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鉴于晚唐及其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前车之鉴,加之他本人就是以武将身份发动兵变建立宋朝的,所以宋太祖赵匡胤起宋朝就开始重文轻武,对于武将多方限制,以避免再出现武将拥兵自重甚至威胁统治的事情。
正因为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所以宋朝的军队看似很多,但是对外的关键战役基本上都是惨败,再也不复当年汉唐的热血开疆拓土之事,简直就是一部血泪而屈辱的历史。
但抛开宋朝军队的弊端来说,宋朝军队还是有着积极一面的,宋太祖赵匡胤还是赋予了军队不少妙处的。诸如以厢兵经常性来代替老百进行各项劳役,使厢兵不至于真的混吃混喝坐吃等死,那么这是怎么个说法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宋朝开国以后,全国的军队分为禁兵、厢兵、乡兵、蕃兵四种。其中禁兵也被称之为正兵,自然担负着守土和征战的责任。而厢兵则多是因为身材不够强壮等原因,不能编入禁兵的人,厢兵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承担守战之责,只需要在各路州郡供杂役。
其实深入了解厢兵的供杂役方式,就会感觉这简直是一个天才想法,可以说物尽其用。
为什么宋安之这样说呢,我们先来看看宋朝的禁兵和厢兵的兵源如何补充。
宋朝的禁兵和厢兵,尤其是厢兵,其兵源来源要么是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要么是遇有灾年,灾民太多,有聚众造反的风险,所以朝廷就大规模招募灾民为厢兵,当然也有很少一部分可以经过筛选进入禁兵之中。
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因为宋太祖赵匡胤的想法很简单,像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还有灾民,说白了就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潜在力量,所以要通过“养兵”来在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
是以天下失职犷悍之徒悉收籍之:伉健者迁禁卫,短弱者为厢军。制以队伍,束以法令,帖帖然不敢出绳墨。平居食俸廪,养妻子,备征防之用;一有警急,勇者力战斗,弱者给漕挽,则向之天下失职犷悍之徒,今皆为良民之卫矣。
不得不说宋太祖赵匡胤这招釜底抽薪用的还是很不错的,有宋一朝,虽然农民起义的情况有是有,但并没有出现过大型农民起义,并没有威胁到宋朝的统治。
再对比其他朝代,诸如唐朝在黄巢起义二十多年以后亡国,明朝直接亡于李自成起义,宋朝的农民起义情况,在历朝历代中相比之下已经是很轻微的了,根本威胁不了统治。
但正因为这种“养兵”方式,宋朝的禁厢兵可以说相当之多,最多是禁厢兵多达125万,当然还有另一种资料记载是140万。总之就是很多,就是有上百万了,所以很多人认为宋朝的冗兵太多,造成了其巨大的财政负担,可谓是得不偿失。
其实以厢兵的职责来看,宋朝在厢兵方面,可以说是稳赚不赔。
在宋朝老百姓基本上都要服夫役,夫役又称力役。主要是承担修建城池、驿路、堤堰、官廨等,劳动力度比较大,属于是封建王朝强迫老百姓无偿负担劳役的行为。
像这种夫役,一般官员敲诈钱财,富户出了钱可以免除。而且中下层老百姓没有钱,只好无偿劳动了,这成为当时老百姓的巨大负担。
唐太宗李世民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至理名言,其实宋朝统治者也懂,老百姓毕竟是宋朝统治的基础所在,所以宋朝在开国以后,逐渐以士兵来代替民户的夫役,以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像宋太祖在位的建隆二年五月“令诸州勿复调民给传置,悉代以军卒”。开始以士兵来代替民户来服夫役。
而在史书上也明确记载了厢兵的职责所在:初置壮城、牢城,备诸役使,谓之厢军,因而厢兵也称役兵。
随着宋朝开国以后的发展,厢兵的职责也越来越明确,除了属于是禁兵的替补军队,精锐部队有机会升为禁兵以外。
一般情况下,除了少数厢兵负责维护地方治安以外,大部分厢兵是专门从事各种各样的劳役。甚至到了后来,还专门招募人充当从事这种劳役的厢军。
像从很多厢军的军号名称,就可以看出这个厢军所承担劳役的内容。诸如:开道军、开河军、桥道军、步驿军、装卸军、窑务军等,其从事的劳役可谓是一目了然。
可以说从宋初开始,发展到后来,之前由民户承担的劳役,在宋朝基本上都由厢兵代替。使广大的老百姓减轻了劳役负担,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
宋朝这种以厢兵来代替老百姓进行各种劳役的行为,在古代役法制度史上可谓是一个重大改革,其积极一面是毋庸置疑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厢兵的兵源就来源于没有职业的不稳定分子和活不下去的灾民,宋朝将其招募进军队以后,又让其代替老百姓主要从事各种劳役,可以说既在源头减少了农民起义的潜在力量,还没有单纯的“养兵”,而是以厢兵代替老百姓服劳役,简直是一举两得,真是相当高明。
南宋章如愚是这般评价本朝厢兵制度的:“古者,凡国之役皆调于民,宋有天下,悉役厢军,凡役作营缮,民无与焉”。可以说评价的相当到位,以这个角度来看,宋朝的厢兵之多,虽然可以说是冗兵,但也不能说一无是处的,还是有积极一面的嘛,所以说看待历史,很多时候,真的不能一刀切,要分两面性看待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