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60岁包拯悲叹自己老来无后,守寡儿媳崔氏忽然下跪:您还有一儿子

60岁包拯悲叹自己老来无后,守寡儿媳崔氏忽然下跪:您还有一儿子

铁面无私的清官包拯,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位堂堂正正、廉洁奉公的好官,一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唯一的遗憾是儿子孙子接连病死,导致自己无人送终。

六十大寿那天,包拯的儿媳崔氏奇迹般地捧出一个男婴,说是包拯之子,这背后有何玄机?

一、包拯其人

包拯年轻时就是庐州有名的孝子。他二十八岁考上进士,本可以立刻做官。但是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以及为他们守孝,直到三十八岁时,包拯才获封天长知县,开启了自己的官宦生涯。

由于治理有方,不到四年,包拯便从一个小小的知县晋升为端州知府。

端州生产的砚台天下闻名,前任知府多以此向权贵行贿,而包拯当了三年端州知府,未曾贪污一方砚台。

三年之后,包拯被调归中央,担任监察御史一职。对外,包拯主张操练军队,扩充军备,以防备边境上的突发状况。对内,包拯要求对恩荫子孙的情况进行限制,并严禁贪官污吏再度出仕,提出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举措。

包拯铁面无私,时常得罪权贵。任监察御史时,就曾弹劾过宰相宋庠、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江南西路转运按察使王逵、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以及舒王的女婿郭承祐,将皇亲、外戚、朝廷内外官员都得罪了个遍。

嘉祐元年,包拯就任开封知府后,更是以整顿吏治、执法严峻闻名。只要官员德行有亏,就必然会遭到包拯的弹劾,时人称之为“包弹”。当时百姓 “目人之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可见他们对包拯的信任与肯定。

二、老来得子

但包拯这样一位人人称颂,流芳后世的好官,心中也有不为人知的隐痛。包拯与夫人董氏感情甚笃,育有一子包繶,家庭和谐美满,不曾纳妾。

但不幸的是,包繶在二十岁那年不幸离世,包拯夫妇只能白发人送黑发人。好在儿媳崔氏诞下一子名为包文辅,长孙的出世让失去独子的包拯稍感欣慰。

可惜上天无眼,祸不单行,包文辅五岁时染病离世。儿子孙子接连离世让包拯痛不欲生,在他六十岁的寿宴上,面对满座宾客,包拯突然老泪纵横,哀叹道:“吾无子,可悲也。”

儿媳崔氏听到包拯这句话,突然从房中抱出一个男孩,说是包拯之子,在座众人都大惊失色。

原来这崔氏一直仰慕为民请命的包拯,所以即使丈夫和儿子都离世后也不愿改嫁,而是在留在包家守寡侍奉公婆。崔氏不忍见包拯无子送终,于是打发了董氏的婢女孙氏贴身照顾包拯的起居,一来二去,孙氏便怀上了包拯的骨肉。

后来,包拯害怕此事被夫人董氏发觉,惹她伤心,于是在不知道孙氏怀孕的情况下将其打发走。

但孙氏有孕一事还是被儿媳崔氏得知,她劝说孙氏留下这个孩子,并偷偷给予他们母子钱粮,接济他们的生活。

等到包拯六十大寿这天,听到包拯悲叹无子送终,崔氏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将这个孩子抱到包拯面前。已到耳顺之年的包拯骤然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儿子,欣喜若狂,为其取名为包绶。

崔氏本以为婆婆董氏见到自己自作主张会心怀不满,正要向董氏请罪,却发现董氏见到包家有后,也和包拯一样笑得合不拢嘴,于是放下了心头大石,一起养育幼小的包绶(幼名包綖)。

三、包绶的一生

出生经历如此传奇,又有包拯这样一个著名的清官父亲,包绶的一生也值得说道说道。

据推测,包绶应该是在外面长到两岁才回归包家。回家仅仅三年后,他的父亲包拯就撒手人寰,留下年仅五岁的包绶。

在包拯的葬礼上,包绶身处简陋的灵堂,身穿朴素的孝衣,家徒四壁,十分寒酸。

这一幕让前来吊唁的宋仁宗感慨万分,他虽然早就知道包拯是一个清官,却也没想到他能廉洁到这种程度,当了几十年大官,死后家无余财,连一场体面的葬礼也办不起。

仁宗看着懵懂无知为父亲守孝的包绶,感念与包拯的君臣的情分,于是下旨封包绶为太常寺太祝,还赐给包家一些财物,让他们孤儿寡母能够安稳度日。

葬礼结束后,包绶扶灵返回家乡庐州。在庐州,长嫂崔氏为他请来启蒙老师,将他的名字改为包绶。包绶九岁时,嫡母董氏去世,嫂子崔氏一力承担起家庭的职责,对包绶视如己出,名为长嫂,实为养母。

包绶的兄长包繶幼时也曾被授予太常寺太祝之职,可惜他长大之后还没来得赴任便英年早逝。

与之相比,包绶就要幸运得多。包绶八岁那年碰上了朝廷的祭祀盛典,百官循例各升一级,包绶也从太常寺太祝升职为大理评事,没过多久,又转任承事郎,官居八品。要知道,包拯三十八岁时才正式出任八品知县,而包绶八岁时就与之旗鼓相当。

由于包拯的恩荫,包绶年仅八岁就拥有了常人奋斗一生也得不到的官职。但是包拯生前就厌恶恩荫子孙的制度,屡次上书要以考核的形式加以限制。包绶为了继承父亲遗志,从小便用功读书,勤学不倦,以求让自己的能力配得上父亲的恩荫。

包绶长大后,历任濠州团练判官、开封少府监丞、潭州通判等职,清正廉洁,政绩斐然,深为百姓喜爱。

等到他四十七岁因病去世时,全身上下找不到一件值钱的物品,其财物总计不过四十六个铜板,甚至不如普通的贫苦百姓。

有人猜测,包绶是由于贫病交加而死。我们不禁感叹包绶的品行,他的一生直到死去,都没有败坏父亲包拯廉洁的威名。

结语

包拯曾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他不仅将这句话当做一生行事的信条,还将其当做家训,刻于堂屋东壁以昭示子孙。

他的儿子包绶虽然没能在父亲的教导下长大,却始终不曾忘记父亲的训诫,一生勤勤恳恳,为民请命,不曾贪墨半个铜板。当他去世的时候,百姓们都感叹:“善人去世,良可哀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包拯,崔氏,父亲,一生,儿子,包家,包绶,董氏,孙氏,儿媳,消息资讯,包拯,崔氏,太常寺,董氏,孙氏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包拯,崔氏,父亲,一生,儿子,包家,包绶,董氏,孙氏,儿媳,消息资讯,包拯,崔氏,太常寺,董氏,孙氏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包拯,崔氏,父亲,一生,儿子,包家,包绶,董氏,孙氏,儿媳,消息资讯,包拯,崔氏,太常寺,董氏,孙氏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