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逢春尤再发,人物两度再少年,感谢支持青年讲历史。
随着电视剧《大明风华》的热播,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历史,历史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同时让在历史朝代中,一直以来不温不火的明朝再次火了起来。明朝作为中国倒数第二个封建王朝,其强盛不亚于汉唐。
说到明朝的皇帝,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有爱打仗的永乐帝,爱玩女人的正德帝,痴迷丹药的嘉靖帝,还有喜欢木工的明熹宗。虽然明朝的皇帝们都有自己特殊的爱好,但这些都不影响国家正常的运行。
在明朝众多的皇帝当中有一位皇帝的在位时间最短,但他的历史评价却最高,他就是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仅八个月却历史评价极高,那么在明仁宗朱高炽的短暂皇帝生涯中,他究竟做了什么事?为何会获得后世的极高评价?
一优良的教育培养人的性格
良好的教育常伴一生,明仁宗朱高炽没有弟弟们的英勇善战,但却有着端静沉重的性格。这一切都与他一直以来的教育息息相关。明仁宗朱高炽生于洪武十一年,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母亲是仁孝文皇后徐氏。明仁宗朱高炽出生时明成祖朱棣尚为燕王,年仅十八岁。
纵览明史对于明仁宗朱高炽的评价大多都是夸赞的话语,而后人对于朱高炽也有着极高的评价。除了他即位以后的一系列政策,受到一致好评外,那就是他的性格了。童年时代的朱高炽一直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学术,同时也伴有武术学习。
朱高炽的温文尔雅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对于纵马驰骋半生,一向嗜武的朱棣来说却不这么认为,因为朱高炽从小就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走时常常需要两个人搀扶。虽然说朱高炽不喜欢运动,但在父亲朱棣的严格要求,不得不遵从。
说是费劲了些,但骑马射箭还是可以的。朱棣对于朱高炽的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二人的从小就是骑马射箭,沙场驰骋。这与老大朱高炽的教育截然相反,一心专心致志于书本的朱高炽就显得比较儒雅了些。
二善用所长,成绩出色
多读书总归没有坏处,我们看到的影视剧中朱高炽的形象总是一副唯唯诺诺,软弱的样子。但如果深入朱高炽这个人,你会发现,朱高炽才是最聪明的一个人。靖难之役时,朱棣亲率大军出征,燕世子朱高炽奉命监国理政,在此期间朱高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并且取得了优异成绩。
朱棣起兵靖难期间,朱高炽有效组织团结部下,成功以万人之军阻挡了建文帝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稳定了后方,保住了北京城。朱高炽与李景隆这一战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朱高炽虽未冲锋陷阵却稳定了大军后方的安全,同时也在靖难之役留下了耀眼的一笔。
靖难之役结束,朱棣称帝,却出现了皇储之争。身为嫡长子的朱高炽,仁慈宽厚深受朝中大臣拥戴。而朱棣却更偏向于次子朱高煦,朱高煦靖难之役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其样貌更是颇有几分成祖朱棣的气质。
对于朱棣最后传位给朱高炽有多种原因,一仁弱的朱高炽无法对抗刚毅勇猛的朱高煦。二明朝的内阁制度和汉族的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制度制约着帝王。并且长子朱高炽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三就是皇太孙朱瞻基敏慧异常,朱棣非常喜爱。
三短暂的皇帝生涯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六十五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为防止军中大乱,因此秘不发丧,在众大臣的精心安排下,朱棣棺椁被秘密运回北京,政权才得以平稳过渡。朱高炽即位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矫正永乐一朝错误,赦免靖难遗孤。
恢复被株连官员的爵位,改组内阁,裁出冗官,进而缓和了当时的统治危机。经济上停止永乐一朝所有的经济措施,实行减税政策,还实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经济政策。外交上继续各国纳贡政策,主张和平。思想上崇尚儒学,使得儒家文化在这一时期高速发展。
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方面也进行了改革,针对南方人比较聪敏,北方人才华出众的人较少的情况,政策规定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政策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明仁宗朱高炽匆匆即位,却又猝然离世,对于他的死因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争议,史料记载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纵欲过度,有人说是雷击身亡,不过根据当时宫女所言朱高炽突发心脏病去世,这一观点比较可信。不排除朱高炽因为肥胖存在其他疾病。
《明史》评价明仁宗朱高炽为:
《明史》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后人盛赞朱高炽是一个开明的儒家君主,他坚持简朴、仁爱和诚挚,在位期间大力巩固帝国和纠正永乐时期的严酷和不得人心的经济计划而受到一致的赞誉。对于如此之高的评价,明仁宗朱高炽当之无愧,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