉亲情,将朱高煦的亲信诛杀。
转年朱棣严令汉王朱高煦就藩山东乐安州,将其封地放在了离顺天只一天路程的山东,若他日有异动,王师可一日间兵临城下讨伐。
跟太子朱高炽斗了半辈子的朱高煦岂肯放弃皇位之争?当朱棣和朱高炽死后,宣宗朱瞻基即位,朱高煦果然举兵造反,想要效仿其父朱棣,结果兵败投降,落了一个活活烧死在铜缸内的下场。
徐达长子徐辉祖是国舅,作为舅舅,曾经这样评价朱高煦:“三个外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
朱高煦勇悍无赖,性格与朱棣颇像,专横跋扈,不可一世,下场悲惨;朱高炽以“仁厚”著称,聪慧仁德,以仁政治国,开启了“仁宣盛世”,历史有时候还是公平的,好友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