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成祖北伐:五出漠北,三犁虏庭,虽然战果颇丰,但意义不大

明成祖北伐:五出漠北,三犁虏庭,虽然战果颇丰,但意义不大

捕鱼儿海之战后,原先那个威风凛凛的元帝国,变成了一副空架子。越来越多的小国家拒绝向元廷朝贡。

与之同时,北元统治者也丧失了权力,沦为权臣把玩和高层内斗的棋子。

1388年十月,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惨遭也速迭儿谋杀。

皇帝(大汗)被暗害这种事,在元朝并不稀罕。

此前的元英宗、元明宗,都是死于非命。在元朝大臣们看来,死几个皇帝不算什么,再找人即位就好了,大家接着奏乐接着舞。

可是,也速迭儿谋杀脱古思帖木儿后,自己做了大汗,这就让很多蒙古贵族不能接受了。

为什么无法接受呢?

一方面,也速迭儿是阿里不哥的后裔。

另一方面,也速迭儿即位后,将汗廷设在了瓦剌。

此前元朝皇位无论怎么更迭,都是在忽必烈的后裔中流转。

帝国的政治中心也一直设在蒙古本部。

现在也速迭儿既不是忽必烈的后裔,同时还与瓦剌人穿一条裤子,漠视蒙古本部的利益。本部贵族凭什么支持他?

基于这种反对态度,也速迭儿在位期间,北元也出现了分裂的苗头。

1391年,也速迭儿病死。

当时的瓦剌贵族不傻,他们很清楚本部高层的不满情绪。

为了避免北元分裂,也速迭儿死后,瓦剌贵族便与蒙古贵族达成妥协,汗廷可以继续设在瓦剌,但大汗必须让忽必烈后裔担任。

由此,脱古思帖木儿的次子额勒伯克,就被拥立为了北元的第五任大汗。

额勒伯克在位期间,其统治的正统性毋庸置疑。

但他的能力和人品太差,得罪了瓦剌权臣乌格齐哈什哈。

乌格齐哈什哈一怒之下,与阿里不哥后裔坤帖木儿合作,兴兵袭杀了额勒伯克。

事后,坤帖木儿被乌格齐哈什哈拥立为北元的第六任大汗。阿里不哥的后裔也再次夺取北元汗位。

然而前面也说了,蒙古本部贵族向来不服阿里不哥的后裔。

所以坤帖木儿即位后,东蒙古诸部便表示不承认坤帖木儿,北元也因此正式分裂成了“鞑靼”和“瓦剌”两大政治集团。

所谓鞑靼,是明朝对居住在蒙古高原东部的鄂嫩河、克鲁伦河、贝加尔湖、呼伦贝尔一带的游牧民族的统称。

瓦剌则是明朝对居住在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准噶尔盆地一带的游牧民族的统称。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鞑靼还是瓦剌,都是明朝人对塞外游牧民族的称呼。并不是自称。

比如当时的东蒙古诸部,便是自称蒙古,而非鞑靼。

1402年,瓦剌在与鞑靼分裂后,其内部再次发生权力斗争。

一个叫马哈木的贵族看乌格齐哈什哈不顺眼,两人兵戎相见。

在混战中,大汗坤帖木儿被杀。

趁此机会,鞑靼部的阿鲁台便趁机拥戴鬼力赤为新任大汗。

这位新大汗鬼力赤,是窝阔台的后裔。

但他不是窝阔台的嫡系后裔,不属于黄金家族。

由于并非黄金家族出身,没有复兴大元王朝的使命感,所以鬼力赤即位后,便废止了元朝国号,将国号改回蒙古。

除了鞑靼、瓦剌外,当时的东北还有一个臣服于明朝的兀良哈。

1387年,朱元璋派遣冯胜远征盘踞在辽东的北元太尉纳哈出。

同年。冯胜兵不血刃地降伏了纳哈出,并在新攻取的区域设置了朵颜、泰宁、福余,三个安置投降蒙古人的卫所。

后来这三个军事机构被统称兀良哈三卫。

朱元璋在位后期,将兀良哈三卫划归宁王朱权统领。

靖难之役期间,朱棣决定绑架朱权,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他想得到兀良哈三卫的蒙古骑兵。

