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2年,一场大火在明朝南京的皇宫内熊熊燃起来,年轻的皇帝朱允炆自此失去了踪迹。不就之后,随着军队进入了南京,燕王朱棣成为了皇帝。尽管起兵之时,朱棣再三忏悔,说自己只是为了给弟弟报仇,才不得已发出兵士、安定社稷。但是,《明史》依然不留情面地指出:朱棣就是在造反。
翻开张张历史,凡起兵夺天下者,大多都会更改国号。汉王刘邦斩蛇起义,由是有了汉朝之名。魏王曹丕登基,故而有了大魏的传承。然而,朱棣却并没有改变大明国号,只是后来将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这是为何?用心想来,朱棣此举也有自己的理由。
都是一家人,改了国号对不起先祖
虽然朱棣是通过起兵的方式才将建文帝踢下皇位的,但是朱棣没有必要直接将大明改为大燕,彻底将建文帝变成亡国之君。这里的理由总结起来也很简单,因为朱棣和朱允炆毕竟还是有血缘关系的。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两人之间是无法否认的叔侄关系,都是因朱元璋而生的。大秦改为大汉,因为秦朝二世而亡。曹魏取代东汉,因为献帝已失其鹿。一旦将大明国号更改为大燕,无异于告诉世人,朱元璋辛辛苦苦建立的大明已经被推翻。
一时高兴,把大明改为大燕固然可以,可是如此之举实在是两败俱伤。这样一来朱允炆是彻底成了亡国之君,朱棣自己引以为傲的大明也被自己终结,甚至叛国造反的名号是扣在头上永远的拿不掉了。考虑到此,故而朱棣没有更改自己国号。
造反就要找理由,可这理由不允许改国号
既然都狠心把朱允炆赶下去了,还计较这个叔侄关系干什么?其实,就算宗法关系还不足以让朱棣动摇更改国号的念头,可是如何解释造反理由还是要认真考虑的。毕竟,任何一个皇帝都想自己当的名正言顺。
仔细对照历朝历代的皇子谋反,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小细节,那就是朱棣的造反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早有先例,那就是李世民的血溅玄武门。效法李世民夺位之前向李渊痛陈的“太子、齐王与后宫私通。”,朱棣也一早为自己找好了理由。
朱允炆激进的削藩之策导致周王、湘王等兄弟相继被冠上谋反之名,落得悲惨的下场,自尽的自尽,软禁的软禁。见到自己也已经危险了,本就已经有了权力欲望的朱棣,立刻为自己找到了正当理由。起兵之时,朱棣聪明地把自己的反叛称为是无奈之举,是在清除君侧以振朝纲,看起来没有在针对朱允炆,其实就是在针对朱允炆。
朱允炆跟着那场大火消失之后,朱棣窃喜又惊慌。不过,朱允炆的失踪并没有让朱棣紧张多久,还是按部就班地成为了新君。他没有把大明改为大燕,因为他必须一直让百姓相信自己是无奈夺位,并不是意在推翻朝廷、混乱社稷。正如当年的李世民那样,杀死了兄弟、逼迫父亲做太上皇之后,并没有将大唐改名。
因为朱棣在向天下人明示,自己不是在造反,是在改变一些不对的事情。直接把大明改为自己做王时的封号“燕”,只会把之前支持他的人赶到对立面,实在是得不偿失了。
造反之路的尽头是大明王朝的兴衰
另外,朱棣没有更改国号,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心中也有大明社稷。之所以区区燕王还不能满足朱棣的胃口,是因为朱棣的心中还有更伟大的抱负,那就是将大明变成文化、军事等多方面都远超四方的王朝。想来,这就是朱棣的公心了。
对于朱允炆在太祖手里继承的大明江山,朱棣是很有感情的。还在做燕王的时候,他就曾经出征乃儿不花大胜而归,此后多次带领将领征讨四方。可以说,大明在军事方面的成就,也有着朱棣的不少心血。在朱棣看来,自己搞走朱允炆,以藩王的身份做了皇帝,看起来是好事,实际上必然会留下诟病。当了皇帝之后,如何让大家感觉到更好的未来,才是他的终极目标。
用自己的封号燕替换掉明朝国号?是在间接告诉世人,明朝已经灭亡了。那朱棣为大明的谋划和自己为明朝建立付出的心血又该如何?所以,从朱棣掌权后对大明的扩张和“永乐盛世”的美景可以看出,朱棣在走一条公心之路。虽然,朱允炆也有公心,但是从历史看来,还是朱棣把这条路走的更好了一些。
题外:也许朱棣以燕王名号登基,国号改为大燕比较符合汉魏旧例。但大燕之号,确实不吉利。在大明之前,凡是以燕为国号的,大多都没有好下场。春秋战国时期,燕太子丹失败身死,燕国灭亡。两晋南北朝时期,慕容氏的燕政权短命而亡。唐朝时的伪燕更是不吉利,造反的安禄山被儿子害死。这么一对比,还是沿用大明更加让朱棣心里舒服些吧。
朱棣为续正统,继承了大明的年号,祭祀天地之后,以洪武纪年,第二年改年永乐。他意在告知四方天地,自己得位乃是依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前例,并无不妥之处。为了宗法、正名、江山,新君朱棣 开启了一条新的兴盛大明朝的蜿蜒大道。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