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时期社会尚是以奴隶制为基础,当时社会生产力太低下,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将权力下放给诸侯,诸侯再封卿大夫,卿大夫封士,这就构成了西周的统治阶层。
早期周天子还是很有权力的,分封制也规定了诸侯们的义务:
即必须服从天子命令,为周天子镇守四方,还要向天子交纳赋税,定期必须入朝觐见天子。
诸侯之间有什么冲突一般也会请周天子出面调停,几乎相当于一个大家长的角色。
而诸侯之间的造反冲突也远没有等到四百年以后那么久,同样对天子权威的质疑也不是突然爆发的。
比如周昭王时期,鲁幽公被弟弟姬沸所杀,自己当了国君。但西周实行宗法制,即嫡长子继承制。姬沸的作为是在公然挑战天子权威,但当诸侯们等待周天子的诏令时,周天子竟然不闻不问,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天子的权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力更是式微,但天子毕竟是天下共主,谁也不敢公然挑衅。后世的齐恒公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便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但他的目的只限攘夷而非尊王,只是打着周天子大旗占得大义的制高点,各诸侯之间对此也心照不宣,只是达成了一种上不得台面的共识。
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进行了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与周天子名义的天下共主不同,秦始皇是有真正实权的天子,天子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提高,分封制也被郡县制替代。
等到刘邦推翻秦朝后,考虑到秦朝动乱时,皇族子孙手中没有兵马无法平乱,于是采取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共存的制度。
但刘邦的分封制和西周又有所不同。
西周所封诸侯除了宗室外还有有功之臣,但刘邦却规定非刘姓不得封王,所以汉朝的诸侯王都是刘姓子孙。但这问题就更大了,大家都是高祖子孙,凭什么天子就可以高高在上,诸侯就得俯首称臣?
就像项羽当初见到秦始皇时曾言:彼可取而代之,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此。这种心理的不平衡以及人的野望在诸侯国初立时就存在着。
总的来说,西周时天子主动下放权柄,而汉朝时君主专制,皇权至上。中央想集权,地方要自治,两边互相不对付又互相忌惮。矛盾终是越来越大,到了汉景帝时终于是爆发了七王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