朱棣打赢靖难战争后,重赏了兀良哈三卫,并与其互通贸易,允许他们占据着辽东一带。向明朝朝贡,接受明朝的指挥。

北元分裂成这副鬼样子,原本是明朝趁机进剿的大好机遇。

但因为朱棣当时刚刚即位,人心未附,不愿多生事端。因而明朝也就放弃了这次机会。

见明朝没有趁火打劫,地位同样不稳固的鬼力赤很会来事。他除了主动废除元朝国号外,还派人向朱棣称臣,破天荒的与明朝建立了朝贡关系。

自此,明朝的北境也进入了和平时期。

不过,这个和平时期有点短,只有六年。

1408年,鬼力赤被拥戴他即位的阿鲁台干掉。

随后,鬼力赤又拥戴本雅失里为鞑靼新任大汗。

本雅失里是元昭宗的孙子,根正苗红。

他与阿鲁台一样,都是传统观念很重的蒙古人,整日梦想着恢复蒙古帝国的荣光。对鬼力赤向明朝称臣的行为极其不满。

所以当本雅失里上位后,鞑靼便与明朝断绝了关系。

1409年四月,甚至还闹出了鞑靼杀害明朝使节郭骥的恶劣事件。

得知使者遇害的消息,朱棣大为震怒。

自从捕鱼儿海之战后,元军对明军望风而逃。

十几年了,从来只有大明抽别人耳光的份,还没有被人抽过。

现在本雅失里和阿鲁台竟然杀害明朝使者,简直是找死,必须要报复!

1409年七月,在靖难之役中立功无数的邱福被任命为为总兵官,佩征虏大将军印,率军十万征讨鞑靼。

邱福临行之前,朱棣反复跟他交代,千万不可轻敌,要谨慎用兵,看准时机再与敌决战。邱福当场表示一定谨记。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朱棣又给邱福配了四个副手,分别是副将王聪、霍亲,左右参将王忠和李远。

此四人参加这次远征之前,都已经被封为侯爵,战场经验丰富,非等闲之辈。

有如此配置和兵力,明军理论上不可能输。

然而,邱福出征后没多久,却把朱棣的嘱咐和自己的承诺忘得一干二净。

同年八月,邱福率军攻入鞑靼境内。

估计是嫌大部队行军缓慢,邱福便抛下主力,只带着千余骑兵一路猛进。

此时的邱福,已经犯了轻敌冒进的毛病。

几天后,明军骑兵在胪朐河(今中蒙边境克鲁伦河)一带,击溃了鞑靼的一些散兵,并抓获了鞑靼的一名尚书。

见抓到一个大官,邱福立即安排审问。

这位鞑靼尚书其实是个奸细,还没等明军用酷刑,他便主动交代,说鞑靼主力就在此地以北三十里,如果现在发动进攻,必然可以轻易获得大胜。

这么容易就逮到鞑靼主力了?

右参将李远和副将王聪等人均表示不信。他们对邱福说:我军现在是孤军深入,而敌军又不断向我们示弱引诱。如果我们继续前进,必然要陷于不利的境地。现如今我们必须要等大部队到来后,再全力进攻。

李远、王聪等人的建议,明显是理性的。

区区一千多人,就想把人家的汗廷扫了,做什么白日梦呢?

然而,邱福却对鞑靼尚书的供词深信不疑,认为自己就是可以创造奇迹。

随后,邱福力排众议,表示“违命者斩!”

