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许多流芳百世、名传千古的断案大家。譬如司法始祖皋陶、精通仵作一道的法医鼻祖宋慈、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的狄仁杰以及古代最优秀的法官徐有功等。
但,要论百姓最喜爱,印象最深的一位,还要数我们宋朝的名臣,被誉为“包青天”的包拯包大人。
这包拯,到底是什么来头?为什么能得到百姓们的喜爱呢?
剧照
在包拯数年的官场生涯当中,出名的案件数不胜数,最为经典的,还要数包拯断牛案。
在北宋年间,有位老农家的耕牛被莫名其妙地割舌。
包拯得知案情后,竟说杀死耕牛就可以引出凶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老农的耕牛又为什么会被割舌呢?一切,还得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说起。
家牛断舌,老农惊慌上开封
话说在庆历年间,开封府城郊有一个小村庄,村庄规模并不大,但也是十几户人家世代居住的地方。
这天,天刚蒙蒙亮,村里的老农便借着朝日的微光起床,他披上外衣,往牛棚走去。牛棚里住着的牛儿,是老农家唯一的牛,从牛犊时被老农养大,是老农家耕地的主要劳动力。
“老伙计,你起了没呀,咱们要准备上工啦。”老农一边呼喊着自家的牛儿,一边推开牛棚的草门。
推开门后,老农脸上的笑容戛然而止,往日鲜活的牛儿不在,只剩下一只没了舌头的老牛在棚里呜咽,老农顿时慌了手脚。
“这…这该怎么办?牛医能不能救你啊老伙计。”老农想要找牛医来救治老牛,但是整个舌头的缺失以及大量的失血,已经预示着老牛的死亡。
且宋朝的兽医水平,被割掉了舌头的牛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死。不是因为失血过多,就是因为伤口感染,救回来的概率等于0。
但这并不是老农慌了手脚的完全原因。这头牛是老农家唯一的劳动力,若是失去了这头牛,老农家的农事肯定会受到严重影响,最重要的是,在北宋时,牛是重要的劳动力,除去生老病死外,害死耕牛的人都会被判刑。
安稳日子来之不易,现在却因为一个偷牛舌的小贼,好日子就要灰飞烟灭,任谁也无法咽下这口气。年迈的老农收拾好心情,牵起受伤的老牛,往开封府走去。
这可恶的小贼害他不浅,他一定要把这小贼抓出来!报官!一定要报官!开封府的包大人是出了名的青天,一定能找出那个小贼!
开封受审老农案,将计就计设陷阱
另一边,在开封府后院居住的包拯包大人刚刚起床,就听见府外传来的喊冤声。包拯穿好衣服,循着声音,看见了在堂前申冤的老农。
老农一身麻衣,跪在地上哭喊,身旁还牵着一头老牛。老牛嘴里鲜血淋淋,有气无力地蜷缩在地上。一人一牛看着好不可怜。
包拯走上前,问道:“这位老伯,你可是有什么难处?”
哭喊中的老农闻声抬头,看见一个肤色黝黑,额头上还有一个月牙的男子。虽然老农没有见过包拯,但是从那一身正气以及额头上的月牙,老农便知道,这就是他们开封府的大青天——包拯包大人。
老农仿佛找到了主心骨,抓着包拯的衣袖哭泣:“大人,不知道是哪等子小人,竟然趁着夜色,将小民家耕牛的舌头割了去。这是小民家中唯一的牛啊,没了它小民一家子该怎么活。”
听完老农的哭诉,包拯看了一眼一旁的耕牛,舌头尽数被人割去,鲜血不停地往下滴,看样子也知道,这牛,是活不长久了。
在宋朝,耕牛除非生病或意外死亡,一律不允许宰杀,一旦官府发现,就可以对杀牛者判刑,为了保证宋朝的民生,这条律法是人尽皆知的。那么,这个“小偷”割掉老农家的牛的舌头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
包拯略微思索了一下,便想到了破案的法子。
“老伯,你这牛被割舌之事,可有人知晓?”
老农一头雾水地回答了包拯的问题:“不曾有人知晓。小民天刚亮就准备去耕地,发现牛被割舌后,第一时间就赶来开封了。”
听到这个消息,包拯点点头,说道:“老伯,您先别哭了,我先出钱给您再买一头牛,这头牛您带回去宰杀,您看怎么样?”
听到包拯的话,老农吸了吸鼻涕,摇头道:“大人,这可使不得,小民怎么能收您的钱呢?这样一来,确实是解决了小民一家的生计,但是这牛是小民从小养大的,实在是舍不得它就这么无辜的死去啊。”
“您放心,只要您按照我说的做,将牛宰杀,这凶手啊,自然就会露出马脚。”
于是,老农牵着受伤的老牛回家了。回到家后,老农意外地没有下地耕种,而是与受伤的老牛一同待在牛棚里,他抚摸着老牛的背脊,实在是狠不下心将老牛宰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老农清晰地感觉到手下的老牛,呼吸渐渐减弱,生命在一点一点地流失。老农忽地想起了在开封府时,包拯包大人斩钉截铁的话。
只要把牛宰杀,就可以找到真凶吗?
