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朝时期的藩镇制度是什么样的?这个制度是怎么产生的?

唐朝时期的藩镇制度是什么样的?这个制度是怎么产生的?

前言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享国289年。纵观唐朝两百多年的统治中,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乃是发生在唐玄宗末年的“安史之乱”,这次战乱证明了唐朝藩镇制度的失败。藩镇制度是在由唐玄宗时期形成的,唐玄宗设立藩镇原本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保卫边疆安稳,藩镇长官为“节度使”。唐玄宗后期的节度使独揽大权,不听朝廷号令,这也是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之一。那么藩镇制度具体是什么样的呢?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藩镇兴起

藩镇也称为方镇,是唐朝的一种军制,其本意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保卫边境和平。藩镇的长官名为节度使,节度使是在唐睿宗时期正式成为官职的。节度使初期只掌管当地的军事。而到了唐玄宗时期,节度使不仅管兵,还兼管土地、财政、民生等事物,集当地所有权力于一身。唐玄宗时期,共设立了九个节度使、一个经略使,因唐玄宗年号天宝,因此也称为“天宝十节度”。

1、兵制变化

唐朝初期实行府兵制,府兵制是兵农合一的义务兵制度,即战时为兵、和时为农。这种制度可以既不耽误生产又能保障兵源,还减少国家的财政压力。最重要的是这些人归属国家,将领个人很难掌控他们,这也就减少了士兵追随某人造反的几率。这种制度随着土地兼并严重而逐渐废弃,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募兵制是一种职业军人制度,无论战时还是和平时期都是长期在军营,募兵制的战斗力要高于府兵制。这种兵制最大的隐患就是容易成为军事长官的人,造成只听将令不听皇令的现象,因此募兵制的风险远高于府兵制。

▲唐朝士兵

2、边防制度

唐朝初期设立的边疆机构只有镇、戍,再往上则是军,最高级别的机构是都督府,都督府管辖所督区域内的兵马粮草军事等事物,民生内政不在其管辖范围。唐朝初期,边疆守军每隔一定的时间会进行轮换,为的就是应对敌人袭击能够做到熟练防御。唐朝初期边疆机构的军队人数并不多,主要作战还是要靠朝廷派发的将领和军队。这种边防制度虽然不足以保障边疆的安稳,却能保证中央集权,防止地方拥兵自重威胁朝廷。这种制度随着唐朝疆域的扩张弊端渐渐显露出来,由于疆域辽阔,守军兵少,朝廷支援部队无法及时到达,因此在面对外敌入侵唐朝常常是败多胜少。

3、节度使制度

在武周和唐玄宗时期,边境战争唐朝败仗较多,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唐朝决定对边防制度进行改变,要实现不依靠朝廷支援,使各处边镇皆具备抵御外敌的实力。节度使制度便应运而生,首先在边镇设置节度使,其次赋予节度使军事指挥权,再者将其管辖区内的行政、钱财、民生等一系列权力移交给节度使。这样节度使就成为了集军政于一身的地方最高长官。

▲唐玄宗时期十节度分布图

藩镇乱象

唐玄宗本为巩固边境防御而设立节度使藩镇,这种宛如东周时期分封诸侯的制度,导致了朝廷实际管辖地区大大减少。而权力的下放,也使得节度使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指令。藩镇节度使本为保卫朝廷而生,却演变成威胁朝廷统治的主要存在。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爆发了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节度使为首的叛乱,这场叛乱持续近八年,将一个大唐盛世拉下了历史的舞台,史称“安史之乱”。这场战乱是节度使藩镇制度后期发展的必然结果,此乱使唐朝元气大伤,自此走向衰落。

1、外重内轻

天宝时期,边镇军力达到五十万,其中节度使安禄山一人统辖平卢、范阳、河东三镇,拥兵二十余万,是节度使中势力最强的。而此时朝廷的兵马却只有七八万,巨大军事差异使朝廷陷入危机当中。安禄山是番族,按照身份原本是不能担任节度使的。然时值李林甫为唐朝宰相,李林甫是唐朝有名的奸臣,为人“口蜜腹剑”,当权期间排除异己,独揽朝政。李林甫担心文官上位对其地位产生威胁,于是向唐玄宗谏言重用番将,安禄山得以被提拔,自此平步青云统辖三镇长达十四年之久。