邱福是主将,大家不敢抗命,只得跟着一起行动。

后来,邱福带着千余骑兵按照鞑靼尚书指引的方向突进。最终结果就如李远等人事先所预言的那样,惨遭鞑靼主力的伏击。

此役,被称为胪朐河之战。明军的五员大将,邱福、王聪、霍亲、王忠、李远,全部战死。

邱福所率千余骑兵也全部战死。

歼灭明军先锋骑兵后,鞑靼主力发起反击,明军主力撤退不及时,与之交手,也有一些损失。

关于明军主力到底损失了多少兵力,目前存有争议。

按照现在的一般看法,明军损失在十万人左右。

也就是主力全军覆灭了。

但是这种说法存在问题。

首先,根据《明太宗实录》的记载,明朝此战投入的兵力,并没有十万,实际应该是一万多人。

敕镇守大同江阴侯吴高调山西属卫马步兵,令都指挥李谦等率往兴和,山东都指挥司选马军一千,辽东指挥司选马军五千,各令都指挥率赴北京,听征胡寇。

如果明军主力真的全军覆灭了,那也就是损失一万人,不可能有十万。

其实稍微想想也能想明白,朱棣六月下旨开战,七月就能调集十万大军出塞,这个动员效率未免太高了。万把来人才是比较靠谱的数字。

第二,根据监军刘顺的墓志铭显示,邱福全军覆灭后,刘顺指挥明军用弓箭还击,带着大部队安全撤回。

这段资料有一定参考价值,至少可以证明明军并没有全军覆灭。

同年九月,邱福战死的消息传到南京,朱棣震怒了。

他对邱福自作主张的行为很生气。

大军临行之前,已经反复提醒,可为什么就是不听呢?

到底是你邱福飘了,还是我朱棣说话不好使了?

为了以儆效尤,朱棣下旨剥夺丘福的世袭爵位,并将其全家流放海南。

处理完邱福,朱棣决定亲征。

1409年十月,朱棣下达总动员令,命令长江以北的机动兵力,立刻向边境集结。

到了1410年正月,参战部队集结完毕。

具体有多少人呢?按照《明史》记载,有五十万。

不过,这个数字也有争议。

根据当代学者对原始史料的分析以及军粮调动、军粮消耗的计算,明军当时的实际参战兵力应该在十万人左右。

十万人,其实也够了。

讨伐鞑靼,已经绰绰有余。

三月,朱棣率军出居庸关,发起了自己即位后的第一次北征。

大军出动之前,为了确保侧翼安全,朱棣派人到瓦剌和兀良哈传旨,大致意思就是说,大明马上就要出击鞑靼了,希望你们不要多管闲事。如果多事,大可连你们一起收拾。

得知明朝要征讨鞑靼,瓦剌的三大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都很高兴。

作为瓦剌人,他们原本只是黄金家族的奴仆。

如果黄金家族世代强盛,他们永远都是奴仆。

但风水轮流转,随着元朝被明朝打得元气大伤,瓦剌已经不再是奴仆了,甚至还有窃取蒙古正统的机会。

为了让鞑靼混得再惨一点,当时马哈木还上书朱棣,请求大明早日攻灭鞑靼。

瓦剌高层肚子里打什么算盘,朱棣心里其实门清。

不就是想坐山观虎斗,趁机收割胜利果实嘛。

但考虑到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朱棣并没有捅破窗户纸。他派人到瓦剌宣旨,封马哈木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顺宁王;太平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贤义王;把秃孛罗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安乐王。

