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徽殂逝,遂亡一镜矣。”
这是唐太宗在悼念臣子魏征时发出的感慨,唐贞观十七年,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病死,唐太宗悲伤地感叹到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
李世民
然而,魏征这位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却并非一开始就一直追随着唐太宗,他曾为太子李建成担任太子洗马,太子李建成给他的礼遇及其丰厚。
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的较量中,魏征曾多次为李建成出谋划策,玄武门兵变后,唐太宗看重魏征的政治才干,并没有追究他以往的行为,而是将他吸纳为自己的幕僚。
魏征也并没有因为自己曾为太子李建成做事而有所顾虑,他始终坚持向唐太宗直言进谏,不忘臣子的职责。
唐太宗对于魏征的直言进谏,也能虚心接纳,及时改正和约束自己,由此开启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君臣佳话。
其实在唐太宗即位的几十年里,他不计前嫌,委以重任的也不止魏征一人。
和魏征一样曾为太子李建成效力的冯立,李安俨以及为齐王李元吉效力的谢叔方,他们都曾在太子党和当时的秦王李世民的争斗中为太子李建成等人出力。
玄武门兵变,李建成李元吉死后,其麾下的冯立,谢叔方,李安俨也依旧与李世民的人马激战一番,杀死了秦王府的武官敬军弘和一位名叫吕世衡的武官。
但后来这三人都被唐太宗纳入自己的麾下并委以重任,在太宗一朝成立了一番事业,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
一.玄武门兵变
公元618年,在隋炀帝横征暴敛的统治下,曾一统中国,开创短暂辉煌的隋王朝已经走到了末路,此时的大隋朝民生凋敝,天下狼烟四起。
就在这一年的三月,隋炀帝命丧于江都,隋炀帝的死亡宣告着这个在华夏历史上如流星般璀璨却又转瞬即逝的封建王朝正式落下了帷幕。
历史彷佛总有许多的相似,短命的秦以后出现了强大的汉,同样,短暂的隋以后出现了历史的巅峰唐。
也正是在这一年的六月,早在太原起兵的唐高祖李渊废除了自己扶持的傀儡皇帝杨侑在长安正式称帝,李唐王朝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此时的中原,群雄并起,在唐王朝逐步实现统一的进程中,李渊依靠次子秦王李世民及其诸多大将四处征战,稳固了大唐的统治,平定了天下。
而秦王李世民多年南征北战,在大唐统一天下的一场场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居功至伟的李世民引起了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和兄弟李元吉的忌惮,两人与李世民的关系早已不睦。
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在战功和威信已上无法与当时的秦王李世民相比,而李世民的战功也让李渊对他一封再封,一赏再赏。
从司徒到尚书令再到中书令,乃至最后无可再封,便创造了天策上将的职位授予他。
同时他在朝中支持者甚多,秦王府更是人才济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因为忌惮李世民已经威胁到了自己,便对其在朝中排挤陷害。
其实,李渊曾答应李世民在平定天下之后就把皇位传给他,但大唐统一天下之后李渊却犹豫了,正是因为他的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再加上太子李建成等人在李渊身边多次排挤打压李世民,李渊对李世民的防备也越来越重。
李渊的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无疑加剧了太子一党和秦王府早已势如水火,你死我活得紧张局面。
当时的秦王为求自保率先发难,于公元626年,在古都长安城北极宫玄武门,终是刀剑相向,最终李建成和李元吉不敌秦王兵马,死于玄武门。
此时大势已定,唐高祖李渊也只得顺势而为,立李世民为太子,随后不久又禅让帝位,自己成为了太上皇。
二.最后的激战
在玄武门的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在玄武门提前埋下伏兵。
李建成和李元吉入宫时察觉到了异样,准备立即返回东宫和齐王府,但已经为时已晚。
李世民拿起弓箭射向李建成,一箭将其射死,身边的士兵也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摔下马来,想要用弓箭勒死李世民,但尉迟恭快马赶到一箭将他射死。
伴随着李建成和李元吉命丧玄武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及其党羽彻底兵败,这场政变最后以秦王李世民的胜利而结束。
但在这场激烈的厮杀中,即便李建成和李元吉最终不敌李世民,但其麾下依旧有三位大将在他们死后为其激战,甚至杀死了李世民身边的两名猛将。
冯立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武艺高强,官至翊位车骑将军,李建成对他极其倚重。
当得知李建成死于玄武门时,他感叹自己在其活着的时候受到他的恩惠,又怎么能在他死后就急着撇清灾祸。
即便李建成已死,他依旧率兵攻入玄武门,奋力厮杀,李世民麾下的屯营将军敬君弘就被他所杀,他对自己的部下说:“这样可以稍稍报答太子的恩情了”,随后扔掉武器逃入了荒野之中。
而谢叔方,早在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之时,他就投入了齐王李元吉的部下,骁勇善战,立下了不少战功,担任知府左军骑一职。
在玄武门兵变之时,他率领着齐王李元吉的部下,同太子李建成的手下一起同李世民的部下厮杀,最终,秦王李世民手下的吕世衡败在了他的手上。
除了冯立和谢叔方,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李安俨也在其兵败之时依旧在玄武门奋力厮杀,在大势已定无法扭转的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这三位属下却和李世民的人马在玄武门激战到了最后。
