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务”监察制度,看中国古代特务政治的滥觞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务”监察制度,看中国古代特务政治的滥觞

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废分封而兴郡县,开启中国封建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以来,监察制度就一直伴随着古代王朝的发展历史。

从最初秦汉"三公九卿"制之中的御史大夫,到唐宋时期的三省六部之下的台谏制度,甚至明清时期突出的锦衣卫等,都是皇权为了监察百官而设。在这些监察制度之中,御史大夫和台谏制度,是以国家机构的形式监察百官施政得失,正大光明,按照法家学说来说,属于法制。即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来保证治理。而以锦衣卫为代表的"特务"监察,则属于"术"治,即以权术来治理国家。

但术治派的特务政治,并不是明朝才开始的,早在南北朝时期,特务监察就已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并且,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务"监察的出现,很鲜明的表现出了为什么在国家监察制度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特务"这种非常态的监察手段还会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势力的发展和王朝的快速更迭的大背景下,皇帝和臣子之间关系非常脆弱,为了稳固皇权,避开门阀势力,"特务"监察手段应时而生

"特务"是个现代名词,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指执行特殊任务的人。这一点正好也是所谓"特务"的由来。最早的"特务"应该是指间谍,一般是出于军事目的的需要,由军事长官派出去执行侦察工作的特殊人员。

儒家亚圣孟子曾在《孟子·尽心下》之中说: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所谓"春秋无义战",除了指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抢夺人口,土地之外,还有一层含义:即随着周天子通下诸侯的权利弱化,古代战争的形式也从摆明车马,约定地点和时间,双方光明正大的决战,演变成"兵不厌诈",以层出不穷的兵法战胜敌人。

换句话说,也就是春秋之后,战争的形式变得诡谲多变。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军事情报的刺探需要就随之而生,"特务"或者说间谍,也就开始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之上。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大汉王朝瓦解,旧的统治体系已经崩溃,但新的统治秩序还未彻底建立起来。魏晋王朝虽然实现了国家名义上的统一,但其下所管辖的门阀势力,却不异于一个个新的诸侯,他们表面上服从中央王朝的统治,但心里却只在乎宗族的利益,以邻为壑。

更关键的是,不管是魏晋,还是南北朝。中央政府或者说代表中央政府的皇权,又不得不借助于门阀的力量统治全国。在这种政治体制下,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关系非常脆弱。

《三国志》曾有记载,就体现出了这种皇权与臣民之间的不信任:

"冀州新兵,数承宽缓,暂见齐整,意尚快快。卿名先有威严,善以道宽之,不然既有变。"

曹操作为马上得天下的开国之主,也要担心旗下收服的士卒的忠诚问题,更别提其他的继任者们。

历数从魏晋到南北朝的所有王朝更迭,几乎可以说无一不是以臣子来代替君主,从统治者阶层内部实现皇权的过渡。换句话说,做皇帝的,永远不知道臣子之中的那一个会突然造反,取自己而代之。

有这个想法已经很让皇帝寝食不安了,更危险的是,以门阀政治为代表的世家豪族,不仅家资巨万,富可敌国,蓄养私兵。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层层交织的姻亲,师徒等等关系,在朝堂之中织成一张看不见的大网,使得国家原本的监察体系,形同虚设。

当皇帝的,可以说没有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惨的。作为国家名义上的主人,同时也是世家门阀一部分的皇帝,自然深知这种情况,为了更好的监察百官,保护皇权,一套行之有效,但又不受到国家正式官员体系影响的监察制度,就迫在眉睫了。

因此说,魏晋南北朝朝时期以"特务"活动为代表的监察制度,实际上是门阀政治下,君权对于臣权不得已的手段。

以侯官制度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务"监察制度,脱胎于国家公器,最终归于皇帝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具有临时性的特点

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务"监察活动都有哪些形式和特点呢?

