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乱世风云,群雄并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乱世风云,群雄并起

前言: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们对于安定生活的向往是相同的;中原地区自秦朝开始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朝代更迭,皇帝轮换,形成过几次大一统的局面。然而在完成一统江山之前,中原地区也经历了长时间四分五裂的局面,各方势力竞相上位,也谱写出乱世中不朽的功绩。

风云乍起,烽火连天

1、暗潮汹涌,王朝崩塌

王莽新政截断了西汉近200年的统治,西汉分支皇族刘秀光武中兴再现大汉天威,继续汉皇刘氏的王朝继承。从本质来说,西汉和东汉都是刘氏皇族建立的,只是都城有所变迁,而且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都很稳定,都出现过盛世景象,中原地区得益于良好的社会环境恢复生产发展,朝廷对外作战也接连胜利,收复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商贸繁荣,国库富足,汉朝国力也逐渐达到鼎盛。

不过东汉的气运似乎在东汉初年就用完了,前几任皇帝政务通达、休养生息,加强中央集权,在治理国家方面是很有一套的;也正是因为皇权过于集中,给后世埋藏了祸患。自古皇权与相权之争从来没有停歇过,光武帝时期开始架空三公,将权力分化给直接听命皇帝的尚书台;尚书台虽然官小,但办的都是大事,谁能掌控就为谁所用。皇帝强势的时候,自然唯皇命是从;但是皇帝年幼无法掌权时,外戚或是权臣就会代天子行使权力,尚书台自然也成为其他人获取私利的工具。东汉的几位皇帝寿数不济,皇权更迭频繁,朝廷能保持着正常运行实属不易,是仰仗着前期的积累才能艰难前行。

屋漏偏逢连夜雨,皇帝不中用,天公也不作美;东汉时期的自然灾害频繁,受灾面积广大,朝廷用于赈灾的开销庞大。古代医疗卫生条件有限,大灾之后必有瘟疫,再加上连年对外族作战致使百姓们民不聊生,怨声四起。东汉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从黄巾之乱开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逐渐被削弱,各方势力迅速招兵买马扩充装备,名义上还是汉属军队,实际上在做着拥兵自重、自立为王的准备。

2三足鼎立,百年纷争

东汉朝廷名存实亡,皇帝成了傀儡,外戚和内宦因为没有兵权支持,逐渐脱离权力的中心,权臣董卓上位后,废、立二帝,开始把控朝政。董卓在稳坐高位后,对待下属苛刻,对待百姓残暴,让本就处在水深火热的民众再次陷入恐慌中。董卓的暴虐统治早已引起各方不满,多行不义必自毙,为了摆脱董卓的控制,曾经跟随他的部下纷纷另寻出路投奔别处,在王允等人的密谋下,董卓众叛亲离死在了义子吕布的矛下。

先是皇权旁落,再有权臣揽政,又出现了反抗董卓集团的内乱,此时的中央对地方几乎没有什么管束能力,地方的军事集团也趁机发展壮大。同样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比董卓的作为要好太多,经过官渡之战和白狼山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而南方地区分别被刘备、孙权两方势力占据;曹操率军南下但遭遇孙刘联合抵抗,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刘备乘机占领了荆州、汉中等军事要地,先后立国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之后三方开始了你争我夺的拉锯战,互有消耗和损失,最先扛不住的是蜀国,被曹魏吞并;紧接着魏国内乱,司马氏取代曹氏称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晋武帝稳住国内局势后,直取东吴,统一中原。不过西晋的统一没有维持长久,除了开国皇帝司马炎,西晋皇室的其他子弟都不争气,而司马炎在晚年不仅没有制止骄奢淫逸的风气,自己也参与其中,也为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患。与之前的汉朝比,西晋51年的统治只能称得上是昙花一现,短暂的安定后,中原地区再次迎来了挑战;这一次不仅是汉人的内乱,还有外族的强行融入。

迫于形式的多民族大融合

南北对峙,东西分裂

从东汉开始,朝廷打破了少数民族内迁的禁令,与草原、戈壁、黄沙等地区相比,中原地区无疑是风水宝地,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进入中原地区是可以摆脱恶劣环境、另谋出路的捷径。因为战乱的原因,中原地区的人口数量锐减,迁居到此的外族人民可以减轻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当然各族人民进入中原后,中央和地方都会加强对他们的管控,有时也会出台一些政策吸引少民族地区的人迁入。内迁后各族人民在汉人文化的影响下,逐步从游牧生活适应到定居生活,生产方式由放牧变成了农耕,双方互惠互利,互有助益。