▲安禄山画像

2、矛盾尖锐

唐玄宗时期虽然开创了盛世局面,但是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土地兼并日趋严重,致使许多百姓无地可种成为流民。而朝廷高层却沉浸在盛世福荫下,整日声色犬马,对百姓之苦不以为然。朝中文臣武将更是内乱不止,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不断的争权夺利,清除异己,导致朝堂上下人人自危。而此时的唐玄宗宠幸杨贵妃,沉浸在享乐之中,为了博取杨贵妃欢心,唐玄宗竟令朝廷的驿马运送荔枝,因怕荔枝中途变了味道,因此差官一路马不停蹄,致使许多差官和马匹累死途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正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讽刺。在经济、阶级、内外等多种矛盾的叠加下,社会冲突日益加剧。

▲唐玄宗与杨贵妃

3、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造反。安禄山率兵十五万,进军神速,接连攻克唐朝重镇,占领洛阳,自立为帝,国号大燕。天宝十五年叛军又攻克了唐都长安,唐玄宗出逃途至马嵬被属下拥立太子李亨即位,唐玄宗被奉为迫屈居二线。奸臣杨国忠、宠妃杨玉环皆被杀,史称“马嵬之变”。节度使史思明追随安禄山叛变,后见唐军强势反击,又降唐朝。在安禄山反叛失败后又笼络其残部后再次反叛,号“大燕皇帝”。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叛乱历经近八载,后期虽然平定了战乱却极大的削弱了朝廷的实力,朝廷高层再也无法制约藩镇势力,唐朝自此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示意图

制度影响

藩镇制度产生的初衷本来是为了监察地方和抵御外敌入侵,保障边境安全,因此赋予了节度使较大的权力。这种制度虽然最大程度的加强了边境防御,但弊端非常大。随着藩镇独立性的增强,朝廷实力则不断被削弱,拥兵自重的情况下极易发生哗变。藩镇制度形成以后,便像毒瘤一般极难切除,后期成为唐朝历代君主最大的难题。“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严重,唐王朝对地方已无实际管辖,宛如春秋战国时期。藩镇之间互相功伐,夺取土地,致使兵连祸结民不聊生,最终爆发“黄巢起义”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1、内忧外患

藩镇制度后期发展成为藩镇割据,藩镇与藩镇、藩镇与朝廷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互相兼并。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百姓居无定所生活十分困难,整个唐朝陷入混乱当中。割据势力在其领地之内为所欲为,增加兵役、滥用刑罚、强征钱财、抢夺民女,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不断加剧。而吐蕃等外族趁唐朝分裂之时,不断入侵唐朝攻取大片土地。在内有纷争外有强敌之下,唐朝社会千疮百孔,百姓不得不揭竿而起。

▲唐朝藩镇割据地图

2、黄巢起义

唐朝末年,由于皇帝昏庸无道,藩镇割据严重民不聊生。公元859年,裘甫在浙东领导起义,自此拉开了唐末起义的序幕。起义浪潮前后历时25年,席卷半个国家,狠狠的打击了唐朝腐朽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众多起义中,影响最大的是“黄巢起义”。黄巢领导的起义军长达六年,转战南北,曾攻克长安并在长安称帝,建立大齐政权。虽然最后起义失败,但是起义沉重的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打破了朝廷与藩镇、藩镇与藩镇之间的制衡局面,迫使朝廷和藩镇联合,对封建制度造成猛烈的冲击。

▲黄巢起义行军图

3、五代十国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我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来到。在中原地区先后历经五个朝代更替,除了中原以外还有大小十个割据势力,这段时期被称为“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藩镇制度的产物,唐朝末年,各地藩镇纷纷称王,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相继成立自己的国家。五个中原王朝虽然以正统自居,但也只是藩镇朝廷,无力掌控全国。“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征战不休而南方战乱较少,便造成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现象,为南方最先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五代十国分布图

总结

藩镇制度是唐朝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因边防、兵制、田制等多种因素产生。制度形成初期,解决了边防机制、抵挡了外族的进攻、巩固了唐朝的军事实力、解决了兵源问题、缓和了土地矛盾,藩镇制度初期是非常成功的。但由于地方性权力过大,独立性太强,致使藩镇长官有了权力而滋生了野心和欲望,也就造成了后期乱世的局面。根据藩镇制度来看,如何强化地方管理加强朝廷集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安禄山,时期,朝廷,唐朝,产生的,军事,制度,边疆,唐玄宗,节度使,观点评论,安禄山,朝廷,唐朝,唐玄宗,藩镇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安禄山,时期,朝廷,唐朝,产生的,军事,制度,边疆,唐玄宗,节度使,观点评论,安禄山,朝廷,唐朝,唐玄宗,藩镇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安禄山,时期,朝廷,唐朝,产生的,军事,制度,边疆,唐玄宗,节度使,观点评论,安禄山,朝廷,唐朝,唐玄宗,藩镇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