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赵匡胤死后,他的皇帝弟弟是如何对待三位嫂子的?后世人大多骂他

赵匡胤死后,他的皇帝弟弟是如何对待三位嫂子的?后世人大多骂他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历史上一直有“烛影斧声”的传说。

历代研究者也各执一词,有的认为其弟赵光义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名正言顺,继位并没有问题;也有的则从赵光义对待皇嫂侄儿的态度出发,认为这位弟弟并不是一个大度厚道的人。

由此反推,文字闪烁的“烛影斧声”也就很值得说道了。

赵匡胤的“未亡人”

由于先是为人臣子、后经“陈桥兵变”才登上帝位,再加上数次丧妻续娶,宋太祖赵匡胤一生先后有过三位皇后。

这三位女性并非全都真正当过皇后,真正与继任者赵光义关系较为密切的也只有第三任、也就是孝章宋皇后。

赵匡胤的第一任妻子姓贺,是其父亲在护圣营时的同僚之女。

贺氏性情“温柔恭顺,动以礼法”,她曾经因赵匡胤当上定国军节度使受封为会稽郡夫人,并养育了一子二女。

早在后周显德五年时,贺氏就因病去世了,年纪只有三十岁。

也就是说,她其实并没有过过一天皇后的日子,“孝惠皇后”的封号也是赵匡胤登基之后才追封的。

第二任妻子王氏则是后周彰德军节度使的女儿,续娶于赵匡胤担任殿前检点校时期。

王皇后虽然是宋朝建立后正式册立的第一位皇后,但同样年寿不永,仅仅二十二岁就去世了,所生子女也全部夭折。

在赵匡胤驾崩、传说中“烛影斧声”事件发生之时,这两位皇后都已经逝世多年。

作为新任皇帝和小叔子的赵光义,实际上不太可能、也并没有对这两位死者做出什么苛待的行为。

焦点就集中在赵匡胤第三任妻子、货真价实“未亡人”的孝章皇后宋氏身上。

前代皇后的结局

宋皇后的出身地位比前两任皇后都更高,她的父亲宋偓是后唐李存勖的外孙,又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女婿,一生参加过征南唐、征北汉等多次战事,仕途地位和人望都很高。

宋皇后还是个小女孩时,就曾经随母亲觐见后周太祖郭威,被太祖“赐以冠帔”。

等到北宋建国之后成为皇后,宋家的家族地位更是被称为“近代贵盛,鲜有其比”。

她入宫时正值开宝元年,因此也被后世称为“开宝皇后”。

如果按照一般封建王朝“父死子继”的惯例,这位“开宝皇后”就是当然的太后人选,不但养尊处优而且地位超然。

但从赵匡胤到赵光义,偏偏是不那么常见的“兄终弟及”,“皇嫂”的地位比起“太后”来说自然就差了不少。

赵匡胤一死、宋皇后被迫远离政治核心,在新皇帝的命令下居于深宫近二十年,最终于至道元年(公元995年)病逝。

她活着的时候,连个安稳的住处都没有,先是被安置在西宫居住,后来又因为赵光义一道命令就搬到了东宫。

等到她病逝之后,早已登基为帝的赵光义不但自己拒绝对她的丧事有所表示,甚至也不准群臣为这位“前代皇后”服丧志哀。

皇位在兄弟之间传承,继任者对前任者和他的家人应该作出怎样的姿态?此前也并不是没有先例。

唐玄宗李隆基并不是睿宗李旦的嫡长子,自然也不是太子的当然人选。

但他的异母长兄李宪看到三弟的能力和威望,再加上自己对政事也缺乏兴趣,于是主动向父亲提出请辞,“让”出了这个太子之位。

李宪主动让位,对李隆基而言堪称最佳解决方案。

因此终李宪一生除了不当皇帝之外,各种尊荣享受从来没有匮乏过。

为彰显兄弟情深,李隆基专门修建了“花萼相辉楼”,每年长兄生辰必然亲自到府中去庆贺,四方献来的奇珍佳肴只要自己觉得好吃,马上就赐给李宪。

后来李宪六十三岁病逝,李隆基不但自己悲伤痛哭,还下令追谥他为“让皇帝”,李宪的王妃元氏也被追赠为“恭皇后”。

两人被合葬于惠陵,身后的一切礼仪都做到了无懈可击。

不厚道的赵光义

有了前朝的事例作为对比,宋太宗赵光义的做法自然就难看得多——要知道“让皇帝”李宪真正“让”出来的只是储君之位,而赵匡胤可是货真价实地当过皇帝。

宋皇后的丧事迟迟得不到正式举办,甚至连灵柩都被移放到死去的燕国长公主府第,这显然是很不合适的行为。

时任翰林学士的王禹偁一贯直言讽谏,他认为此事做得不对,便在与宾客交谈时直说“后尝母信仪天下”,自然应当享受皇后的礼仪。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话传出去之后,王禹偁很快就被扣了个“谤讪”的帽子,被贬到滁州做官去了。

