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程的发展不仅仅是科学家和航天爱好者需要关注的事情,下面是边肖为您整理的一份航天科技问答,供您阅读!
航天科技问答:中国航天日为什么选在4月24日?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6年起将每年的4月24日定为“中国航天日”。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中国航天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许指出: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开创性、奠基性成就。
“这拉开了中国人进入太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资源的序幕。它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它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许指出,将第一个里程碑定为“中国航天日”,很有代表性和纪念意义。
航天科技问答:“为什么要设立中国航天日?”
为什么要设立中国航天日?许说,首先,它有利于传承航天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有传统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一天的设立将有助于发扬上述精神。”
其次,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航天梦有助于实现中国梦,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
再者,有利于培养创新文化。中国航天发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创新史,因为关键核心技术买不到,还得靠自己。所以中国走的是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
此外,也有利于促进开放共享。航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大工程,需要国际合作,尤其是大国合作。中国航天日可以成为世界了解中国航天活动的窗口,中国愿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
航天科技问答:“今年中国航天日有哪些活动?”
4月24日是第二个“中国航天日”。今年“中国航天日”的主题是“航天创造美好生活”。全国各地将举办航天开放日、航天科普大讲堂、航天日科普展等一系列活动。主要活动在Xi安的西北工业大学举行,邀请了许多国内外的院士和专家,宇航员,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的嘉宾,以及十多位驻华大使,共同见证这一航天盛会。安排了联合国外空司司长与大学生对话、国内外航天员讲座等多场互动交流,激发航天创新热情。举办航天科技教育高峰论坛、无人系统技术创新发展论坛、军民融合技术发展论坛等活动,聚焦航天科技,唱响“航天好声音”。
航天科技问答:“十三五中国航天有什么大事?
中国航天未来要做什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新闻发言人王重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8年前后,天河一号空间站核心舱将研制发射,这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重要抓手。
探月工程方面,2017年,“嫦娥五号”飞行器将发射并完成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探月返回技术的国家;2018年将研制发射“嫦娥四号”飞行器,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在火星探测方面,中国计划在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一步到位实现“绕、着陆、巡视”的目标。
就高电阻而言
航天科技问答:“中国人什么时候登月?
48年前,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首次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的足迹,实现了登月梦想。那么,中国人什么时候飞向月球?
中国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步走,2020年前无人驾驶。其实探月三步走,很大程度上是为未来载人登月做准备;走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路。
中国探月三期工程总设计师胡浩透露,中国航天部门正在组织论证“载人登月”。“通过无人探测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但现在的运载火箭想送人,又‘无能为力’。”
在胡浩看来,中国人应该尽快登上月球,这既是因为中国文化对月球的向往,也是鉴于月球独特的资源和环境及其利用价值。
航天科技问答:“嫦娥有几个“姐妹”?
自从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月宫里的嫦娥不再孤单。至此,她已经接连有了三个“姐姐”;嫦娥一号成功绕月,嫦娥二号成功探月,嫦娥三号成功登月。
嫦娥三号在月球虹湾区域着陆,这是人类飞船首次在该区域着陆。它和玉兔月球车拍摄的最清晰的月球表面高分辨率全色照片不久前首次公布,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月球,为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月球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未来,嫦娥将迎来两个新“姐妹”;“嫦娥四号”有望在2018年实现人类飞船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嫦娥五号”计划在2017年左右实现“飞向月球,落向月球”;取样;回到地球”,我国科学家将利用自主获取的月球样品进行深入研究。
航天科技问答:“‘天宫’怎么了”?
天宫?我们这里说的不是《西游记》年孙悟空吵的天堂,而是中国的空间实验室。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有了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的许多重要时刻。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2012年6月18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对接。神舟十号也于2013年6月13日13时18分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的自动交会对接。
现在“天宫二号”正式“值班”。中国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了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
“天宫二号”在轨飞行期间,有多项任务:接受航天员的访问,完成中期驻留任务;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在轨推进剂补加技术;开展大规模空间科学和应用实验;开展空间维护实验,为空间站建设提前进行相关技术验证。
航天科技问答:“我们离火星有多远”?
无论是NASA的科学发现,还是电影《火星救援》,人类对火星的好奇心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么,中国人离火星有多远?
据透露,我国已批准火星探测任务立项,计划在2020年火星探测的最佳窗口时间发射中国火星探测器,实现火星的绕飞和着陆巡视。
许介绍,美国已成功登陆火星,俄国也已登陆。中国能够一步到位,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它可以研究火星上的土壤、环境、大气、水,因为还是要研究人类。
航天科工问答:“中国北斗什么时候织出了全球之网?
众所周知,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和俄罗斯GLONASS卫星导航系统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那么,中国人的“北斗”现在进展如何?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正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稳步推进:2000年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己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12年,中国形成了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导航服务能力;2020年左右,北斗导航系统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王重阳近日表示,截至目前,中国已成功发射22颗北斗导航卫星。用于全球组网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将首次采用新型导航卫星专用平台和全新设计的导航信号系统。根据计划,它将于2018年率先向“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基本服务。
航天科技问答:“航天和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航天工程的发展不仅仅是科学家和航天迷需要关注的事情。航天是为了推动科技进步,也是为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人类从太空带回来的技术正在改变地球上人们的生活。那么,普通人在中国航天的成就中分享了哪些红利呢?
据介绍,目前,中国航天应用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以高分、风云、海洋、资源为代表的遥感卫星广泛应用于农林、国土、测绘、水利、房建、环保、减灾、交通、气象、海洋等领域。通信卫星形成稳定高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导航定位卫星进入产业化发展轨道。
此外,中国的各种卫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项目为例,已经成功发射了多颗卫星。18个行业、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00多家单位通过高分应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高分数据共享,不断拓展专业和业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