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朝末年大规模爆发的鼠疫到底有多恐怖?为何到了清朝就消失了?

明朝末年大规模爆发的鼠疫到底有多恐怖?为何到了清朝就消失了?

明末清初,改朝换代,天下大乱,瘟疫横行。

明末清初属于继东汉末年大疫后的又一大瘟疫时代,不过,相比于东汉末年时令人捉摸不透的疫病,这一时期的瘟疫已经有了明确的指向——天花与鼠疫。

其中以崇祯年间的鼠疫最为恐怖。

明末时的鼠疫首先出现于崇祯六年(1633年)的山西,继而在山西等地逐渐蔓延,直至整个内陆地区。

不过,当时的鼠疫并未引起崇祯皇帝的重视,他不仅没有派官员将疫情控制好,反而加重百姓的赋税,致使流民逐渐增多,为鼠疫的进一步爆发提供了契机。

时间来到崇祯十年(1637年),彼时,明朝出现了一场五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大片土地干裂、粮食无法生长,当时中国南、北的23个省份皆受到旱灾的影响,干旱长达七年之久,特别是1640年时的干旱最为严重。

次年夏天,内陆地区突然开始出现大批老鼠,这些老鼠互相咬着前面老鼠的尾巴,成群结队地穿越大河,向河南、河北、安徽等地流窜。

到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即明朝灭亡前的最后一年,大旱加上大寒(从元朝到清末,这中间都属于“明朝的小冰河期”,特别是明朝末年,正值世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第四次小冰河期巅峰,广东的一场大雪令无数牲畜、动植物、庄稼冻死,农业遭受毁灭性打击),迫使鼠疫在全国范围内彻底爆发,就连皇帝居住的北京城,也成了疫病的重灾区。

这主要是因为连年的干旱与寒冷破坏了作物的生长,粮食减产十分严重,且全国受灾害影响的范围广,许多以种植为生的百姓都沦为灾民。

他们没有粮食,吃不上饭饿得难受,就会去挖老鼠洞穴中的粮食来吃,待到老鼠洞中的粮食吃光了则又开始吃起了老鼠的尸体,致使老鼠身上的病菌留在了人体内,最终导致了鼠疫的大爆发。

据《明史》与各地方史志记载,当时全国各地因鼠疫而死之人不计其数,而光是北京一城,就有几十万之多。百姓一旦感染上鼠疫,便会吐血不止直至死亡,致使城中遍地都是哀嚎痛苦之声。

疫病得不到控制,朝廷却变本加厉地征收赋税,终于,各地民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出身于平民之家的李自成揭竿而起,自称“闯王”,很快便成为农民起义军中的领袖,并以势不可挡之势攻向北京城。

当时的北京城内,由于防疫不当,大批的士兵皆感染鼠疫,战斗力大幅下降,根本无力应对李自成的起义军。很快,李自成便攻入北京,坐上了那个天下最尊贵的位置,而崇祯皇帝,则早在其攻入北京之时,便于煤山的歪脖子树上自缢而亡了。

瘟疫为李自成的“成功”提供了助力,可当他成功后,它又一种可怕的方式席卷了他的军队。

一贯顽强骁勇的大顺农民军也抵挡不住肆意蔓延的鼠疫,与崇祯皇帝的军队一样,他们也在短时间内战斗力大减,最终被吴三桂与多尔衮的联军打败。

那么,为何清兵与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多次交手却没感染上鼠疫?且如此恐怖的鼠疫为何在清朝时反而消失了?

首先,从十四世纪时欧洲曾爆发的大鼠疫中可知,鼠疫主要是由老鼠身上的跳蚤传播,可偏偏这些跳蚤天生不喜欢马的气味,它们不会选择寄居在马的身上。因此,即便是大顺军多次与清兵交手,鼠疫也很难传染到这些以骑马作战为主的骑兵身上。

其次,明末清初时战乱不断,大规模的屠杀致使千里无人,大面积的无人区相继出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疫病的不断流转。且由于明末时饥荒严重,甚至出现了人食人的现象,更何况是老鼠,基本上能看到的老鼠都早已被抓来吃掉了,没有了老鼠,传播途径也自然慢慢减少。

此外,清朝入关后男子的头发都由长发变成了金钱鼠尾,大批的秃头使得跳蚤的生存环境减少,慢慢地,带有病毒的跳蚤逐渐消失。

最后,战乱结束,明朝曾经的政权由清朝的统治者接手,为了巩固政权,他们便会不断发起赈灾,并派医生前去救治,从而有效阻止了灾情的蔓延。

总之,明末清初的鼠疫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好在最后有人研制出了治愈疫病的配方,才使得瘟疫得到有效控制。

明末时的鼠疫加速了王朝的更替,数以万计的人口因此丧命,而被鼠疫破坏掉的社会生产秩序,一直到清朝统治几十年后,才慢慢恢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瘟疫,崇祯,明朝,疫病,清朝,爆发,李自成,北京城,鼠疫,老鼠,观点评论,瘟疫,李自成,北京城,鼠疫,老鼠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瘟疫,崇祯,明朝,疫病,清朝,爆发,李自成,北京城,鼠疫,老鼠,观点评论,瘟疫,李自成,北京城,鼠疫,老鼠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瘟疫,崇祯,明朝,疫病,清朝,爆发,李自成,北京城,鼠疫,老鼠,观点评论,瘟疫,李自成,北京城,鼠疫,老鼠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