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传子与传侄?武则天接班人之争,或许女皇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传子与传侄?武则天接班人之争,或许女皇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在中国古代宗法制社会里,皇位和家业传承本来不是个问题,特别是皇位继承更是有着一套标准的规则,一般无非是父死子继或是兄终弟及,而在这其中正常情况下前一种比较常见。对于父死子继来说大体上也是“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这一套标准规则基本贯穿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进而保证了历代王朝的正常秩序运转。但是有这么一个时期,这套“规则”却在皇位继承中“失灵”了。这个特殊的时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周时期,只因为皇帝是武则天,只因为她是个女人。

通常人们会认为女皇武则天晚年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皇位的传承问题,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她始终面临着两个基本的选择:传子还是传侄。一般认为其实传子和传侄都各有利弊。传子的好处就是传给亲生骨肉,合乎人伦天理,当然坏处也很明显,一旦传子那自己的武周王朝很可能就不能够继续延续下去。而传侄虽然同姓相传,自己的武周王朝能够传承不是什么问题,但是自己的地位是不一定能够保住的,不一定能得到祭祀和供奉。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之中,在狄仁杰、李昭德等劝说下,百般权衡中的武则天才下定决心把三儿子庐陵王李显接回洛阳,并立为太子。

其实这一切看似复杂,皇位继承人问题看似矛盾,但是小编认为武则天的内心之中还是有一定倾向性的,或许心中早有定数,不过是不能说破和没法说破而已。长期一来她固然提拔自己的娘家子侄,对他们宠信封赏有加,但是貌似武则天并没有从心底里把侄子作为候选人之列,真正内心里属意的扔然是自己的儿子,而这一切也并非无迹可循。

首先,武则天登基后同意儿子李旦改姓武,改名为武显。这一个看似很平常的举动其实是很不寻常的,它透露出这么几个信号,一方面武则天不可能与自己的亲生儿子做切割,就算是政治上切割的她也做不到。另一方面,尽管改朝换代,实现武周革命,但是武则天释放的这一信号扔在强调自己儿子对她本人具有天然合法的继承性,改姓正是加强这种合法性的存在,以此来弥补母子“异姓”的不足,否则就根本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第二,李旦虽不是太子,但始终居于东宫,皇嗣身份不可动摇。其实这本身就是武则天对于这一事情的基本态度,至于为什么不立李旦为储君,这一点后面还会提到,但这并不妨碍李旦在母皇心中的地位。如果真的对儿子兴趣不大,势必不会让其扮演“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角色。

第三,武则天始终有一个底线,就是不会允许两个儿子出现“意外”。三子李显虽因故被废为庐陵王,但是武则天除了敲打指责,并没有对他进行进一步大幅度的迫害,之后还把李显召回封他为太子。而四子李旦在面对武承嗣和来俊臣的迫害之时,仔细想一想,如果没有武则天,仅仅凭着一个仆人安金藏,相信无论如何也是救不了李旦的。正是由于武则天对儿子的竭力保护,所以以后才没有出现这类恶劣的事件。

第四,武则天对侄子仍然有一个底线,那就是可以位高权重,但是却不能更进一步。特别是武承嗣和武三思二人,他们虽然一个被封为魏王一个被封为梁王,甚至武承嗣一度还高居宰相之列,但是他们的身份始终是臣子,本质上是不能和长期身在东宫的李旦相比的。试想如果真的被姑姑当做接班人来培养,必然会给他们一个超然的地位,而不是仅仅位列朝班,只是做一介臣子,与他人同朝为官。所以当他们向武则天表达出想要当武周王朝的继承人时,武则天甚至都不愿给他们一个肯定的回答,也没有在接下来的行动上对他们予以抬高和支持。

那么有的人会问了,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武则天总会给人一种在传子和传侄之间摇摆不定的印象呢,甚至在一段时间里表现出传侄的“倾向”呢?其实严肃地说这或许只是一种表象,比如在长寿二年(693年),在万象神宫祭天大典献祭品的过程中,武则天初献,魏王武承嗣亚献,梁王武三思终献,一改此前儿子李旦亚献,孙子李成器终献的惯例,传统认为这是在传位侄子的政治信号。但是其实并非如此,试想武周初创之时,有几人是真心拥戴自己的武周王朝,真心拥戴自己的还不都是自己的娘家人,倚仗娘家人自是必然。另外武承嗣与武三思在大周王朝建立之时那可是没少出力的,别的不说各种造势那可是一流的,在巩固阶段中的武周王朝不就是得需要自己侄子这样的人死心塌地卖命吗,关键是怎样才能让他们死心塌地呢,当然得给点“甜头”,给点“希望”了。

对于李旦我们看到的为什么是处处加以打压呢,比如不让他去亚献、处死他的两位妃子、降封他的儿子为郡王、杀掉私见李旦的大臣、让来俊臣审理李旦谋反一案等等。其实这些打压不外乎就是对那些震慑明里暗里的拥唐势力的打压,因为武则天必须创立属于自己的权威,而恰恰这种权威是具有排他性的,武氏子侄不但不会削弱这种权威还会增强对这种权威的加持,反过来越是打压李唐势力越是能够达到立威的目的。同时这样做也可以测试和甄别一下还有哪些人哪些势力还不服从自己,所以打压儿子李旦扶持侄子的做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在立储问题上,我们并没有看到武则天对以武承嗣为首的几位侄子有过任何实质行动和承诺。她只是希望利用娘家人帮自己办事,增强自己的力量,一旦自己这些娘家侄子有什么非分之想,武则天总能及时地踩住刹车,绝不会让他们更进一步。更何况武则天与武承嗣和武三思的父亲有着杀父之仇,姑侄亲情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之间本质上只是相互利用的利益关系罢了。更要命的是这两位侄子既无才能又无人品无疑更是让她失望至极。武则天在接班人问题上的看似犹豫,实际上只是为自己武周王朝可能一代而止的不甘心罢了,绝不会因为武承嗣和武三思等人是自己的侄子而对它们心有所属。

而反观对自己的儿子,从母子亲情上有着天然的关系,传位于子从正常的人伦上也有着天然的合法性,但问题就是家天下的封建宗法制在这位女皇那里出现了问题,没有先例可循,传位儿子就得意味着改朝换代,回归李唐,这是她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令皇嗣李旦改姓武,正是有意识地克服这种缺陷,缓解这个本就无解的矛盾。而当这个矛盾最后没法克服且不得不面对的时候,年近耄耋之年的武则天也只能选择向事实妥协,承认李唐回归的客观现实,因而也就顺水推舟地接受了狄仁杰、李昭德等老臣立儿子为太子的建议。在百般权衡之下,在儿子之间放弃了小儿子李旦,招回了被贬多年的三儿子庐陵王李显,并在之后立为了太子,从而使得即位之后的立储之争基本落下了帷幕。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提前退位,太子李显登基,是为唐中宗,恢复了李唐王朝,也使得这个问题最终画上了句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打压,李旦,侄子,武承嗣,接班人,皇位,问题,儿子,武则天,王朝,观点评论,李旦,武承嗣,武三思,武则天,李显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打压,李旦,侄子,武承嗣,接班人,皇位,问题,儿子,武则天,王朝,观点评论,李旦,武承嗣,武三思,武则天,李显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打压,李旦,侄子,武承嗣,接班人,皇位,问题,儿子,武则天,王朝,观点评论,李旦,武承嗣,武三思,武则天,李显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