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周世宗北伐契丹成功在前,宋太祖赵匡胤为何没北伐反而先南后北?

周世宗北伐契丹成功在前,宋太祖赵匡胤为何没北伐反而先南后北?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也就是周世宗柴荣在位的最后一年,这位号称五代第一明君的皇帝开始了御驾亲征北伐契丹(辽国),为期仅仅42天,战绩是相当辉煌,连收三关三州。本来周世宗柴荣打算乘胜夺取幽州,结果因突发疾病而班师回朝,想来如果不是柴荣突发疾病的话,那么后周与契丹在幽州城下的对决肯定是一场载入史册的惊世之战,然而历史没有如果,这场决战终究没来,燕云十六州的难题终究没在柴荣手中解决,更是在后来成为宋朝挥之不去的噩梦。

柴荣遇疾返回以后不久便病逝,到了次年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好戏,篡周立宋。

宋太祖赵匡胤在建国以后,并没有继承周世宗柴荣的北伐事业,并没有在其基础上进行尝试,而是开始了先南后北的政策。

等到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以后,进行了两次北伐皆是惨败而归,最狼狈的时候,御驾亲征的宋太宗不只是受伤中箭,更是乘着驴车仓惶撤离。

一般来说王朝开国初期的军队战斗力最高,经过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以后,后来终宋之世是再也没有收回过燕云十六州,因此收复北方燕云十六州的历史难题成为宋朝挥之不去的噩梦。

那么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没有继承周世宗柴荣的北伐事业,没有在开国军队战斗力鼎盛之际北伐呢,尤其是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初期是契丹有着“睡王”之称的暴君辽穆宗在位时期,按理说宋太祖赵匡胤如果当时北伐应该会事半功倍的,结果却并没有北伐。反而到了宋太宗时期,宋朝才进行了北伐,相信很多人都有疑问,甚至认为这是错误的决定。

那么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两个人到底谁对谁错呢,这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深层次原因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一、宋太祖赵匡胤和周世宗柴荣的统一策略刚开始其实是一样的。

一般来说,大部分人认为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前者是先北后南(先难后易),后者则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是截然不同的。其实认真来说,宋太祖赵匡胤是全盘继承了后周的统一政策。

我们先来看看周世宗柴荣的统一政策是如何的。

周世宗柴荣身为五代第一明君,自然是一个励精图治有着极大政治野心的皇帝,面对当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柴荣曾要求臣僚进献统一之策。

最后柴荣接受了大臣王朴的建议,要兼并分立的诸国:“攻取之道当先其易者”。说白了就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混一之道,因此后周当时连年对南唐用兵,将南唐江北州郡全部攻占。

说起来这个王朴也是一个很有能力之人,宋太祖赵匡胤篡周立宋以后,曾经这般评价过王朴:“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意思是如果王朴还活着,那么自己肯定没机会篡位成功的,可见对其的评价很高。

当然除了这个先南后北混一的政策之外,周世宗柴荣也没有忘记针对契丹的开边之策,可以说柴荣两者都重视。因此到了显德六年,柴荣抓住时机以后,马上灵活的先不再先南后北,而是北伐契丹,当然战绩是很不错的,如果周世宗最后没有英年早逝的话,那么可以预见他的政策肯定会改为先北后南的。

宋太祖赵匡胤在公元960年篡周立宋以后,曾向弟弟赵光义这般说道:“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廪虚竭。必先取西川,次及荆广江南,则国用富饶矣”。可以说赵匡胤的这个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政策,很明显就是沿用了后周“攻取之道当先其易者”的政策,同时加以改进,不只是先难后易,而且重点发展经济以支持统一事业,因此宋太祖赵匡胤的计划之中,是从长江上游富庶的后蜀入手,最后再及于南唐,当然具体实施过程中,宋朝根据实际情况是先用兵于两湖地区。

当然宋太祖赵匡胤也一定程度上沿用了周世宗柴荣重视“开边”的政策。

只不过赵匡胤的“开边”政策,相对于保守,偏向于稳重。并没有趁机北伐,而是针对契丹卵翼之下的北汉进行了两次进攻。

第一次是公元968年和969年两度进攻北汉。

宋太祖赵匡胤趁着北汉小朝廷的新朱刘继元刚刚登基,朝廷内部局势混乱的时机,因此领兵去攻击北汉,兵围太原,结果是契丹发兵援助北汉,赵匡胤乃班师。后来再度进攻北汉,依旧被契丹援军所败。