当然王禹偁始终不认为自己的言论有任何错误,多年后他甚至还为自己写了篇《三黜赋》,来纪念自己曾经三次因为直言而遭到贬黜的经历。

这篇文章的末尾写道“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可见他既不觉得自己错了,也不认为有必要后悔。

中国自古讲究“人死为大”,赵光义为什么要和个死人过不去?不少人认为与赵匡胤病逝过程中宋皇后的表现有直接联系。

司马光曾在《涑水记闻》中记载,认为宋太祖驾崩之夜,陪伴在侧的宋后并非首先通知第一继承人、晋王赵光义,而是派出内侍秘密召秦王赵德芳进宫,不过宋后对宫禁的控制太差,内侍、医官等人纷纷找到赵光义处通风报信。

直到赵光义抢先进宫、直达赵匡胤的寝殿,宋后问的还是“德芳来耶?”谁知道来的是晋王赵光义,宋后这才180度改口,口称“官家”并请求保命全身。

宋后在如此重要关头“表现不佳”,自然也就难免被宋太宗记恨上了。

“金匮之盟”

虽然宋皇后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身后事也相当凄凉,但她毕竟并不直接参与权力传承,比起赵匡胤的儿子、赵光义的弟弟等人而言,她的结局还算是好的。

北宋初年的权力传承结构以“兄终弟及”为主,与大部分封建王朝的惯例很不一样,这与杜太后力主的“金匮之盟”有直接联系。

杜太后是赵匡胤、赵光义兄弟的母亲,史书记载其“治家严毅有礼法”。

赵匡胤以后周重臣的身份反客为主、上位当了皇帝,老太太并不吃惊,只是说了句“吾儿素有大志”而已。

宋太祖建隆二年,杜太后生了病身体不好,特意把赵匡胤和宰相赵普召到病榻前交代后事。

杜太后问赵匡胤,知不知道自己得到天下靠的是什么?赵匡胤回答说是祖宗积了德。

杜太后却说不是,一旦后周世宗病逝时有成年继承人,这个皇帝的位置也就根本轮不到赵家来做。

为了保证权力平稳传承,太后要求赵匡胤立下誓约书,百年之后把帝位传给弟弟赵光义。

这份誓约由赵普书写,藏在一个秘密的金匮之中,这就是“金匮之盟”的由来。

按照《宋史纪事本末》的说法,这份权力传承计划规定: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帝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赵光义死后传给弟弟赵光美,赵光美之后再传给赵匡胤之子赵德昭。

按这个规划执行,似乎就能够始终确保“国有长君”,不会出现大权旁落的风险。

但事实证明,杜太后对于人性和亲情的估计过于乐观了。

宋太祖赵匡胤按照按照约定行事,逐渐把赵光义的地位提升到“开封尹+晋王”。

而自五代以来,首都最高长官“京尹”一直都是皇储身份的最大风向标。

也就是说,赵匡胤确实是把弟弟赵光义视为继承人培养。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之后,首先把弟弟赵光美加封为齐王、中书令、开封尹,又下诏把赵匡胤、赵光美的子女和自己子女同样称为皇子、皇女,“以示一体”。

杜太后为子孙规划的权力蓝图,似乎有可能得到一个圆满结局。

但随着时间流逝、权力争夺,朝堂局面很快就出现了不和谐音。

其他继承人的结局

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虽然拥有亲王地位,但却多年来只有挂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头衔,更谈不上手握大权。

而且,由于权力传承序列的存在、“太祖之子”的名分,两人面临的猜忌和防范日渐加深。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赵光义忙于攻打幽州的战事,赵匡胤长子赵德昭也在大军随行行列之中。

宋太宗年间攻打北边的战事败多胜少,这一次也并没有获得满意的战果。

不仅如此,在战事中还出现了半夜惊乱、仓促之间群臣找不到宋太宗的混乱情况。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在一片混乱的局面中,有人谋议要立赵德昭为皇帝,这就为此后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宋太宗因此对赵德昭猜忌加深、极为不满,战事结束后因为战果不佳,宋太宗长期没有给参与此战的将士行赏。