就这样,明朝在出兵之前,稳住了瓦剌和兀良哈。

1410年五月初八,朱棣带领大军再次抵达胪朐河,并命人在胪朐河一带修筑城池。

见朱棣稳扎稳打,鞑靼大汗本雅失里和权臣阿鲁台自知惹不起,很有默契地想到了逃跑。

但是,两人随后在往哪个方向撤退这件事上,爆发了争执。

本雅失里早年曾在帖木儿帝国和东察合台汗国生活过,对中亚的情况比较熟悉。因此便主张往西跑,退到西域,联络帖木儿帝国,徐图发展。

阿鲁台对本雅失里的激进主张不感兴趣,他是传统蒙古人,不愿放弃蒙古东部的根据地。因此便主张往东撤退,寻求兀良哈的庇护。

由于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对手,于是后来他们便各奔东西。

鞑靼高层在关键时刻的分裂,这给了明军逐个击破的机遇。

六月,朱棣率骑兵在斡难河畔追上了向西逃窜的本雅失里。

本雅失里见朱棣亲自领兵,大为惊恐,急忙令部众赶紧撤退。

但朱棣根本不给逃跑机会。

一场激战之后,明军在成吉思汗的龙兴之地取得大捷,鞑靼仅本雅失里率七名骑兵逃离战场。

荡平了本雅失里大军,朱棣原准备班师回朝。

因为阿鲁台已经跑没影了,像是故意躲避着明军。

朱棣觉得逮住阿鲁台的几率不大,这次就算了,下次再来报仇。

但是,人要是倒霉起来,连喝凉水也会塞牙的。

就明军在班师途中,经过阔滦海子(呼伦湖)时,居然正好撞上了阿鲁台的大军!

这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偏闯进来。

得知发现了阿鲁台的踪迹,朱棣立刻命令军队发动进攻。

而阿鲁台则心态崩溃了。

这几个月来,为了躲避明军,自己带着部众东躲西藏,吃尽苦头。

可结果却是躲了个寂寞,被朱棣当场逮住。

见自己老命即将不保,阿鲁台根本不敢抵抗,直接带着部队就跑了,而且逃跑效率很高,一下子逃出去上百里地,明军死活撵不上。

此役,明军再次大胜,阿鲁台狼狈逃窜,损失牛羊无数。

朱棣的第一次出征,战果颇丰,重创了鞑靼首领本雅失里和权臣阿鲁台的势力。

但是,漠北对明朝的威胁,并没有因此减轻。

1410年底,本雅失里孤身一人逃亡到瓦剌。

瓦剌权臣马哈木的妻子是本雅失里的妹妹,此次前来,本雅失里是来找妹夫暂避风头的。

但马哈木根本不顾及亲属关系,毅然将本雅失里处死。

干掉了鞑靼大汗,马哈木志得意满,渐渐开始暴露其野心。

1413年,马哈木派兵吞并了鞑靼的大片领土,并派人进驻胪朐河,窥视中原。

得知小小瓦剌竟敢如此嚣张,假以时日那还得了,朱棣随即产生了出兵讨伐的念头。

但天朝上国不能像蛮族一样无礼,因此朱棣在出兵之前,还是先礼后兵,先遣使斥责,如果马哈木不听从劝告,再出兵教训他。

当年十一月,马哈木见到明朝使者,他表示自己也不是吓大的,朱棣要是看自己不顺眼,可以带兵前来,自己随时恭候!

见马哈木给脸不要,朱棣决定征讨瓦剌。

出兵之前,为确保侧翼安全,朱棣派人招降阿鲁台。

此时的阿鲁台,惨到极点,别说没实力与明朝叫板。就连面对马哈木的蚕食,他也是无能为力。

所以当明朝张开怀抱时,阿鲁台没有犹豫,立即表示了臣服意愿。

搞定了阿鲁台,朱棣也正式对马哈木用兵。

1414年二月,经过数月准备,明军再次出关。

此后三个多月,朱棣率军一路北上,行军四千余里。但由于马哈木下令坚壁清野,朱棣始终找不到瓦剌军主力决战。

到了六月初三,明军前锋将领刘江到达三峡口(乌兰巴托东南),无意之间发现了瓦剌的游骑。刘江立刻发动进攻,将瓦剌军击溃,并抓到了俘虏。

据俘虏交代,马哈木就在此去百里的忽兰忽失温(外蒙古图拉河),且毫无准备。

走了几个月,现在终于找到敌人了,将士们都十分兴奋。但朱棣却觉得不对。

抓了一个俘虏,然后俘虏说离此地不远的地方有敌军主力,且敌军毫无防备。

这话好像在哪听过啊?

这不就是当年鞑靼人骗邱福入套的那套说辞嘛!