另一边,开封府内,包拯喊来一名捕快,让他在午时赶到老农的家中,告知老农,让他在明日的早市摆摊,售卖新鲜的牛肉。
说完,捕快大步离开,包拯又找到开封府的文书,让他们在今天赶制一份公告,必须要在明日早市时将其粘贴在开封府所有的公告栏上。
公告的内容,是关于春耕时期,官府会加强对耕牛的保护。
开封发布新公告,真凶露出马脚
这边,捕快将包拯托付的买牛的银钱交到老农手里,又转告了老农一句话:“老伯,大人有令,让您将牛肉分解,明日带到集市上卖,这是抓捕犯人至关重要的一步。”
卖牛肉就能抓到犯人了?老农虽然不解,但是他愿意相信包拯的判断。于是,第二天一早,老农便带着新鲜的牛肉,来到了市场。
老农来的时间并不算晚,但此时的市场已经热闹非凡。应季的瓜果蔬菜,新鲜的鸡鸭鱼肉,小贩的叫卖,早点摊的烟雾缭绕,人间烟火。
很快,老农找到了一个空闲的摊位,摆上从家里带来的新鲜牛肉,便开始叫卖。
“鲜牛肉!新鲜的牛肉!”
要知道,在宋朝这个不允许宰杀耕牛的朝代,牛肉可是十分稀少的肉类。老农的吆喝一出,摊子就被人围了个水泄不通。但奇怪的是,虽然看肉的人很多,但是却没人提出要买。
老农也不急,就在原地吆喝。很快,一名妇人按捺不住,问道:“老伯,你这牛,是为啥宰了的呀?”
老农这才弄清没人购买的原因。在宋朝,只有生病或老死的牛才可以宰杀,他这头老牛,虽说有一定的年纪,但是还没有那么老,如此,才会让大家以为是病牛,不敢购买。
老农平静地回答那名妇人:“我这牛啊,不是病死的,是受伤不治而亡的。”
得到答案的妇人立刻买了半斤牛肉,其他人也都纷纷上前争抢牛肉,一时之间,老农的摊子格外热闹。
但是,在不远处的茶棚里,一双眼睛正死死地盯着摊前人满为患的老农,看着他一下又一下地收钱,那双眼睛里的嫉妒与怒火,是怎么也藏不住。
这时,一旁的告示栏突然张贴了新告示,有识字的秀才公当着大家的面,读出了告示上的内容。
告示上写着:为了保证春耕春种的顺利进行,官府将加大对耕牛的保护力度,严禁私自宰杀耕牛。
如有耕牛生病,上报官府可得到官府牛医的免费诊治。诊治无效,根据牛医开具的证明,方可宰杀。擅自杀牛者,严惩不贷。如有发现擅自杀牛者,举报后,可得官府赏银三百两。
茶棚里,那双眼睛的主人在听到严惩以及赏银时,再也坐不住了,他兴冲冲地跑到开封府前,向捕头举报有人擅自杀牛。
这名前来举报的人是老农的邻居,名叫李安。看着眼前的男人贼眉鼠眼,一脸志在必得的样子,值守的李捕头看着眼前这人贼喊捉贼的行为,心下更是佩服包大人的神机妙算,他默默地将人引到堂前。
“威!武!”
伴随着捕快们的声音,包大人走上公堂,响木一拍,升堂!
“堂下何人!”包拯问。
这辈子都鲜少走出村子的李安哪里见过这阵仗,当时便吓得结巴了。他颤颤巍巍地说出老农杀牛卖牛的事儿,眼里的兴奋和贪婪坐在上座的包拯一览无余。
看来,这便是割掉老农的耕牛的舌头的罪魁祸首了!
紧接着,包拯一拍响木,厉声问道:“你说他杀牛,你可知他为何杀牛!”
厉声之下,李安被吓得慌了心神,脱口而出:“还不是因为那牛舌……”话音未落,李安便惊恐地捂住嘴。
包拯趁热打铁,再次用力拍打响木:“说!牛舌怎么了!”
“牛…牛舌被小人割了……”惊慌失措下,李安道出了实情,果然,就是他割掉了老农的牛的牛舌!
