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1398年朱元璋逝世,同年浙江出生一男婴,51年后为明朝续命200年

1398年朱元璋逝世,同年浙江出生一男婴,51年后为明朝续命200年

人们都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六百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举兵北伐,推翻元朝统治,在应天府称帝,建立大明,此后又平定边疆,实现了全国统一。可以说,朱元璋的功劳是非常大的,他为大明的江山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1398年,朱元璋逝世,巧合的是这一年里,有一名男孩出生在浙江省,后世皆称,他的存在,为大明的江山社稷,多争取了两百年的时间。

这名男孩是谁呢?他为大明做了些什么?

他是如何让大明的统治多延续了两百年之久的呢?

图丨影视剧中的朱元璋

英宗愚,亲上阵,大明危

明英宗朱祁镇在9岁的时候,便被推上了帝位。彼时的他年纪尚小,没有能力治国理政,所以当时的太皇太后张氏,与皇太后孙氏亲政,协助小皇帝打理国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太皇太后和皇太后都相继离世,皇上也失去了助手。

由于此前开国皇帝朱元璋精力充沛,对国事亲力亲为,废除了丞相制度,所以大明的皇帝们相当于失去了得力助手。但是朱元璋一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皇帝,他的子孙后代也不全像他一般,有能力以一己之力治理好整个国家。

这便导致了后来宦官专权的局面,而明英宗在位的时期,就是宦官专权的典型时期。

图丨明英宗画像

当时掌权的太监,名叫王振,他算得上是宦官专权的第一代人。也因为他的存在,才激化了大明与边境蒙古瓦刺一族的争端,导致明英宗被俘,大明险些就此灭亡。

1449年,瓦刺举兵进犯大明,当时的大明,兵力不够不说,还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但是王振却非常想在战争中,为自己留下一些丰功伟绩。于是他无视实际情况,自信满满,极力劝说明英宗御驾亲征。

彼时的朱祁镇,才刚满二十三岁,年轻气盛,考虑问题并不全面。也经不起奸臣的忽悠,他被王振的自信感染了,当即决定披甲上马,亲自上阵,击退蛮夷。

图丨影视剧中的明英宗

但是实际上,御驾亲征这一行为对于皇帝来说,是十分危险的,一般只发生在有十成十把握的胜仗上,作用也大都是鼓舞士气。对于没有把握的仗,如果皇帝亲自去打,无论是被俘还是被杀,都会直接导致亡国的局面,这就不只是得不偿失的问题了,这是被灭国的大事。

所以在听说皇上准备御驾亲征的时候,时任巡抚于谦以及朝中其他忠臣,纷纷前来劝谏,让皇上不要去打没有把握的仗。

但这时候的朱祁镇,已经被王振洗脑洗得彻彻底底。他极力坚持亲自上阵,并将手下只有二十万人左右的军队,说成是五十万大军,撒了一个弥天大谎,企图先从气势上吓退瓦刺。

瓦刺的首领也先听到消息之后,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全力备战。集结了大批精兵良马,做好了十成十的准备,迎接明英宗的到来。

图丨出征

就这样,英宗率领的明朝大军,与瓦刺军队在土木堡一战,由王振担任指挥。让这样一个毫无军事才能,只会耍嘴皮子哄皇上开心的宦官担任指挥,结果可想而知。

所谓的“五十万”大明精兵很快就溃不成军,将士们死得死伤得伤,整个军队一败涂地,王振也在乱军之中丢了性命,为自己的自大付出了代价。更惨的是,信心满满的明英宗,被瓦刺俘虏,成为了敌人的阶下囚。

这一举,可谓是“千里送人头”,明英宗不仅丢光了自己的脸,还差点把老祖宗打下的基业都弄丢了。

图丨被俘

那皇上被俘之后,大明为何没有就此灭亡呢?大明能够从这次土木堡之变中存活,而后得以延续两百年,最大的功臣,还是前文提到的于谦。

或许你一时之间想不起来于谦是谁,但是你一定背过他写的那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磨万击还坚劲,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如其人,从这首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于谦,一定是个两袖清风的忠义之人。事实上,他不仅是流芳千古的大忠臣,他还是力挽狂澜,以一己之力让明朝统治多延续了200年的功臣。