有邱福这个前车之鉴,朱棣决定稳扎稳打,等着马哈木主动来攻。

但明军等了两天,始终见不着瓦剌军的踪迹。

马哈木不来,又轮到朱棣被动了。

明军是千里远征,耗不起。粮食就这么多,必须要速战速决。

思来想去,朱棣决定主动出击。

虽然他知道瓦剌军就在前方,已经挖好了陷阱,就等着他上套。但没办法,事已至此,就算是龙潭虎穴,他也要闯上一闯。

六月初七,明军抵达忽兰忽失温(位于乌兰巴托东南)。

明军抵达之前,约三万瓦剌军已经做好了攻击准备。

朱棣看到马哈木精心挑选的战场,顿时倒吸一口凉气。

忽兰忽失温一带,四面环山,明军位于谷地,而瓦剌军已经提前占据了高地。如果瓦剌骑兵居高临下,发动冲锋,会给明军造成很大困扰。

不过,朱棣既然敢来,他就肯定有应对之策。

战斗打响后,朱棣命安远侯柳升率神机营应战。

柳升立即排兵布阵,指挥神机营连发枪炮,用密集的火力打死打伤数百瓦剌重装骑兵。

一轮火力输出后,神机营退下来更换弹药。

朱棣这时候又派武安侯郑亨、成山侯王通、丰城侯李彬、都督谭青、马聚等人率兵出击,对瓦剌军发动钳形攻势。

随着两军开始正面对冲,战斗也进入白热化。

朱棣在后方观战,认为自己在关键时刻必须要以身作则。

于是,他便身披重装骑兵甲胄,亲率数千骑兵冲入战场,与瓦剌军拼杀。

就在朱棣亲自下场的时候,神机营也换好了弹药。

随着明军大炮的又一轮轰击,瓦剌军再次死伤数百,士气大跌。

面对明军骑兵的冲击和火器的暴击,瓦剌军渐渐不支,开始全线溃败。

见瓦剌开始后退,明军士气大振,立即全军突击,就连步兵也参与了突击。

根据战后统计,明军此役“杀其王子十余人,斩虏首数千级”,“尽收其牛羊驼马十余万而归”。

第二天,诸将请命追击瓦剌残余,生擒敌首马哈木,但被朱棣拒绝。

大家不明所以,追问理由,朱棣只回了七个字:“寇穷矣,何用远追”。

忽兰忽失温之战后的瓦剌军,真的是穷寇吗?

很显然,并不是。

此战,瓦剌军损失仅几千人,根本没伤到元气。

既然不是“穷寇”,朱棣为何要自欺欺人呢?

实际上,这就是朱棣想要的结果。

在《明太宗实录》中,朱棣与朱瞻基有这样一段对话。

朱棣问朱瞻基:“汝知吾所以为此者乎?”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亲自北伐吗?

朱瞻基回答:“陛下岂为图其土地,利其资畜而勤远略哉。顾此虏禽兽之性,虽施以天地大恩,不知感戴,暂服而遽叛,非狝剃之久,亦难制。昔禹之征苗,文王之伐崇密,皆非得已矣。陛下尊居天位,享四海之奉,岂不自乐而仰劳?圣躬跋涉远外者,无非欲驱除此虏于遐荒绝漠,今一骑不敢近塞下,使子孙臣民长享太平之福耳。”

自幼便聪颖的“好圣孙”朱瞻基,一语道出了朱棣北伐的终极目的。

朱棣对漠北的战略,并非是吞并,而是维持一种势均力敌的平衡。

也就是维持蒙古诸部的势力平衡,让他们谁也吃不掉谁。

只有如此,蒙古才能永远保持分裂。

忽兰忽失温大战后,如果明军彻底消灭瓦剌,东边的鞑靼会坐收渔翁之利,迅速填补瓦剌的空白,继而统一蒙古。而这是朱棣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朱棣不愿意追杀马哈木,是因为他认为保留一个中衰的瓦剌,对明朝有好处。

后来,马哈木主动派人求和,使者言辞十分恭顺。

朱棣很高兴,表示大人不记小人过,这件事就这么算了。

然而,按下葫芦浮起来瓢,瓦剌这边安静了,鞑靼那边又开始蠢蠢欲动。

趁着明朝暴打瓦剌之际,阿鲁台积蓄实力,死灰复燃。

1416年,马哈木与阿鲁台爆发大战,最终马哈木败走。

打败了老对手,阿鲁台渐渐又有些飘飘然。

在他看来,自己当年依附明朝,只是权宜之计罢了。

现在自己羽翼丰满,又可以和明朝叫板了!

