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纷争,表面上是蜀汉刘氏、曹魏曹氏、东吴孙氏三族的争斗,但这三个政权牵一发而动全身,背后还有无数为其效命的各大家族,所以这江山王朝终究不单单是帝王家的事业。
虽说东汉末年,天下三分,但这三个政权都没能完成统一天下,蜀汉政权有诸葛亮的帮扶,最终还是未能“恢复汉室”,入主中原。
蜀汉政权被推翻之后,一支蜀汉的精锐部队逃亡到了海外,同时他们带走的还有诸葛亮留下的一则预言,但这个预言却在大明年间将兑现成真了。
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后,他所要面对的是北方强大的曹魏,以及南方骚动的蛮夷。对于蜀汉而言,先征讨曹魏是不可行的,一旦南夷入侵,那么就会威胁到国家的后方安全。
所以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才会提出,如果不先稳定南中地区,那么蜀汉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很可能就保不住了,所以诸葛亮就先对带兵征讨南中。
但与后来的北伐方针不同,诸葛亮对付南中的方式是以招抚安顺为主。在南中地区,地方豪强势力盘根错节,一旦动用武力强攻,势必会遭到抵抗。
可这个时候的蜀汉根基还未稳,杀敌一千,也会自损八百。这样划不来的生意,诸葛亮自是不会做。所以,史书有载此次诸葛亮的行动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办到的呢?
原来南中一带原本就不太平,汉夷矛盾根深蒂固。因此,诸葛亮先是动用蜀汉军队平定了南中,再采取与诸夷合盟的方式稳固南中,收揽人心。
而在这个期间,诸葛亮发现南中生活着一个骁勇善战的部族,他们就是青羌族人。在《后出师表》中也曾提到“青羌,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所以他们就成为了诸葛亮收编的羌军!
可三国的史书中却鲜少对这支蜀汉精锐有着过多的记载描写,这很可能是诸葛亮特意掩盖了这支军队的锋芒,只有在北伐之时,羌军的名号才频繁出现。
如果不是这支军队,蜀汉也不可能与曹魏对抗那么久。然而诸葛亮的北伐梦也因他的病逝而化为了泡影,可就在他去世之后,这支羌军却再也没有出现在三国的历史中了,似乎就像被刻意抹去了一般。
公元263年,蜀汉亡国,羌军也不见了踪迹。民间有这样的传闻,诸葛亮在生前留下了一则预言,让这支精锐离开蜀汉,一直往西方走。
羌军听命于诸葛亮,既然他这么说了,那么他们就没有不遵守的理由。所以他们向西迁移到了缅甸附近,并在此地展开了全新的生活。
对于蜀汉王朝而言,羌军是唯一一支保存下来的精锐部队,而他们除了代表着蜀汉参与的军事力量之外,他们的西迁也是因诸葛亮的那句预言,他说“异日皇帝过此”。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预言中所指代的皇帝是谁?
大家也都知道,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深谙先天八卦,所以他才能预测祸福吉凶,时局变化。
就像他曾经说过“无力回天,鞠躬尽瘁;阴居阳拂,八千女鬼”,上半句说的是他自己,就算是耗尽毕生心力他都不能挽救蜀汉危机,阴居阳拂指代的是在他死后,蜀汉会出现权宦当道的局面。
而最后一句讲得是曹魏会覆灭蜀汉王朝,将“魏”字通过笔画拆解开来就是所谓的“八千女鬼”了。
所以,诸葛亮对羌军的预言究竟是代表了什么呢?
单从字面意思上来看的话,指的就是在未来的某一天,一位中原皇帝会来到缅甸。但皇帝去缅甸,难道不是一个概率问题嘛?
但细想一下就会觉得其中会有些不可思议的点在,首先中原天子是不可能亲临边陲小国的,而且古代的缅甸族人善战,他们一直都是独立的国家,从未被纳入过华夏的版图。
所以,就算是帝王巡幸天下,他也不可能屈尊探访缅甸的。这样看来,诸葛亮的预言似乎可信度就变得很低了。可诸葛亮的预言怎会有错。
而这则预言是在大明王朝年间才兑现成真的。
明朝末期,满族清兵大举入侵,试图要在这中原建立属于他们的政权。公元1661年,吴三桂引清人对云南一带发起了进攻。
要知道,在这个时候永历帝朱由榔正蛰伏于此,但他的近臣刘承胤早生出了降清之心,因此就想将永历帝当作为和清人谈判的筹码,得知了这个消息后的朱由榔只能选择连夜出逃。
可在这个时候,中原早已成为了满人的天下了,他也已经无路可退了,无奈之下只能够逃出国境。
虽说此时台湾的郑成功还是以明帝的旗号与满人作战的,但朱由榔离台湾实在是太远了,只能放弃逃亡台湾的这个想法。所以,对他而言,最好的选择就是去往缅甸。
尽管缅甸从未归属过明朝,可两国之间一直进行着频繁的邦交往来,在朱由榔的观念中逃到了这里,也就能获得一个安身之所了。如果缅甸王念及旧情的话,那么他还能再次享受富贵荣华。
但在朱由榔来到缅甸后,明朝叛臣吴三桂却没有想要放过他的念头,而是亲率大军直接攻入了缅甸都城,将朱由榔擒回了昆明。
虽然吴三桂曾经是明朝的臣子,可他却在属地昆明将朱由榔亲手绞杀!而这件事不就是证实了诸葛亮的预言嘛?这位异日皇帝指的就是永历帝朱由榔!
可能在三国时期看来,诸葛亮的这则预言有些荒谬,但是经过时间证明,他所预料的事情居然成真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