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李适三十八岁才当上皇帝,经历了“安史之乱”和战争洗礼的德宗对宦官参政深恶痛绝,所以继位后就严禁宦官干政。
这一年朝廷在京城举行科举会试考试。为了严肃考场纪律,德宗任命侍御史杜黄裳为主考官。杜黄裳是个西北汉子,为人正直,他对唐科举的考试弊端十分熟悉。历次科考朝中权贵都插手,走后门透题、找门路占了上风,很难选出真正的人才。
为此,杜黄裳接到皇帝任命之后,便吩咐差役,把大门紧锁,任何来访的客人,概不接待。为躲避外人,他自己早早就离开家,住进了主考官的小院,关闭大门,让军兵在外把守。
然而,任凭杜黄裳怎样防范,这些走后门的权贵还是无孔不入,一封封书信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送到他的面前。信中都是要求杜黄裳对某某考生照顾的话。这些写信的人不是皇族国戚,就是朝中大员,手握大权,是谁也得罪不起的。
杜黄裳为此伤透了脑筋,他就把这些权贵的来信,要推荐的考生名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一查足有一百多人。
唐朝的科举考试按规定要举行三场考试,杜黄裳亲自主持两场。等两场考试结束后,杜黄裳先按小本子上的名单检视了一下这些人的考卷,一看这些所推荐的考生不是卷子雷同,就是文才低劣,没有一个真正有学问和才能的人。
按照唐朝录取进士的名额规定,每届考试录取进士基本上都在三十名左右,而现在光推荐名单就有一百多人,就是再增加一百个名额也无法满足这些走后门权贵的要求,但是若对权贵的要求置之不理,按真才实学录取、杜黄裳明白自己的乌纱帽,考试后就会被摘掉,而且后果不堪设想,因为权贵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杜黄裳愁眉苦脸,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他思想斗争了一天,思虑再三,最后决定把情况向所有考生摊牌。
第三场考试前,杜黄裳把所有的考生在院内统一集合起来,然后对全体考生直接说:“各位考生,前两场考卷本考官已阅完,现在是第三场考试,按朝廷规定,考试阅完卷子,就该宣布录取名单和名次了,但是,大家知道队列中有很多都是皇亲望族和朝中的大臣所推荐的人选,现在总共被推荐的人有一百多人,本官无法决定这个名单和人选,因此,本官决定,由各位举子公开推选一位德高望重的才子出来判分,考试结束后,大家监督,然后当场评点,大家投票,确定录取人和名次。大家公认的人选确定后,每个人要签字。
主考官本来是考试录取的决策者,但今天主考官当众让考生推荐考生来判卷,这太不可思议。一时间考场躁动,乱成一锅粥,有哭的,有骂的,有叹气的,有发呆的,有冷笑的,有讥讽的,什么人都有,有人干脆要回考场收拾文房四宝准备退场。
正当考生六神无主,一片混乱时,忽听从队列后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这人走出人群大声说:“如果大人信得过,晚生愿意协助判卷,保证做到以文衡才,公平录取,让大家心服口服。”
杜黄裳朝这人一看,见是位白发苍苍,年已古稀的老考生。
这位老考生姓尹,名枢,不但文才好,而且为人正直,乐于助人。他从青年时就赴靠,考了几十次,但每次都被走门路的考生挤掉,因而他还坚持不懈继续奋斗。
众考生一看是尹枢,是位德高望重的老秀才,都拍手同意,给予支持,那些走门路的举子虽然不乐意,但事已如此,也都赞成这样评选。
主考官杜黄裳见绝大多数举子都同意这个办法,微微一笑。
等三场考试结束后,尹枢当众评卷,评出了从第二名到第三十名的考卷,然后让大家传阅,有不服的就偷偷把自己的文章与评选出来的文章一对比,当时就觉得自己比人家差一块。这样下来,所有的考生都心里有数,心服口服,一致公认考卷评得公平、公正。
杜黄裳仔细阅读后,也挑不出毛病,点头称赞,然后让大家签字,表示认可。等程序都履行完后,杜黄裳问尹枢:
“你评选出二十九位进士,大家都认可,但还有个状元,你怎么没评出来?”
尹枢却笑道:“这个状元是留给晚生自己的,晚生从二十岁就开始考,考了几十次,都被顶替下来。那么,众人的卷子大家已经传阅过了,现在请大人和大家过目晚生的考卷吧!”
杜黄裳看了尹枢的考卷,大为惊叹,文章诗赋要比第二、三名高出许多,就正式决定将尹枢为状元。然后把评选出的前三十名的考卷和名单送给德宗审阅,德宗大悦,很是佩服杜黄裳的才智。就批复了这个进士名单。
这次破天荒的考生自己评卷,轰动了京城,那些皇亲国戚和朝中大员一个个目瞪口呆,但看了试卷,都是全体考试签字认可的,挑不出杜黄裳的任何毛病,只好作罢。事后,这三十名真才实学的新进士集体叩拜杜黄裳时,杜黄裳却先从座位走下来,迎着尹枢说:“要感谢的是先辈!若这次没有您的鼎力相助,我今天就难过这一关了,也不能站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