图丨于谦

立新帝,挡蛮夷,护天下

明英宗被俘之后,朝内朝外人心惶惶,大家都感受到亡国之音即将敲响。在朝会上众说纷纭,有许多大臣都提议从北京城迁都至南京,以躲避瓦刺来犯。

这种软弱的行为,遭到了于谦的当场呵斥。他以宋朝因迁都而灭亡的事实据理力争,让大家引以为鉴,指出了迁都一事的本质是在动摇国之根本,提议迁都的人也应当斩首处理。

朝堂之上七嘴八舌的官员们,闻言都住了嘴。很多人顿时感觉到,于谦或许就是这次大明救亡图存的希望。

随后于谦又说:“社稷为贵,君为轻”,他提出当下的要紧之事是先立皇帝,以稳定民心,而后全力备战,迎击瓦刺来犯。所以于谦极力主张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把远在瓦刺营中的英宗朱祁镇直接尊为太上皇。

图丨影视剧中的朱祁珏

在英宗御驾亲征之前,他将国事托付给郕王,名郕王监国。郕王又是其异母兄弟,所以由他来接任这个皇位,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就这样,朱祁钰一朝之间被推上了皇位,成了天子,尊为明代宗。但是当时的朱祁钰自己或许也不知道,在这样的局面之下,当上皇帝是喜事还是忧患。

毕竟大明面临着首都失守的危难,其主力军队也几乎丧失了战斗力,国家前途未卜,或许这个皇位他坐几天,就又得拱手让人。

但事实证明,大明命不该绝。于谦不仅将朱祁钰推上了皇位,还极力辅佐他,帮他稳固基业。此后,于谦接任兵部侍郎一职,开始全权负责保卫京城的职务。

图丨影视剧照

虽说是文官出身,但是于谦的军事才能也是天赋异禀的,他对代宗说:“有关军队的事情,我亲自来担当,如果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代宗完全采纳了他的意见,大力支持他所做的备战工作。

因为大明的主力军队在土木堡一战中,丧失了战斗力,国家军队资源紧张,于谦大力号召民兵参军 ,扩充京城守军兵力。还调派南京,山东,河南等地的驻军前来抗敌。同时,他奏请皇上,让工部日夜赶制军事用品,修整兵器铠甲,极力备战。还积极扩充粮草库存。

据说当时有一大批粮草被积压在通州,因人手不够,无法运至京城。当时的大臣们都建议把那批粮草烧掉,以免被瓦刺劫走,得不偿失。

于谦却调动了百姓的力量,他让皇帝昭告天下,若是百姓能将粮草从通州运至京城,那便能领到赏赐,且运得越多,赏赐越多。此消息一出,没过几天,通州的粮草就全部被转到了京城,解决了燃眉之急。

图丨影视剧照

大战在即,瓦刺的首领想利用手中的英宗,逼迫明朝向他求和,并趁机霸占明朝的江山 。于谦识破了瓦刺的这一企图,他再次说出了那句“社稷为重,君为轻”,拒绝与瓦刺议和。

并将短时间内召集起来的二十二万大军,列阵于城门之上,做好了迎战的万全准备。

随后,瓦刺进犯,明军在代宗和于谦的领导之下,成功抵御了敌军,保住了京城与大明的江山社稷,并使得瓦刺军队溃败,士气大损。

无奈之下,只能向大明求和,并将英宗送回京城。

图丨归还

可以说,在这次京城保卫战中,于谦发挥了相当关键的角色。如果没有他的存在,大明的基业十分有可能,就此落在蒙古瓦刺的手中,所以,后世人都尊称他为“救世宰相”。

也有人说,于谦刚好出生于明太祖朱元璋驾崩那年,这是上天安排的缘分。明朝基业由朱元璋打下,他死后便把大任降在了那年出生的于谦身上。

这种说法或许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于谦在大明王朝的存续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么于谦是怎么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代名臣的呢?

图丨救世宰相—于谦

中进士,做清官,爱百姓

1398年5月13日,于谦出生于浙江杭州钱塘,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是他一生的偶像。说来奇妙,据说于谦的父亲在其出生的前一天晚上,梦到了文天祥。

在梦中,此人称自己曾经为大宋江山奉献一生,但最终没能挽救其风雨飘摇的江山,所以十分遗憾。得知明朝数年之后也有亡国之祸,故而投胎到他家来挽救大明,以此了结自己一生的夙愿。

父亲做了这个梦之后,第二天于谦就出生了。他们一家人都将这个孩子看作是文天祥的转世,并在家中挂上了文天祥的画像。

此后,于谦的成长过程,一直伴随着文天祥为国为民,忠贞不屈的气节,自小熟读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父亲是一个文人,因为反感当时官场的腐败之气,他一生没有踏入官场半步,只是将自己的才华与高风亮节传递给了儿子。