1421年,阿鲁台一改之前对明朝的依附政策,以草原霸主自居,并派兵进攻明军控制的兴和所(元中都),杀死了明军指挥官王祥。

朱棣得知消息后,决定出兵报复。

但这一次,户部尚书夏原吉、礼部尚书吕震、兵部尚书方宾、工部尚书吴中等人却集体反对朱棣北伐。

夏原吉对朱棣说:连年出兵,都无功而返,军马储备已损失了十分之八九。加上灾荒不断发生,现在大明已经是内外交困。况且,皇帝陛下您的身体也不好,需要调养。就算必须出征,派个将领前往就好了,没必要御驾亲征。

大臣们说的在理,可是朱棣却听不进去。

一番争论之后,方宾自杀,夏原吉、吴中被抄家下狱,朱棣强行推动决议,发动了第三次北伐。

1422年三月,明军由北京出发(此时已经迁都北京),深入大漠,寻找阿鲁台决战。

阿鲁台得知情报后,自知不敌,火速逃跑。

见阿鲁台逃窜,明军中的新生代将领纷纷建议以轻骑追击。

鞑靼人都是骑兵,若是想追上他们,也必须要全骑兵阵容。

但估计是年纪大了,心态趋于保守的缘故,朱棣拒绝了众将的提议。

此后,明军按照朱棣的部署,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方式前进。

明军此举,让鞑靼人无法再使出惯用的诱敌深入战术。

可是,朱棣一味的求稳,这也使得明军出征大半年,行军几千里,始终没有找到阿鲁台的主力。

见出征劳而无功,朱棣是越想越气,这回去太没面子了,得打一仗啊。

然后,明军在由呼伦湖返回北京的路上,专程揍了兀良哈一顿。

兀良哈挨的这顿揍,其实也不冤。

自从阿鲁台开始得势,兀良哈就越来越不听话,不仅时不时的袭扰大明边境,还背地里与鞑靼暗中勾结。

之前工作忙,朱棣没工夫搭理。

现在机会来了,正好可以给兀良哈一个教训,杀鸡给猴看。

面对明军的攻击,兀良哈被打得大败,很多人被明军俘虏。

事后,朱棣为了拉拢人心,下旨放回了擒获的兀良哈俘虏。

大体来看,朱棣的第三次北伐非常失败。

北伐之前,四名尚书集体反对出兵。

朱棣为了通过决议,撤换了大量官员。

如此激进之举,这仗打赢了倒还好。可明军劳师远征,连阿鲁台的影子都没摸到。朱棣这一回是丢人丢到姥姥家了。

估计也正是因为过于失败,未能达到既定目标,所以到了1423年七月,当阿鲁台再次出兵袭扰明朝北境时,朱棣摩拳擦掌,发动第四次亲征。

然而,当明军出塞后,探子却传来消息:阿鲁台被马哈木之子脱欢击败,现在鞑靼已经元气大伤,无力对抗大明了,所以这次出征也不会遇到敌人。

面对这一最新情报,朱棣无语了,只好令大军驻扎于西阳河(今河北张家口南之洋河)。同时命宁阳侯陈懋统陕西、宁夏、甘肃三镇兵为先锋,进攻鞑靼西部之军。

九月,陈懋率军直抵贺兰山,捣其巢穴,大败鞑靼,生擒鞑靼酋长金忠等人,及牛马驼羊数万。

到了十一月,见阿鲁台果然销声匿迹,寻不见踪迹,朱棣只好下令班师。

相比第三次北伐,朱棣的第四次北伐更失败。

找不到鞑靼主力,就找几个酋长发泄情绪,这种事情做一次就够了。如今竟然梅开二度,未免过于丢人现眼。

1424年正月,恢复了一点元气的阿鲁台又来骚扰大明边地。

此时的朱棣已经65岁了,身体不是很好。按理说,他没有任何理由亲征。

但是,面对阿鲁台多年来,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朱棣不能忍。

加之先前处理夏原吉等人,做的太过分。而北伐也确如反对派大臣所言,劳民伤财。这使得朱棣需要战功为自己正名。

于是在思考再三后,朱棣还是还是决定亲征,

