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
李纲汴京保卫战,虽胜犹败。
胜,是因为金军没能攻入汴京;败,是因为停战代价实在太大。
那接下来该怎么办?
送出去的金银,肯定要不回来。但,承诺的太原、中山与河间三镇,还要不要割?
这个问题要多纠结有多纠结。因为割与不割,后果都非常严重。
北宋许诺的三镇,分别是太原、中山、河间。
先说太原。
山西地区,有两处最为紧要,一个是大同,另一个就是太原。
大同,即幽云十六州的云州。作为山后诸州的中心枢纽,大同一直是游牧民族从山西方向进攻中原的第一站。但北宋没能收回山后诸州。所以,大同再重要,也跟北宋没关系。
太原,即三镇之一的太原府。作为华北脊梁的枢纽,太原北通大同、南向上党、西走陕西、东往河北。这个地方比大同还要关键。
丢了大同,还有太原。但丢了太原,山西方向就算洞穿。同时,河北和陕西方向也会受到威胁。到时候,金军以太原为中心,想打哪就打哪。而北宋干脆不知道在哪设防。而就当时形势来说,女真西路军之所以没能如期会师汴京,就是因为太原没被攻克。
所以,太原不能割让。割让太原,北宋就相当于敞开山西大门“欢迎”金军入主中原。
再说河间。
河间,即今天的河北省河间市。说河间,可能感觉陌生。但河间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瀛州。而说瀛州,我们就该肃然起敬。
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其中最南边的两个州,是瀛州和莫州。公元959年,周世宗北伐,收复了瀛、莫二州及益津关、瓦乔关和淤口关。
瀛州、莫州先入周、再入宋,所以十六州变成了十四州。但为了凑整,又把景州(今河北遵化)、易州(今河北易县)算进去,最后还是十六州。
自赵匡胤和赵光义这俩猛人之后,北宋凭啥能扛住契丹人?凭的就是后周世宗柴荣打下来的两州三关之地,也就是关南地区。
公元1004年,契丹举国南征,首战就是瀛州之战。但举国辽军竟奈何不得瀛州。于是,辽军撇开瀛州、一路向南,一直干到黄河边上的澶州、剑指汴京,逼着北宋割让关南地区。但宋真宗举国应战、硬刚契丹,最后两国签订澶渊之盟:北宋承诺每年三十万岁币、契丹承诺放弃关南地区。于是,瀛州、莫州等关南地区,正式归宋。
之后,莫州移治而瀛州独大。大观二年,即公元1108年,北宋改瀛州为河间府。这相当于由地级市升格为省会市。
所以,瀛州,也就是河间,更不能轻易割让。割让河间,北宋就相当于敞开华北大门“欢迎”金军。
最后说中山。
中山府所属地区,大体相当于唐朝的成德节度使,河朔三镇之一。说中山没啥感觉,但说河朔三镇就一定要有感觉。大唐后一百五十年,之所以半死不活,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控制不住河朔三镇。
靖康之时叫中山府,而之前叫定州。从五代后唐开始,沙陀人建立的中原王朝就没少在定州跟契丹人死磕。后来的北宋,也一样。所以,定州才会不断升格,先是定州路、再是中山府。
金军为啥两路攻宋?不是故意要搞什么钳形攻势,而是因为太行山。太行山东面是河北、西面是山西。
所以,金军攻宋要么走河北方向、要么走山西方向、要么两路一起走,于是走出钳形攻势。
而中山恰恰位于山西与河北的枢纽地带。一旦北宋不能控制中山,那女真的东西两路大军立即可以形成策应。
简单说就是:山西打通就走山西、河北打通就走河北,然后两路变一路,不用非要等到汴京会师。
所以,中山不能割让。割让中山,北宋就相当于把河北、山西两座大门的门插交给了金军。
就如北宋大臣杨时所言:三镇“一旦弃之北庭,使敌骑疾驱,贯吾腹心,不数日可至京城”。但凡割让三镇,那金军想什么时候抢劫汴京就什么时候抢劫汴京。
关键是太原、中山、河间这三镇还在北宋手中,女真连一镇都没能攻下。
西路军被太原挡住。在表里山河的山西地区,金军拿不下太原,就没法继续往南进攻。敢走一步,太原的北宋守军就是再傻,也知道断你的后路。即便金军可以以战养战、搞无后勤作战,但后面放着一个太原重镇,心里也不会踏实。
东路军没被河间和中山挡住,跟澶渊之盟时的契丹大辽一个套路,不顾坚城、一路向南,目标只有汴京。东路军之所以敢这么冒进,一是因为北宋降将郭药师当了带路党;二是因为华北平原哪哪都是路。
既然是这样,那北宋又该怎们办?
说了不算、算了不说,这种事,北宋干起来,早就不会脸红。所以,承诺割让,也可以不执行,两家还要继续谈。
而这么做的结果也会非常严重。
那就是女真人不答应,然后战火重燃,再来一次汴京之围。
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极高。
但北宋继续拿出“花钱买平安”的操作模式,不给三镇但我们可以给钱。在北宋庙堂眼中,没有什么事情是一笔巨款不能解决的,如果不行,那就两笔。
海上之盟是如此,汴京之围是如此,三镇也该同样如此。
既然是花钱,那北宋到底应该怎么花钱才能成功赎买三镇而免遭灭国危局?
可以说,怎么做都不行。
甚至,花钱赎买三镇、重新拟定外交协议,都不是北宋庙堂的主要关切。比之更为重要的,是权力斗争。金人一走、危局解除,北宋也就有了时间、有了精力继续权力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