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朝时,引进了两样“外国货”,稍加改动又卖给老外赚盆满钵满!

唐朝时,引进了两样“外国货”,稍加改动又卖给老外赚盆满钵满!

经济全球化,在当今世界绝对属于一个热词汇,可是知道吗这也是上世纪90年代才兴起的一个新词儿,在遥远的古代,世界几大文明基本是孤立发展的,即使汉代时产生了海陆丝绸之路,但那个时候的交流也是非常稀少的。直到十五、十六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才真正意义上联结成一个整体,工业大机器的发展,又密切了这种联系。后来西方以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经济上我们沦为了人家的附庸,所以很多西方史学家都鼓吹“欧洲中心论”。其实这种说法是立不住脚的,悠悠历史长河,近代只是中间的一段时间旅程而已,若回溯过去或立足当下,泱泱之中华文明绝不能掩盖。

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文明成果令世界瞩目,中国古人的智慧更不可小觑。今天我们就要说到一个典型的例证,唐朝时,中国引进了两样外国货,但后来它们却被聪慧的中国人加以改造华丽转身成“中国制造”,卖给老外们帮助我们赚得盆满钵满。

第一件是出产于阿拉伯地区的苏麻离青很多人可能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其实它是出产于阿拉伯地区的一种钴矿。唐朝年间,当中国的瓷器流传到阿拉伯地区,同样也掀起了此地一股“爱瓷潮”,可毕竟进口来的东西太过名贵,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购买,本地人又没能掌握制瓷技术,一些商人就看到了商机,用不了瓷器,可以退而求其次用陶器嘛。

于是,在萨马拉地区,一时间兴起了很多窑厂,他们从中国拿回样品依葫芦画瓢照着模仿,也有人突发奇想,把当地土壤中的苏麻离青当作呈色剂,没想到烧制出了效果新奇的“青花陶”,意外的成果在当地大受欢迎。

后来,在商贸往来中,聪慧的中国商人也接触到了这样东西,市场就是最好的助推器,中国成熟的制瓷技术和苏麻离青这项特殊的原料相结合,便诞生了名扬天下的中国青花瓷。唐代时其实就已经有了青花瓷,产生了蓝白相间的釉下彩绘这种制作形式,元代时,青花瓷制作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产生了规模化生产。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海上霸主葡萄牙人、荷兰人把大量的青花瓷带到了欧洲,西方人触摸到如此美丽轻盈的瓷器,迷恋得无法自拔,将其称呼为“白色的金子”,单靠这一项,中国人就赚饱了腰包。

第二件就是印度的砂糖中国制糖技术虽说起源很早,但任何技术都要经历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阶段,直至唐朝时,中国制造的砂糖技术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水分较大易融化。而同一个时期的印度,虽然小国林立,政权不统一,制糖的技术却进化得杠杠的。印度的地理气候适合种植甘蔗,农户寺庙几乎都种,他们炼制出来的砂糖不仅口感甜美而且质地干燥易保存,取名“石蜜”。好的东西,都惹人喜欢,所以当印度的砂糖传入唐朝时,在上层贵族圈那是相当流行。

贞观二十一年的一天,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品尝印度石蜜后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这么好吃的糖,为何我们不自己生产呢?随后,他就命王玄策等人组成学习使团前往印度。不巧的是,当王一行人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印度的达摩接揭陀这个国家时,该国正好发生一场叛乱,使团遭到了打劫,但王玄策等人不但漂亮地打了翻身仗,而且还不辱使命学习到了制糖术。

唐高宗时,王玄策再次受命出使印度,这一次,他带回来几十名制糖高手,回国后让这些人手把手教授我国工匠原汁原味的印度熬糖工艺。从此,印度制糖技术开始和我国传统的制糖产业相融合,发展到宋明以后,“黄泥水淋法”这项高超的技术诞生,砂糖的色泽也有了变化,有了我们现代所见的纯白砂糖。

糖果也不再成为贵族的专属,也充斥着民间市集。中国砂糖近则出口东南亚,远则销往欧洲,每年,从中国沿海港口贩卖出去的砂糖达到数十万吨,中国白糖,一张响当当的中国名片,也使我们在对外国际贸易中就赚足了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技术,改动,唐朝,中国,外国货,制糖,老外,砂糖,青花,发展,观点评论,阿拉伯地区,中国,苏麻离青,砂糖,印度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技术,改动,唐朝,中国,外国货,制糖,老外,砂糖,青花,发展,观点评论,阿拉伯地区,中国,苏麻离青,砂糖,印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技术,改动,唐朝,中国,外国货,制糖,老外,砂糖,青花,发展,观点评论,阿拉伯地区,中国,苏麻离青,砂糖,印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