知道事情已经败露的李安颓废地瘫坐在地上,双眼无神,缓缓说出了实情的前因后果。
原来,这李安是老农的邻居,他们俩家世代不和,到了他与老农这代,更是水火不容,正是因为两家的恩怨,他才会将老农的耕牛的牛舌割掉。
一切真相大白,得知凶手被抓的老农也姗姗来迟,看到在堂前瘫坐着的李安,破口大骂。几分钟过后,老农的情绪才得以平息。
最后,李安因为蓄意伤害耕牛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老农也牵着新买的壮牛回了家。
近邻不睦,几代恩怨仇上仇
其实在老农住的小村庄里,有一个人尽皆知的秘密,那就是村子南面相邻的刘李两家,十分不睦。几代人的恩怨传到现在,可以说是相看两相厌。
那天,刘家老农牵着自家的耕牛出门,准备去田里劳作。去往田地的路上,正巧遇见了隔壁的李安。
老农因着几代人的恩怨,十分讨厌李安,李安也是如此。二人将对方当成空气,面不改色地擦肩而过。看着老农远去的背影,李安朝地上吐了口唾沫,恶狠狠地盯着老农与耕牛远去的背影,久久无言。
自从上次在田间相遇后,俩家人很少遇上,而这李安为了泄愤,竟然想到了割牛舌的昏招。
破案诀窍,心思缜密包大人
在包大人的巧思下,案子得以解决,但开封府众人却不明白包拯是如何破得此案。于是,包拯坐在堂前,说出了破案的诀窍与方法的关键所在。
首先,根据宋朝律法,私杀耕牛是违法的。一头耕牛被割掉舌头,以当前的牛医水平看来,这头牛定是救不活的。救不活的耕牛,若是不宰杀,就只有等牛自行死亡。但是,从那老农一身麻衣可以看出,他的家境并不是很好。
在这种情况下,老农肯定会在牛死亡前,将牛宰杀。毕竟自行死亡的牛,肯定没有宰杀的牛卖得上价。
但是,这头牛并非病死,也不是老死,只要在老农卖牛后,将老农状告上官府,这时的老农,牛已经卖掉,证据也没有了,有谁能够证明老农的牛是因为被割舌不治而被宰杀的呢?
凶手抱着状告老农,让老农受到刑罚的目的割掉了牛舌,那么不如将计就计,让老农将牛宰杀,而后进行售卖,紧接着发出官府的公告,在加强对耕牛的保护的同时,利用凶手贪婪的心理,将其引诱出来。
说到这里,开封府众人不由得佩服包拯的心思缜密。从老农状告初始,便猜出了凶手的目的,不仅如此,还顺着凶手的目的将其绳之以法,真真是令人钦佩。
但是,包拯与牛的缘分,远不止这一件。
嘉祐四年,三司使张方平私下购买土豪的财产,包拯得知后,上书弹劾张方平使他免官。后来,新任三司使的宋祁也被包拯弹劾免官。
历经两次罢免,三司使之位空缺,皇帝一时半会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便让包拯暂任三司使之位。
此事一出,包拯刚正不阿的名声饱受争议,知晓包拯先前断牛案的欧阳修说包拯因为别人牵着牛踩了田,就把别人的牛夺走,现在还贪图三司使这个肥差,可见其公正都是表演。
欧阳修此话一出,将包拯驾在油锅上煎烤,换作是旁人,便是上也不是下也不是。但是包拯不同,接着欧阳修这话,包拯趁机在家休养,躲避三司使之位的同时,小日子也过得清闲非常。
但是,包拯离开后,朝堂众人又开始蠢蠢欲动。宋仁宗深知安稳的朝堂不能没了包拯,于是便不再允许包拯多清闲。于是,包拯只得再次出府任职。
不久之后,包拯正式出任三司使,绩效喜人,数日后,调任枢密副使;之后更是得到宋仁宗的重用,调任礼部侍郎。但是,最后一次的调令,却被包拯拒绝了。
一年以后,身为枢密副使的包拯在枢密院工作时,突发恶疾,这病来势汹汹,不到两月,便夺走的包拯的生命。
得知包拯离世,宋仁宗亲自下场哀悼,朝廷辍朝一日,百姓们也都十分悲痛。但是,刚正不阿,为生民立命的包大人,就这么离开了。
包青天
包拯,字希任,今天合肥肥东人。天圣五年,包拯考上进士,授任知县。因顾念家中的父母亲人,申请调任至肥东。到肥东后,虽然离家更近,但是依旧无法将时间用在父母身上。加之父母年迈,包拯竟辞去官职,专心在家陪伴父母。
好景不长,包拯的父母离世了。失去了父母的包拯悲痛欲绝、哀毁骨立,整个人瘦了一大圈,还不愿离开父母坟前。后来,不忍心包拯就这么消极下去的包家长辈站了出来,精心劝诫,最终,包拯重回官场,开启了自己为生民立命的一生。
重回官场的包拯没有辜负包家人的期望。他严峻刚正、举贤任能、为民请命。朝堂之间,他的名号为权贵恐惧;江湖之上,他的名声为百姓称赞。正是因为包拯刚正不阿,清廉为官的品性,所以才让他成为百姓心中最为爱戴的断案大家。
结语
归根结底,包拯能智断牛案,受到百姓爱戴的原因,是因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了自己理性的判断。在大家都认为凶手只是想要杀死老农的牛时,只有包拯,跳出了固定的思维界限,发现了凶手的真正目的。不仅如此,他还将计就计,利用凶手的目的设下陷阱,最后成功地将凶手抓获。
包拯的思维,也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当今社会,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信息大爆炸,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泛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正是因为获得信息的广泛性,导致我们很有可能会迷失在信息的长河之中,失去自己理智的判断,被大众的思维和意识带着走。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只有像包拯一样,保持内心清明,不被大众思维局限,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做自己的主人!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 包拯
[2] 百度百科 包拯断牛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