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痛恨东林党,要从大明朝的灭亡说起。而明朝的灭亡,是由很多因素汇聚在一起造成的。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末的党争。而党争又“始于东林”,东林党从此背负了明朝灭亡的责任,才导致有人开始痛恨东林党。
另外,东林党人虽然多数是有抱负,有理想,有气节的文人,却也并非全部都是。颇有一些打着东林党的旗号,伺机渔利者。比如,那位还不如青楼女子的明末著名大儒,著名的东林党人,钱谦益。原本说要投江殉国,结果刚洗了个脚趾头,哎呀水凉,转身就投降了满清。这些人的存在,也败坏了东林党的名声,让一部分开始厌恶东林党。
东林党的正式形成,始于顾宪成。他原本是吏部的一名小官,在国本之争(万历年间立太子之争)中反对万历,导致万历不满。后来,在推荐内阁首辅时,又推荐了万历厌恶之人,随即被革职回乡。
顾宪成返乡后,和在家赋闲的高攀龙、钱一本一起,重新修葺了荒废已久的东林学院,开始讲学。东林学院一开始就与众不同,在讲授儒家经典之余,还在宣扬他们对社会的一些主张。
他们希望进行制度改良,减轻税赋,重视农业和工商业发展,改善民生。同时,主张停止征收百姓早已深恶痛绝的矿税,召回矿监,并且加强辽东防务等等。这些观点,得到了朝野众多人士的拥护。东林学院很快成了一个舆论中心,而那些加入讨论的人,则都自认为是东林党人。
在朝堂之上,东林党人开始借助在吏部的实力,排挤非东林党大臣。由于东林党势大,非东林党人纷纷抱团取暖,也试图倾覆东林党。一开始,两大派之间,互相倾轧的重要手段就是争京察。所谓的京察,即官员的定期考核,称职者得到晋升和奖励,否则就会被处罚或革职。
朝堂上的是非、观点之争,在党争之中,逐渐演变成了单纯的互相倾轧、排挤,只要是对方的成员,都必须打压。这也就失去了不同团体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衡,共同发展的作用,仅仅是为了“争而争”。
期间,除了京察之外,还伴随着“国本之争”、“梃击案”。万历死后,泰昌帝仅在位不足一个月,又发生了“红丸案”和“移宫案”。东林党人和非东林党人之间,借用这些案子,大肆制造声势,党争也是愈演愈烈。
不过,幸运的是,万历在位期间,长期身居内宫,对大臣之间的争斗,也是听之任之。朝中的大臣,纷纷辞职、罢官,造成了大量缺员。而万历是死活不肯发放新的任命状。这也导致缺员最厉害的时候,一个部门竟能缺员三分之二以上。甚至是内阁,都可以出现无人值守,或长期仅有一人的状况。正是万历的“不作为”,让党争变得虽然激烈,却并不惨烈。
但是,当泰昌帝匆匆一别之后,著名的“小木匠”皇帝天启帝即位,党争也开始滑向了深渊。
小木匠皇帝非常宠信大太监魏忠贤,致使魏忠贤大权独揽,权势熏天。而东林党的敌对者,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般,纷纷向魏忠贤靠拢,形成明末有名的另外一大派系,阉党。
可能在我们通常的印象中,阉党的人应该都是太监呀。其实不然,凡是反对东林党,并投靠了魏忠贤的,包括朝廷大员,都统称为阉党。
东林党主张限制宦官权力,惩治阉党的贪赃枉法,特别是东林党主张废除矿税,召回矿监,这就触及了魏忠贤及其阉党的利益。于是,魏忠贤开始了对东林党的残酷清洗。
魏忠贤先是搞出了一个《东林点将录》,将包括东林党人在内的,凡是反对他的人全部写了进去。为了说服小木匠皇帝,还专门仿照水浒一百单八将,搞成了一个通俗易懂的一百零八人的大名单。然后,指使东厂、锦衣卫,大肆抓捕、杀害东林党人,制造了有名的“东林党狱”。
东林党中,正直、有气节、有操守的骨干人员,在此期间基本上被魏忠贤屠戮殆尽。东林书院也被小木匠明熹宗下令拆除,还波及了全国的其他书院。自此,朝堂之上,阉党成了一家独大。正所谓是“东林误国,阉党害国”,明朝的形势也开始急转直下。
崇祯登基之后,意识到了阉党的恶行,贬斥了大量的阉党成员,并逼死了魏忠贤。不过,崇祯又有点矫枉过正。之后,他为东林党人恢复了名誉,重修了东林书院,保全了剩余的东林党人。可是,崇祯此后的大肆杀伐,却让大明朝堂彻底失去了活力,最终导致大明朝走向了灭亡。
我们常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是社会型的,那么拉帮结派,形成小团体,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各团体之间,如果即能够互相竞争,又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就能让社会和组织持续的发展。否则,就会导致停滞不前,甚至发生严重的倒退。明末党争就造成了不良的结果。
明末党争激烈之时,东林党和其他党人都失去了正确方向,变成了仅为一口气的义气之举。这时候,就应该是大明皇帝站出来,拨乱反正,重新指明目标,进行各派平衡。但是,万历、泰昌、天启和崇祯,都没有做好。最终,导致了大明王朝的灭亡,东林党也只能成为背锅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