三.太宗的赏识
玄武门兵变,李建成李元吉及其党羽最终成为了李世民的手下败将,原本就已经战功赫赫的李世民彻底终结了他称帝的最后一点阻力。
唐高祖李渊也只能立其为太子,同年将皇位禅让给他,终于在公元626年,这位从少年时代就南征北战的大将正式成为了大唐的天子继而开启了贞观之治。
就在玄武门兵变结束之后,冯立,谢叔方和李安俨主动前来向唐太宗请罪,唐太宗虽然数落了他们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时和自己作对的行径,但却并没有为难他们,反而很赏识他们的能力和才干。
不管是冯立,还是谢叔方,或是李安俨,都是骁勇善战的将军,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时就屡立战功,唐太宗不计前嫌,不但赦免了他们的死罪,反而对其委以重任。
事实证明,唐太宗并没有错看他们。
太宗即位之后不久突厥来犯,冯立率兵与其战斗,绞杀了不少敌兵,冯立的本领令唐太宗极其高兴,后来官至广州都督。
在任期间清廉勤政,在职多年,多施德政,后来死在任上。谢叔方在得到太宗的赦免后也依旧被重用,在任期间关心百姓疾苦,做事清廉公正,很受百姓的爱戴。
李安俨在贞观朝被太宗任命,执掌宿卫军,但后来因为参与唐太宗长子李承乾谋反事件而被处死。
冯立,谢叔方以及李安俨,这三位在玄武门兵变时为李建成和李元吉拼命厮杀的旧部在太宗朝并没有因为曾经的立场和所作所为而被处罚。
相反,因为他们的本领和对旧主知遇之恩的报答反而让唐太宗对他们刮目相看。
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因为豁达的胸襟,对人才的爱重让他得到了这些能臣良将,虽然后来的李安俨因为参与皇子的谋反而被处死,但无论是冯立还是谢叔方,在太宗朝都得到了善待。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敢于重于曾经的对手的君王并是只有唐太宗一人,春秋战国时期,管仲被鲍叔牙引荐给了齐桓公。
齐桓公并没有因为管仲曾经是为他的哥哥效力而针对过自己就问责惩罚他,相反,他重用管仲,积极推行变法,而管仲也在齐桓公身边尽力履行臣子的职责,尽心尽力辅佐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正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能够成就大业的皇帝不仅仅是文治武功,更有广阔的胸怀,齐桓公如此,唐太宗也是如此。
四.贞观之治
唐太宗即位之后,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开始了他的贞观之治。
唐朝建国之初,由于隋末隋炀帝的横征暴敛,穷奢极欲,社会已经动荡太久,百废待兴。
他广开言路,任人以贤,虚心接纳忠臣良将的谏言,重视农业生产,提倡商业发展,维护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完善科举制度,多施仁政,极大的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同时,天下的统一也为唐朝的稳定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华夏文明五千年,李唐王朝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巅峰。
在这个时代,庞大的人口基数奠定了唐朝繁荣的基础,军事实力雄厚,打通了丝绸之路,商业进步,文化繁荣昌盛,多元化的审美。
这些都让当时的大唐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文明的国度,而都城长安则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大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开始涌现出来。
玄奘西行,文成公主入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让更多的人更多的民族感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
支撑着这些盛世繁华的是贞观朝一代君臣多年的励精图治,是当时众多人才的群策群力。
冯立、谢叔方、李安俨从李建成李元吉的大将到变成唐太宗赏识并重用的能臣,无论是谁的下属,无论作为谁的臣子,他们都恪尽了臣子的本分,也凭借着自身的才干和本领为自己挣得了一次次机遇。
冯立和谢叔方在玄武门最后的拼杀是对李建成李元吉的一种回报,在贞观朝恪守臣子本分,尽职尽责,公正清廉也做到了对唐太宗不计前嫌对他们委以重任的报答。
千年后的今天,依旧会有无数为这段历史着迷的人一次次地通过史书去回顾玄武门兵变时惨烈的厮杀。
冯立谢叔方以及李安俨在最后的激战,唐太宗的不计前嫌,冯立谢叔方在贞观朝的恪尽职守,这些故事是在怎样的场景里发生,那时的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这些我们都已经无从得知。
但冯立谢叔方忠勇果敢的品质在历史的记载下流传了下来,唐太宗的豁达胸怀在今天还能被后人称赞。
今天的我们无法得知历史的全貌,但这些凭借自己的正直忠义和本领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能臣良将也用他们一生的境遇诠释着那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王朝和时代。
他们也用自己的一生向世人证明,向千年后的人证明了他们自身这些优秀的品质决定了他们人生的宽度。
史书对他们的记载是有限的,但通过历史留下的仅有的文字,我们依旧能够看到闪耀在这些人身上的光辉,持身公正,知恩图报,不拘小节。
直到今天这些早已离我们远去的古人依旧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千千万万人去做一个正直,诚实,优秀的人,时代会改变,会向前。
但总有一些美好的品行始终拥有它的价值,也总有一些智慧会穿越历史的长河启迪一代又一代的人。
就像唐太宗说的那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