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大将军李靖绝对是一等一的智将和勇将,其功劳之大,军事素养之深,与明朝的徐达应该是有的一拼的。但李靖这个人也有个毛病,那就是不喜欢拉帮结派,就愿意自己一个人凭能力做事(这好像说的是我啊,哈哈),比如玄武门之变前后,李靖就一个人那么淡定地冷眼旁观,既不帮李世民,也不帮李建成、李元吉。也正是因为这脾气性格,他着实也得罪了不少人。
大唐第一名将李靖。(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但也因为这脾性,李靖马上就要出大事情了。
这一年,智勇双全的大将军李靖被朝廷任命为歧州(今陕西凤翔)刺史,这官没当上多久,屁股都还没坐热,一桩弥天大祸就要来了。
这一天,一个歧州当地的人突然写了一封举报信,一来二去之后,信直接就到了唐高祖李渊的手中。你懂的,这种功劳很大的将领,一般都会为君王所忌惮,这也是历史上那句“狡兔死,走狗烹”的根本原因。李靖作为唐朝的顶级开国功臣,说大唐天下的一半都是他打下来的都不为过,因此,唐高祖也时刻提防着他。
唐高祖李渊是被严重低估的开国帝王。(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这个写信告状的人很是能摸准皇帝的心思,他知道皇帝忌惮什么,所以,在举报信中他称李靖自以为功高盖主,经常不分场合大放厥词,现在他竟然还在歧州计划着谋反。不仅如此,这个人还把李靖说出的要谋反的话以及各种人证、物证等一一列了个清单,可谓是“铁证如山,不容狡辩”了。
唐高祖李渊本来就担心这事情,现在一看这封举报信,立时就龙颜大怒。大家都知道的,这天子一怒,那可就要血流漂杵了啊。但李渊不是那种毫无头脑的昏君,也不是那种欲除功臣而后快的残忍之君,怒气消退后,他还是派出了自己的亲信长孙无忌,要求他前去查实情况,务必做到法办李靖,这至少也能消除一点帝王之忧。
长孙无忌是什么人呢?这可是往后几十年里,大唐帝国最有权势也最有头脑的宰相人选,这种人没别的,就有一个特别大的优点,大局观强。这唐朝刚立国不久,天下尚未统一,北方的突厥和国内的分裂势力都还在蠢蠢欲动,这个时候要是把李靖杀了,那就叫典型的自毁万里长城啊。退一万步讲,李靖就算没什么本事,你把他杀了,这唐朝以后谁还尽心竭力的辅佐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李靖这人长孙无忌非常清楚,可以说是摸得透透的,他是一个大将之才,也是一个口无遮拦的直男,平常发几句牢骚是完全正常的,但要说他谋反,我长孙无忌愿拿项上人头担保,不可能!
但问题还是有的,且有点小严重。因为李靖就是个钢铁直男,凡事就喜欢自己单枪匹马的凭实力干,有点固执且粗犷,平常就喜欢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有什么说什么,完全不在乎场合,甚至有时候也不在乎上下尊卑。因此,他说的很多话难免就会涉及朝廷和君王,这要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听了去,真还可以定他一个藐视君王、形同谋反的大罪,就像歧州那个写举报信的人说的一样,他那些“谋反”的话,有时候还真是不好驳斥。
恢弘的大唐,成就伟业的李靖。(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怎么办呢?李靖肯定是杀不得的,杀了他,大唐王朝很快就会玩不下去了,可要救的话,也是一个非常难的题目,要给出个完美的答案几乎是难于去四川。于是,长孙无忌开始启动他那智慧深沉的脑袋,琢磨了好久,终于琢磨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好法子。
次日,长孙无忌到皇宫领了皇命,然后又提出了一个高祖皇帝都无法拒绝的要求,即请写举报信的原告跟他一起去往歧州办案,已是公正公开。对于长孙无忌的这个请求,李渊不可能不同意,而原告也只能十分愉快地答应。
于是,长孙无忌带着几个随从,领着歧州的原告,连日快马加鞭地就往歧州李靖驻地而去。一连走了好几个驿站后,长孙无忌一行人终于在当天晚上来到了歧州地界。这时候,大家都人困马乏了,于是长孙无忌很关心地请大家在道旁的驿站里吃晚饭,然后休整一下,再从容进城办案。
古时候的驿站复原图,相当于国家招待所。(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这长官都说了,大家自然无意见,也就愉快地跟着长孙无忌用起餐来。
谁料,大家吃完晚饭后,长孙无忌却命左右将身边的一个小官员给抓了起来,而且他还亲自举起刑杖去责打这名小官员,打得这个人嗷嗷直叫。歧州原告心里相当疑惑,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好奇害死猫似地跑过去观刑,顺便还多嘴的问了问情况。
这才了解到,原来这位小官员做事极度不靠谱,居然把随身携带的举报李靖谋反的状子给弄丢了,而且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丢的,大家伙儿现在已经找了好一会儿了,至今都还没找着。
大唐衣冠,这是高官的服装,小官员的没找到。(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这状子都丢了,就算现在跑过去抓住李靖,长孙无忌一行人也是师出无门,根本不能把李靖怎么样,最主要的是,这可是皇帝陛下亲手交到自己手里的,现在给弄丢了,别说他长孙无忌,就是在座的各位都够喝一壶的。