得知朱棣又要北伐,满朝文武集体反对。

面对大臣们的反对,朱棣的态度与先前一样——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到了四月,明军完成准备工作,兵分多路出击。

四月二十五日,明军进至隰宁(今河北沽源南),获悉阿鲁台逃往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剌哈河下游)。朱棣立即令全军急速追击。

六月十七日,明军进至答兰纳木儿河,但在搜寻方圆300余里后,却不见阿鲁台的踪影。

找不到阿鲁台,看来这次也不能决战了。

朱棣无奈,只好下令班师。

但在班师途中,朱棣病倒了。

七月十八日,朱棣终究是没能撑到京城,病死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

临死前,朱棣躺在病榻上,环顾左右,说了五个字:“夏原吉爱我。”说完便驾崩了。

大家都很清楚朱棣表达的意思,因此当消息传回北京后,太子朱高炽立即跑到天牢,亲自请夏原吉出狱,并听取了夏原吉的所有建议,如赈济饥民,减省赋役,停罢下西洋,以及停止向云南、交趾等地采办金银。

自此开始,明朝的一些国策也发生了180度翻转。

关于朱棣的北伐,实事求是的说,真心很一般。

我们可以拿明成祖北征与明太祖北征做个对比。

洪武时期,明军八次北征,都是皇帝坐镇京师,派遣大将领兵出征。

永乐时期,明军的五次北伐都是朱棣御驾亲征。

从排场上就可以看出,无论是军队人数、后勤保障等方面,朱棣北伐的规模都要比朱元璋时期更大。

然而,尽管投入的人力、物力更多,排场也更大了。但朱棣北伐的效果,却远不如朱元璋时期的八次北征。

肃清大漠,一劳永逸解决漠北问题,朱棣没有做到。

维持蒙古诸部的势均力敌,减轻边地压力,朱棣也没有做到。

甚至于,鞑靼、瓦剌首领,朱棣也没有擒获任何一名。

如此战果,相比于明朝投入的粮饷物资,完全不成正比。

或许,朱棣有他的考虑。就如他在第二次北征时考虑的那样:不必下死手,维持漠北均势局面即可,让蒙古诸部谁也吃不掉谁,这样对大明最有利。

可是,朱棣明显高估了自己子孙的素质,低估了对手的能力。

朱棣死后不久,马哈木的儿子脱欢打败阿鲁台。

1438年,脱欢又打败鞑靼的阿台汗,一统蒙古高原。

一年后,脱欢去世,其子也先即位,自称太师淮王,频频对明朝发动进攻,甚至一度将势力范围延伸至朝鲜半岛北部。

此时长眠于长陵的朱棣,应该想象不到瓦剌竟然崛起得如此迅速。

而面对也先的骚扰,“大明战神”朱祁镇也是应对失据,最终酿成大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北伐,明朝,鬼力赤,意义,战果,瓦剌,鞑靼,蒙古,贵族,后裔,消息资讯,明军,马哈木,阿鲁台,朱棣,邱福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北伐,明朝,鬼力赤,意义,战果,瓦剌,鞑靼,蒙古,贵族,后裔,消息资讯,明军,马哈木,阿鲁台,朱棣,邱福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北伐,明朝,鬼力赤,意义,战果,瓦剌,鞑靼,蒙古,贵族,后裔,消息资讯,明军,马哈木,阿鲁台,朱棣,邱福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