以北魏时期的侯官制度为例。公元386年,随着西晋王朝的南迁,北方在鲜卑族首领拓跋珪的带领下,建立北魏王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南北朝对立的新篇章。

鲜卑族首领拓跋珪

北魏政府建立后,为了监察百官,设立"侯官制度"。

《魏书·官氏志》中记载:

"初,帝欲法古纯质,每于制度官号,多不依周汉旧名……诸曹走使谓之鬼鸭,取飞迅之疾,以伺察者为侯官,谓之白鹭,取其延颈远望。"

从这段记载上来看,侯官制度似乎是国家正大光明的监察制度,不能将其视之为"特务"监察,其实不然。看一种监察制度是"法制"的立法监察,还是"术治"的特务监察,得从其监察活动的手段来看。

根据宋代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记载:

"义熙三年,魏主硅如豺山宫。侯官告"司空庾岳,服饰鲜丽,行止风采,拟则人君。硅收岳,杀之。""

因为一个郎官一句捕风捉影的"拟则人君",就将位置只次于三公的司空给杀了,不调查任何的证据,不经过任何的审判程序,再比对明朝时期锦衣卫"风闻奏事,先斩后奏"的权利,可知所谓的郎官制度,就是毋庸置疑的特务监察手段。

前文说过,魏晋时期不同明朝的中央集权,门阀的势力是相当强大的,在这种政治现实下,当皇权强势的时候,以"侯官"制度为代表的特务监察活动自然盛行,但是当皇权羸弱的时候,诸大臣明显不可能让这种制度继续下去。

这就形成了南北朝时期特务监察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即随机性和临时性。也就是说,不同于明朝时贯穿三百年的锦衣卫制度,南北朝时期的特务监察活动实际上是时断时续的,根据皇权的强弱临时设置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务"监察制度加剧了当时君臣之间不信任的矛盾,也对后世皇帝产生了负面的带头作用

从影响上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务监察制度,对于当时的统治王朝来说,有利有弊。整体上实际上是弊大于利的。

在门阀制度盛行,君臣关系极为脆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君臣关系就极为敏感,掌握着皇权的统治者为了稳固政权,采取以侯官制度为代表的特务监察制度,一定程度上震慑了人心,稳固了皇权。

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南北朝时期各国变幻,开国之主一般比较强势,能够压得住门阀势力,这时候采取临时性的特务监察制度,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王朝稳定,但也给后世留下了祸根。

皇权的继承者们没有开国之主威望能力,难以压服门阀势力,这时候特务监察的手段就成了严重的拖累,不仅无助于统治,而且还加剧了君臣之间的裂痕。

《孟子·离娄下》之中记载: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本来关系就很敏感,你还天天派特务监察,原本可能只是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被特务报告给君主之后,臣子就得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不准备反的,也逼不得已只能反了。这也是南北朝时期王朝迅速更迭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随着古代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逐渐加深,门阀制度很快就成为了历史,但这种有助于皇权的"特务"监察制度,却给后继者的皇帝们一个负面的前例。明朝的锦衣卫和东厂制度,就是典型的例子。

更不幸的是,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务"监察制度,只是皇权为了自保不得已的手段的话,那么到了明朝时期的锦衣卫和东厂等的设立,就彻底演变成为了皇帝为了谋取私利,对付大臣的一种手段。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恶劣的源头一开,其后必然是洪水泛滥。

综上,南北朝时期的"特务"监察制度的确立,其根源是在秦汉"三公九卿"的政治制度失效后,其后王朝没有找到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监察手段,只能以"特务"来对抗日渐强大的门阀势力,是古代中央集权的进程中,皇帝为了集权所选择的一条捷径。

但捷径往往就代表着危险,果不其然,以"侯官制度"等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特务"监察制度,很快就从国家公器,沦为视线皇帝目的的鹰犬,彻底变成了"术治",即以权术来治国的手段,不仅对当时的政治局势弊大于利,还对其后王朝的皇帝,起了一个坏的带头作用。

记录道家先贤庄子学说的著作《庄子》中曾言:

"善骑者坠于马、善水者溺于水、善饮者醉于酒,善战者殁于杀。"

以权术玩弄臣子的人,势必要被权术玩弄。

参考文献:

《三国志》

《资治通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晋南,监察,国家,古代,时期,特务,中国,制度,北朝,王朝,观点评论,皇权,侯官,特务,门阀,锦衣卫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晋南,监察,国家,古代,时期,特务,中国,制度,北朝,王朝,观点评论,皇权,侯官,特务,门阀,锦衣卫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晋南,监察,国家,古代,时期,特务,中国,制度,北朝,王朝,观点评论,皇权,侯官,特务,门阀,锦衣卫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