第二次是976年,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的最后一年,宋朝兵分五路讨伐北汉,契丹再次发兵援北汉,因此宋军又无功而返,这年冬天,宋太祖赵匡胤便死于“烛影斧声”的千古迷题之下,也意味着赵匡胤时代对于北方的尝试用兵到此为止。

所以整体来说宋太祖赵匡胤和周世宗柴荣的统一政策都一样,都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同时并没有忘记针对北方契丹的“开边”,只不过宋太祖赵匡胤比较保守,并没有进行北伐,而是主要试探性攻击契丹卵翼之下的北汉,成功了就扩大战果,失败了就转移目标。

所以说这二人的主张其实是一样的,并非存在周世宗柴荣非要先解决契丹,宋太祖赵匡胤非要最后解决契丹的对立思路,只不过随着后续的发展,周世宗柴荣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这个统一政策调整成为先北后南的政策,所以才给人这种印象罢了。

二、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没有进行北伐呢?

虽然说宋太祖赵匡胤和周世宗柴荣的主张都一样,但宋太祖赵匡胤无疑是很保守的,只以攻击北汉为主,并没有北伐,真的只是偏于稳重保守吗?

其实原因主要在于宋太祖赵匡胤很了解契丹的实力,因为周世宗柴荣北伐契丹的时候,赵匡胤是每一役都参加了,所以他很清楚契丹的实力和当时的局势。

因此赵匡胤认为“当今劲敌,唯在契丹”。所以觉得单凭自己所掌握的地盘和资源与契丹打硬仗,并且夺取燕云十六州是不太现实的,因此他计划先统一其他分裂实力,扩大地盘和资源,进行资源调整,最后再与契丹这个劲敌硬碰硬的进行硬战,再夺回燕云十六州。

所以赵匡胤虽然在位时期念念不忘与臣子讨论如何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事情,但并没有付诸行动,而是选择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计划。

当然赵匡胤的担忧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像赵匡胤第一次对北汉发动攻击时,正是契丹“睡王”辽穆宗被近侍所杀的前后时间,按说是契丹内部最混乱的时期,结果是北宋的军队两次在太原城外被契丹所打败,这说明赵匡胤对自身实力还是清楚的很,北宋当时还打不过契丹的,因此没有北伐。

所以说周世宗柴荣后来先北后南的主张并没有错,因为这是人家顺势而为的选择,灵活的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改为先北后南。

而宋太祖赵匡胤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主张也没错,因为他清朝北宋当时与契丹的差距,所以没有选择北伐。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赵匡胤死的有些突然。如果赵匡胤多活几年,那么将其他分裂势力收复以后,肯定会御驾亲征的北伐契丹的,到时候说不得会有一个全新的局面。

不过宋太祖赵匡胤这个开国皇帝对于终宋之世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其实也有着难辞其咎的责任。因为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了防止武将反叛从而出现晚唐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进行了重文轻武政策,使宋朝军队战斗力大幅度下降,因此对外战争简直是一部屈辱史。

尤其是宋太宗赵光义时期,更是加深重文轻武的政策,不只是闹了“将从中御”的笑话,而且宋太宗赵光义这个文人御驾亲征更是使军队战斗力进一步下降,这样一来,北宋两次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失败,其实也在意料之中。

所以说宋太祖赵匡胤的先南后北的主张的确没错,但他的错在于重文轻武的政策,还有继承人宋太宗赵光义是个不知兵的文人皇帝,因此宋朝不只是在开国初期最具优势的情况下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而且是终宋之世都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

正所谓以史为鉴,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的不同选择背后的细节历史,其实说明了很多事情并没有表面上这么简单,所以切勿武断的评价一件事,最好要全面了解,要客观面对其中的对与错。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柴荣,北伐,契丹,成功,宋太祖,赵匡胤,北汉,政策,统一,周世宗,观点评论,柴荣,契丹,宋太祖,赵匡胤,周世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柴荣,北伐,契丹,成功,宋太祖,赵匡胤,北汉,政策,统一,周世宗,观点评论,柴荣,契丹,宋太祖,赵匡胤,周世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柴荣,北伐,契丹,成功,宋太祖,赵匡胤,北汉,政策,统一,周世宗,观点评论,柴荣,契丹,宋太祖,赵匡胤,周世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