赵德昭曾经向宋太宗提及此事,宋太宗因此大怒,怒骂“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

这句话中蕴含的忌惮和不满令赵德昭极为惊惶,此事之后不久他便自杀而死。

赵光义闻讯后倒是摆出了一副悲痛异常、“我不过随便说说何至于此”的姿态,但人反正是已经死了,权力威胁已经消失。

赵德昭死后的第二年,赵匡胤的最后一个儿子赵德芳也去世了,当时他仅仅只有23岁,正史上连具体的死因也没有记载。

那么,按计划“应该”在赵光义之后继位的第三个弟弟赵光美呢?

太平兴国七年(也就是在赵德昭兄弟先后去世后不久),赵光美被人告发骄横恣肆、“有异谋”,先是被罢掉了开封尹的职位,后又被多次降职一贬再贬。

最终,赵光美被告发阴谋夺位、还曾经私下诅咒“愿宫车早晏驾”,忧悸成疾死在了流放地房州,死时也只有38岁。

这样一来,“金匮之盟”约定的帝位继承人,实际上就只剩下了赵光义这一支。

“烛影斧声”之疑

赵光义对于皇嫂、侄子、兄弟等人的态度都谈不上宽厚,甚至可以说颇为苛刻,这也就无疑增加了他在后世研究者眼中的恶感,关于“烛影斧声”的传说也因此甚嚣尘上。

这个传说最早出自于《续湘山野录》,在宋代就流传极广,因此李焘在写《续资治通鉴长编》时虽然自己并不相信这个传闻,但却仍然认为有必要记录下来,以供其他人参考。

按此书记录,赵匡胤此前听过一个传闻:当年的十月二十日这一天,如果晚上能够持续晴天,那么皇帝的寿命就没有问题;如其不然,就得提前准备后事。

于是到了二十日这一天,赵匡胤很早就登上太清阁“望气”,一开始天气晴和,但到了晚间却突然风云突变,雪雹交加。

赵匡胤立刻下了太清阁,命令紧急打开端门,召“开封王”进宫议事。

所谓“开封王”,指的就是晋王兼开封尹赵光义。

这次两人饮酒对议的详情无人与闻,在烛影之下,宫人只能远远看到赵光义“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

到了三更时分,殿内外的积雪已经有几寸厚,赵匡胤用柱斧戳雪,一边戳一边望着赵光义说“好做,好做!”

随后赵匡胤解带就寝,而当晚不到五更,宋太祖就去世了。

这段记录充满了闪烁其词的神秘感,显示了宋太祖驾崩的细节并不寻常,因此历代都受到大量研究者的关注,认为其中隐藏着权力更替的秘密。

虽然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赵光义被视为法定继任者早有苗头,并不存在阴谋夺位之类的嫌疑,但宋太宗自己上位之后的种种举动,却也令人感受到他的心虚之处。

赵光义自己作为“金匮之盟”的获利者,凭借兄终弟及坐上了皇位,但他的下一任兄弟赵光美却没能等到登基、就被贬黜死在了房州,这一对比本身就非常意味深长。

而他的两位皇嫂孝惠皇后、孝章皇后,更是一直到了赵光义玄孙、神宗赵顼继位后,才终于获得了“入祀太庙”的应得待遇。

靖康之变后北宋终结、由宋高宗赵构开启南宋,第四任皇帝宋宁宗无子,皇位最终就又回到了赵匡胤十世孙宋理宗赵昀的手上。

在古人看来,这一帝位更替充满了“因果循环,天道好还”的意味,无疑更增加了赵光义继位的争议度和话题度。

参考资料:

《宋史.王禹偁传》;[元]脱脱撰

《涑水纪闻》;[宋]司马光

《宋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

《续湘山野录》;[宋]文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宪,后世,宋皇后,李隆基,嫂子,赵匡胤,地位,皇帝,赵光义,弟弟,消息资讯,赵德昭,赵匡胤,赵光美,赵光义,宋太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宪,后世,宋皇后,李隆基,嫂子,赵匡胤,地位,皇帝,赵光义,弟弟,消息资讯,赵德昭,赵匡胤,赵光美,赵光义,宋太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宪,后世,宋皇后,李隆基,嫂子,赵匡胤,地位,皇帝,赵光义,弟弟,消息资讯,赵德昭,赵匡胤,赵光美,赵光义,宋太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