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长孙无忌晋阳起兵后,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成为心腹谋臣。颇有功勋,受封上党县公,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唐高宗即位,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年间,冤杀吴王李恪,反对“废王立武”。显庆四年(659年),为中书令许敬宗所诬,削爵流放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自缢而死。上元元年,追复官爵,陪葬于昭陵。
长孙无忌作为“玄武门事变”的第一元勋,身处“天官”吏部尚书和右仆射的高级官员,唐太宗顺理成章地把实权交到了他。
他在“人事部门科长”和“国务总理”的部位上只呆了一年,就破旧立新办好了三件事:精简机构,明确官府定员643人;消弱列侯,把刘家远房亲戚从“郡王”团队中退级;调节外交关系,改进与匈奴的关联。
可是长孙无忌真正充分发挥出才气的取决于他编撰《唐律》,又领着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等19人,依次2次重新修《唐律》,以省繁去蠢、加重为轻的标准开展修订,因为落实“多存百性”的指导方针及‘安人宁国’的施政战略方针,法律宽平,顺乎世界潮流,推动了唐初封建经济快速修复与发展趋势。
长孙无忌觉得:“法律法规并不是用于监管老百姓的缺点并诛灭这些做错事的人的,只是要根据法律法规的标准文化教育人、解救人,整治社会发展的作风。”
李渊把皇位交给唐太宗后,长孙无忌升级成左武侯大元帅,随后吏部尚书,晋封齐国公,能够说成贵宠之名了。唐太宗几次要任职长孙无忌为丞相,但长孙皇后一再说:“我们家遭受的贵宠早已来到顶点,确实不肯弟兄再执国政。”
她提示太宗要吸取汉代吕氏、霍氏等外戚专权的“刺骨之戒”,长孙无忌自身也规定官职,但太宗不听,拜长孙无忌为丞相,任职他为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以萦怀为戒,恳求太宗准许他辞掉丞相高级官员,长孙皇后也转而为要求,太宗迫不得已,使他辞掉了尚书右仆射,而拜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职以表荣誉。
贞观七年,太宗又任职长孙无忌为司空,果断回绝不会受到,太宗禁止,觉得自身授官是由于才行,如果是出自于对亲朋好友的爱,赐予金帛就可以了,何必委以重职。他还特意写了一篇《威风赋》,赐予长孙无忌,缅怀创帝业之艰辛和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安慰他忧谗畏讥的心理状态。
长孙无忌一生忠诚大唐官府但却落了个造反罪行长孙无忌深得唐太宗信任也是唐高宗的亲小舅为什么落个被逼自尽的结果?
贞观中后期,唐太宗心骄志满,魏征数次进行批评劝诫,唐太宗口头上接纳,行动难改,魏征人死之后就更为严重,很多重臣都溜须拍马,歌功颂德,这种人群中也包含长孙无忌。
有一次,唐太宗对侍者的重臣们说:“人臣顺旨者多,犯颜者少,今朕欲自闻其失,诸公其直言无隐。”这应该是进谏唐太宗的好时机。但长孙无忌等却违背良心地说:“皇上无失。”同一年八月,太宗对长孙无忌说:“人苦不自知其过,卿能为朕明言之。”又一次令长孙无忌谈自己的过错。
长孙无忌说:“皇上武学文德,臣等将顺之不暇,又何过之可谈。”唐太宗晚年时期不太好坦言,平心而论征询重臣们建议,长孙无忌却以阿谀替代忠谏,它是他作为重臣良佐的缺点。过度考虑到自身保得全身上下而害怕犯颜直谏,被后代所抨击。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具体当政的是长孙无忌。可是当高宗的帝位逐渐稳固之后,他最后在是不是立武昭仪为皇后的异议中与长孙无忌暴发了争吵。刚开始,高宗和武昭仪都想争得长孙无忌的支持。
有一次,皇上领着武昭仪亲自拜访,并赐予长孙无忌宠妾生的三个孩子朝散医生的官员。值得一提的是,还赏给长孙无忌钻石珠宝绸缎整整十车。但当高宗讲出皇后无子想废黜皇后时,长孙无忌都不立即回绝,只是用其他话题讨论挡住。皇上没有办法,只能没趣而归。
然后,武昭仪的妈妈陈氏几次拜会长孙无忌的府邸,要求长孙无忌愿意废王立武,可是结果都一样,长孙无忌依然回绝。
永徽六年,唐高宗总算不管不顾重臣们的冒死极谏,诏废王皇后和萧淑妃,册封武则天为皇后。因谏争,褚遂良等被远贬莽荒,武则天最讨厌长孙无忌,在她指使下,由许敬宗处心积虑,把长孙无忌手工编织进一桩朋党案,开展狠毒诬陷。
唐高宗起先惊讶不相信,进而难过猜疑,命许敬宗再察,随后应对许敬宗足不出户虚构的造反口供,抽泣道:“舅如果尔,朕决不会忍杀之,天地将谓朕何,后人将谓朕何”许敬宗举汉文帝刘恒杀舅舅薄昭,天地认为明主之力安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代名言,督促其下定决心。
唐高宗性情软弱,居然不与长孙无忌质问,就下诏削掉了长孙无忌的太尉官衔和封邑,流徙黔州。长孙无忌的孩子及家族全被祸及,或放逐或被杀。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核查本案,许敬宗立即派人前去迫使长孙无忌自尽,一代名相从此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