不过请神容易送神难,西晋的统治并不长久,所以西晋对少数民族的管控也不如之前,尤其是八王之乱后,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原地区先后崛起,这一时期被称作五胡十六国,其实大大小小的国家或政权不止十六个,同时期的汉民族政权是西晋没落皇族建立的东晋。两方阵营共存了一段时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多而庞杂,以胡人为尊,有不同程度的汉化;南方东晋是以汉族的世家大族为主,朝廷依赖门阀士族提供的资金维持王朝统治,士族们借助皇权势力压榨百姓为自己敛财。南北两边都有各自的利益集团,谁也拿不下谁。

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也是落后的游牧文明向先进的农耕文明靠拢的过程,游牧民族的生存是要依赖中原地区的不断输出才能维系的,游牧民族的不稳定性以及手工业缓慢发展让他们认识到汉族生产方式的优越性。北魏拓跋氏在统一北方,从冯太后开始一直到孝文帝拓跋弘都致力于变革图强,当时的效果是不错,不过吏治问题积弊已久,北魏最终还是败在了此处。之前孝文帝引入门阀士族进入北魏,本意是振兴北方的经济,可到最后这些势力成为北魏分化的源头;其中高氏和宇文氏各自扶持了不同皇子,北魏被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没多久,两边的权臣都接受了禅位,高氏建立了北齐,宇文氏建立了北周。反观东晋,前后历经六朝,都在门阀的倾轧中此消彼长、沉浮淹没,无法经营长久。

藩镇割据,自立为王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家以曹魏实力最强,三国混战时各国的情况不同,曹魏的大后方在北部,在经历东汉末年的天灾人祸后,百姓无法正常开展劳动生产,出现了大批荒地,有不少土豪地主趁机囤地,建立坞堡,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制度。除此之外,朝廷也占有广袤的田地,为了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曹魏时期推行屯田制,让无家可归的流民种官田;百姓得以安定,区域内的流动人口减少,无论是征兵还是耕种都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再加上朝廷扶持农业兴修水利,对手工匠人和商人都给予优惠政策,吸引他们落户定居,让曹魏境内的经济能够快速的恢复。有了夯实的经济基础支持,其他领域开展的事宜也能顺利进行,这也是曹魏强于蜀、吴两国的关键。

南北对峙时期,北周和北齐都是由北魏分化而来,不过北周的建立之前是西魏,倒霉的北魏孝武帝先是讨伐高欢失败,转而投奔宇文泰,这位皇帝是才出狼窝又入虎口,最后被宇文泰下令诛杀。高氏和宇文氏都打着正义的旗号相互攻击,这个时期的北周在与北齐用兵的同时,还在着力恢复经济,均田制重新恢复,限制了土地兼并,让四处流动的农民和土地紧紧绑在了一起。北周皇帝重视农业发展,地方官吏也上行下效、劝课农桑,在颁布过一系列经济政策后,农事稳定、粮食产量有所提升,北周仓廪丰足,在当时也算是建立起小康社会了。

双北对决,北周更加技高一筹,麾下的杨坚在北周统一大业上横扫北齐,杨坚的战功和爵位随之上升;与此同时,北周皇室没什么大作为,杨坚的声望也超过了宇文氏,所以北周静帝的禅位成了众望所归。杨坚上位后,整合军队挥师南下收复了南朝,将中原地区尽数纳入囊中,建立了大一统隋朝。

总结:

乱世之中开始锋芒毕露的不一定能笑到最后,开局一手烂牌,也未必不能转危为安。各方势力在周旋、整合中不断变化,能够抓住时局和机遇再配合天时地利人和自然可以成就一番事业。风云变幻,纵横决荡,胸襟纳百川,眼界拓万泽,定一方疆土,许万民心安。

参考文献:《后汉书》《十六国春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晋南,董卓,风云,中原地区,统治,时期,朝廷,皇帝,乱世,北朝,观点评论,董卓,中原地区,北周,宇文氏,杨坚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晋南,董卓,风云,中原地区,统治,时期,朝廷,皇帝,乱世,北朝,观点评论,董卓,中原地区,北周,宇文氏,杨坚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晋南,董卓,风云,中原地区,统治,时期,朝廷,皇帝,乱世,北朝,观点评论,董卓,中原地区,北周,宇文氏,杨坚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