一时间,长孙无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手足无措,言语慌乱(演技派啊),最后他还抛出了一个让大家都高度紧张的观点,“这状子要是真的找不到了,我们这办案的一行人肯定都吃不了兜着走,搞不好大家都会被朝廷判个故意包庇叛贼的罪,到时候一起玩完。”
这观点一出来,大家都急坏了,尤其是被责打的小官员,更是吓得尿了裤子,他连滚带爬地窜到原告的面前(长孙无忌的徒弟吧,这演技),极力哀求原告做个好事,重新写一份状纸,这样的话就既救了自己,也救了大家。原告一看这场景,匆忙想了想也没想明白,也就只好答应了小官员的哀求,连夜重新写了一份状子交到了长孙无忌的手中。
小官员大概也是这样冲原告磕头的。(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第二天一大早,长孙无忌拿着原告新写的状子看了一遍,再上下打量了一下原告,随后又冷笑了几声,马上就命令左右就地将原告五花大绑起来,然后连歧州城都不进,掉头就押着原告反转回长安。
回到长安后,长孙无忌马上就进了皇宫,他要向高祖皇帝汇报他的审查结果。长孙无忌见到皇帝后,倒头就拜,然后镇定自若的汇报道:“启禀陛下,李靖是被人诬陷的,他无罪。”
李渊觉得很诧异,你前脚刚走,后脚就回来了,谋反大案是不是办得稍微仓促了一些呢?于是,他质问长孙无忌道:“你歧州城都没进去,连李靖的面都没见到,怎么就敢断定他是被人陷害的,你有何证据?”
歧州大概在这个位置。(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长孙无忌话不多说,跪着将原告前后写的两份状子都交到了皇帝的手中,道:“这是原告亲手所写的两份状子,臣请陛下御览,便可知详情。”李渊将信将疑地接过两份状子,左右浏览了一番后,这才看清楚,原来这两份状子居然在好几个关键点上都出入甚大,这要真是知情人的话,不可能会有这么大的出入,当事人也不可能不清楚整个事件的细节,由此可见,这个所谓的原告就是想要诬告陷害李靖,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于是,本想着要给李靖点颜色看看的唐高祖只好作罢,他放过了李靖,转而判处实施诬告的原告死刑,而长孙无忌则圆满的完成了皇帝交给自己的任务,同时又留下了大唐军魂李靖,可谓是一举两得、两全其美了。
李靖是大唐初年之军魂。(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这是我近日看书,偶然看到一则唐朝初年的民间故事,故事虽小,但里面能够引发人思考的东西却很多。
一是长孙无忌确实非同凡响,真可以说是妙计安天下。
作为唐初辅佐过李渊、李世民和李治的三朝元老,他后来位列宰辅之尊,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应该说和他的高明和智慧是分不开的,就比如说这件案子,你随便换个人可能都很难办出这种皆大欢喜且于国有益的结果来,但他长孙无忌就是办到了,几乎不费吹灰之力,除了牺牲一个小人,他几乎照顾了各方面的势力,真是高明得很。
二是我严重怀疑这个案子李唐皇室自己设的局,目的就是要害死李靖。李靖的为人,长孙无忌都这么清楚,那李唐皇室尤其是李渊,应该也知道一些,所以李靖不可能谋反是大家的共识,只是他功劳太大,未免有些功高盖主的嫌疑,自古大功臣有兵权在手,都为皇帝所忌惮,因此,找个茬修理一下大功臣也是应有之义。不过,李渊终究不是朱元璋,他没有这么残忍,最终还是选择放过了李靖。当然,李靖也给了大唐足够的回报,后来的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都是这个钢铁直男做出的贡献,应该这么说,大唐盛世,李靖的功劳难有匹敌。
鸟尽弓藏是千古之理,唐朝还算好的。(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三是长孙无忌的这个法子真是厉害,其影响也尤其深远,直到现在,我们的公安机关和其他查办案件的部门都还在沿用他的这个办法。特别是针对有伪证出现的情况,或者要得到准确无误供词的时候,大家都会学习长孙无忌的这个办法,让当事人在同一件事情上主动交代两次以上,如果几次交代的都一样,那就说明交代的没错,但要是两次交代不一样,那就说明当事人在说谎。因为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只对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一清二楚,而对刻意做出来的假象,往往很难做到前后一致。你看看,这和长孙无忌的法子是不是如出一辙?
只是啊,再有智慧的人,终究难以逃脱时代的局限。后来的长孙无忌强烈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显庆四年(659年),他又被许敬宗诬陷,后被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让人徒生哀叹!
#翻阅2022#
长孙无忌最后死在了武则天的手里。(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