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唐高祖武德九年)7月2日,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在帝都长安玄武门附近发起了政变,杀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并且顺势逼宫父亲唐高祖李渊,从而成为太子,并且不久之后继为成为皇帝,开启了自己的23年帝王之路。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之中弑兄杀弟,尤其是哥哥李建成是储君,他虽是秦王,但亦是臣子,如此做法,在伦理道德上是说不过去的,更何况他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可谓是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
而且太子李建成的东宫、齐王李元吉的齐王府两大势力,虽然随着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个人的死而崩盘,但是他们身上已经印上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印记,不论愿意不愿意,都与李世民派系有着尖锐矛盾,所以李世民登基以后,大唐内部并不安稳,而是有着尖锐矛盾存在着。
但是之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旧部,并没有出现大的反扑,没有在历史长河中掀起什么浪花,那么李世民是如何消除的这种负面影响,如何解决的这种尖锐矛盾的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一、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余党进行宽大处理
玄武门之变以后,杀红眼的李世民及其部下其实也有想法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余党清洗一番,但尉迟敬德很清醒,劝道:“罪在二凶,既伏其诛;若及支党,非所以求安也”。李世民一听自然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等到李世民登基以后,对这二人的余党也是宽大处理,毕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一个储君,一个王爷,在朝廷还有地方上经营多年,有着相当多的旧部,一个处理不好,牵扯过多的话,导致各地兵变纷起,对刚登基的李世民来说也不是好事。
诸如太子一方的大将薛万彻和冯立,还有李元吉派系大将谢叔方,曾在玄武门之变中对李世民造成很大压力,在自首以后,李世民一律将其赦免。
三人被赦免以后,薛万彻被李世民任命为左屯卫中郎将,冯立后被拜授广州都督,谢叔方被任命左亲卫中郎将。
文臣之中,李世民也吸纳重用了一批为自己所用,这其中的代表是原太子李建成东宫派系的魏征。
其他诸如原东宫官员王珪、韦挺在武德年间因为“杨文干事件”被流放,被唐太宗召回后授以谏议大夫。
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以后,对于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旧部采取了宽大处理,可谓是既往不咎。
又重新起用、重用了一批文臣武将,如此做法,自然使其旧部的瓦解,使原东宫派系与李世民派系的尖锐矛盾被解决。
二、追封李建成和李元吉
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二人的旧部,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忠心于这二人的旧部,一个是对此二人没有多少忠心,只是在二人势大之时依附于他们罢了,这二人一倒台,这些旧部担心的只是被清算罢了。
如果说李世民的宽大处理,稳住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旧部中不忠心的一部分。
而忠心的一部分,虽然李世民加以重用,虽然大局已定,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忠于新君,但是李世民在大义方面总是有些站不住脚跟的。
更何况李世民弑兄杀弟,说严重一些,就是大逆不道,很明显是有违伦理道德的。
所以为了进一步拉拢忠心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还有尽力消除这一负面影响。
在贞观二年,初步稳定内外以后,李世民将建成、元吉以礼改葬,追封李建成为息王,后以第十三子赵王李福为李建成的后嗣。追封李元吉为海陵郡王(后改为巢王),后以第十四子曹王李明为其后人。
在安葬李建成之时,李世民是痛哭流涕,并且允许原太子李建成的旧部魏徵、王珪、韦挺等,及其原东宫、齐王府的幕僚为李建成送葬。
经过一系列操作,李世民是解决了自己派系与原东宫、齐王府派系的尖锐矛盾,稳定了内部,并且最大程度上消除了弑兄杀弟的负面影响力。
当然聪明的李世民,很明显不满足当下,还考虑到了后世评说。因此在修史过程中,对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抹黑、贬低。
因此旧唐书如此评价李建成和李元吉:“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迹。若非太宗逆取顺守,积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意思是这二人如果当上皇帝肯定是暴君是亡国之君,大唐帝国会马上灭亡的,将其评价的是相当不堪。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