图丨文天祥

得到父亲真传的于谦,在永乐十九年(即1421年)登进士第,从此步入仕途。

于谦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在1426年的汉王朱高煦之乱,彼时的他担任监察御史一职。宣宗命他细数汉王罪名,于谦唇舌如剑,当面对汉王之罪严词斥责,逻辑清晰,条理到位,受到了宣宗的赏识,被宣宗封为巡按,前往河南,山西等地进行巡抚工作。

在这次巡抚的十年时间里,于谦体察民情,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他不仅与百姓相处得十分融洽,还将当地的水旱灾害治理得井井有条。

使得当地的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百姓们积蓄了数百万斤粮食,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因此他们十分爱戴于谦,并纷纷称他为“于青天”

图丨于谦

到了明英宗时期,英宗愚钝,宦官王振专权,王振为人十分阴险狡诈,非常贪得无厌。当时他在司礼监掌印,每逢朝会,任何官员只要是想见他,都必须拿上礼物,对他贿赂一番。

但是王振这一招,对一个人不管用,这个人便是于谦。

没错,于谦就是这样一个人,并且两袖清风的典故,也是因他而起。他不像朝中其他的大臣一般,对王振阿谀奉承,送礼送财。每次进宫面见王振,于谦从来都不带礼物,别人劝他不要惹怒王振,他却说“我袖中没有财物,只有清风。”这便是“两袖清风”的由来。

因为气节高尚,不行贿赂之事,于谦遭到了王振的弹劾与诬陷,将他罢官关进了监狱。昔日被他帮助过的百姓,和当地的藩王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纷纷替他求情。

图丨两袖清风

河南山西一带的百姓们纷纷联名上书,联名人数之多,规模之大,竟惊动了英宗。英宗便问起王振关于于谦的事,王振见事情闹大,无法收场,于是便找了个理由将于谦放了出来。

后来经历了土木堡之变,代宗即位。朝中大臣极力要求他处死宦官王振的余党,群情激愤之下,有人当场打死了王振手下的太监马顺。

这让朝堂之上一片哗然,刚刚即位的代宗也不知如何是好。于谦便站出来为打死马顺的大臣求了情,让代宗不要降罪于他们,并建议代宗清理王振余党,以清朝风气。

图丨于谦

这次以后,代宗便对于谦极为信任,无论是朝中人事任免,还是军中练兵备战,他都要听取于谦的意见。于谦则更是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地辅佐着代宗,他辅佐代宗在朝堂之上进行改革,革除大批冗杂多余的官员,使得朝堂上下一片清气。

除此之外,于谦没有因为打了胜仗就松懈半分,他在军中勤练兵,整顿军机,在战场上立下了“将领撤退斩首将领,军士撤退斩首军士”的军规,使得军中军纪严明,军风严肃,军队的力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可以说,从考中进士之后,于谦的一生都在为大明王朝而奔走风险,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是千古有名的大忠臣。

图丨于谦

结语

令人惋惜的是,纵然于谦一生为民奉献,但是这样一位英雄,却没能善终。1457年,石亨,曹吉祥等人拥明英宗复辟,代宗被赶下台,不久之后病死,史称“夺门之变”。

英宗再次上位之后,听信了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的诬陷之词。他们在英宗面前告发于谦拥立襄王之子,并以“不杀于谦,此举无名”来促使英宗下令。

就这样,于谦含着极大的冤屈,被斩首示众。直到英宗逝世,明宪宗即位,一代忠臣于谦才得以沉冤昭雪,获得清白。

图丨赴死

“千磨万击还坚劲,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以自己的一身正气和一生的贡献,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佳话。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会遗忘,有这样一位石灰一般清白,坚劲的忠臣,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见识,为大明王朝续命200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于谦,同年,男婴,朱元璋,朱祁镇,王振,明英宗,浙江,大明,小皇帝,观点评论,于谦,朱元璋,王振,瓦刺,明英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于谦,同年,男婴,朱元璋,朱祁镇,王振,明英宗,浙江,大明,小皇帝,观点评论,于谦,朱元璋,王振,瓦刺,明英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于谦,同年,男婴,朱元璋,朱祁镇,王振,明英宗,浙江,大明,小皇帝,观点评论,于谦,朱元璋,王振,瓦刺,明英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