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宋朝,人们常常因其软弱,不愿提及。确实缴纳岁币,皇帝被俘,一打仗就议和,并不是什么光彩之事。宋朝的皇帝软弱无能也就罢了,那为什么还频频出现枉杀忠臣,陷害忠良的事呢?关于北宋名将狄青之死,很多人都为其打抱不平。并言辞确凿地将狄青之死,归结到了文臣欧阳修,以及身后整个文官集团的身上。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如果将狄青之死所有的罪责都怪罪于一人或是某一方面。显然有失公允,过于偏颇。
狄青之死虽然欧阳修等文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究其根本,宋朝时期的政治体制也要负上一部分责任。因为宋朝对于武将确实过于苛责,宋太祖赵匡胤乃武将出身,后来发动兵变夺取了皇位。因为对于武将的敏感,所以赵匡胤对武将们尤为关注,这才有了后来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为何要将推他上位的小伙伴们的兵权都接解除呢。说白了还是赵匡胤害怕这些人有一天也拥兵自重,出来第二个黄袍加身。
这样看来,赵匡胤这一点做得可比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要高明得多了。简简单单的一顿酒,就把能够威胁其统治的人,都清理了一遍。既没留下卸磨杀驴的骂名,同时还给了老臣们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样一来大家都好,皆大欢喜。不过杯酒释兵权,只是赵匡胤巩固统治的第一步,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其制度化。遂成立了枢密院,枢密院下又设三衙统领。
枢密院只有调兵权,但没有统兵权和练兵权。而三衙统领却恰恰相反,只有统兵和练兵的权力,没有调兵的权力。没有枢密院的调兵令,三衙统领虽然带兵,但是一个兵都带不走,而枢密院能调兵,但是兵不在身边。这样一来统兵权和调兵权就分开了,所以就别想着你可以拥有一群亲兵一呼百应。在宋朝这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这是其吸取了唐朝节度使的教训。
还有就是内重外轻的军事结构,宋时期的兵,主要分为两种,中央军和地方军。其最大的区别是中央军的总和等于地方军的总和,中央如果有人要造反,地方可以一拥而上将其歼灭,如果地方有人造反的话,中央军则可以逐一击破,不费吹灰之力。尽管这样,皇帝还是担心武将造反,所以又出台了兵将分离的政策。
因此宋朝的军队隔一段时间就要调防一次,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认兵的局面。虽然武将造反是控制了,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却大大削弱了。宋朝真的很弱,军队真的很差吗?当然不是,宋朝很强,只是其制度压制了下来。因为统治者的过分紧张,才导致了宋朝孱弱的局面。
皇帝老儿对武将防范到了这种地步,怎么会还没脑子的把一个屡立战功,威望十分大的武将放在自己身边呢?话虽如此,但是宋仁宗就放了,还真就把狄青放在了自己的跟前。那既然这样为什么狄青还会死呢?其实这一点都不难猜,我相信你狄青是忠臣,但是这不代表我对你没有防备之心。你可明白!一个小兵出身的人一下子,做到了军区首长。而且还战功赫赫,受到当时很多人的追捧。
当武将遇到严苛的体制时,就算你再忠诚,别人也会说你有异心。有一次发大水,狄青就搬到了大相国寺居住。并且就居住在大殿之上,结果就出现了很多流言蜚语。其实与智子疑邻一样,你没有谋反之心,但是别人却越看你越像反贼。所以这个时候欧阳修就上了一道折子《论狄青扎子》,其内容说到“水者,阴也,兵者,阴也,武将者,亦阴也”。意思很明确,现在一下雨就发大水,水多了,对他们就很有利。狄青现在的位置,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国家的安全,虽然还没有显示出来,但是皇帝要尽早做出防范。
为了此事,欧阳修一共上了三道奏折给宋仁宗。但是你别看欧阳修一直在说狄青怎么怎么样,其实仔细想来,欧阳修并非是有意要害狄青。想反是要保住他的性命,因为狄青现在的位置真的很危险,所以他必须离开。欧阳修一连三次上奏,提醒宋仁宗可能会发生什么危害,你能说他不是忠于君主,不是个忠臣吗?
如果说欧阳修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奏,都是为陷害狄青做铺垫的话。那么宰相文彦博就是那个真正害死狄青的那个人。其实说到这,很多人都不明白,既然各种制度对武将都非常制约,宋仁宗为什么还偏偏要把狄青就在身边。让手下的人一遍又一遍地上奏去劝解呢?
其实早在这之前,狄青就与宋仁宗说过此事,狄青表示不愿意远离京城去做官。其中有两个原因,一宋仁宗表示,狄青离开京城后,可以领两个地方的节度使。但是狄青表示,我没有新功劳怎么可以担此重任呢。第二,我又没犯错误,为什么要离开枢密使的位置。因为依据宋朝以往的惯例,宰相是文官,可以罢免了之后再选。
但是武将就不同了,武将做了枢密使之后。没有非常严重以及明确的问题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轻易罢免。就连宋仁宗都觉得这并没有什么问题,没有理由为什么要把人家踢走,更何况狄青为大宋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当宋仁宗向文彦博表示狄青的意思后。文彦博一句话,就把宋仁宗惊了一下,这才让宋仁宗下定决心要处置狄青了。
欧阳修
文彦博说了,狄青说他忠诚就忠诚,难道太祖对周世宗不忠诚吗?(结果呢,不还是半路上做了皇帝的位置)文彦博的一个反问句,就让仁宗一愣。这都不用往后说,大家都明白,仁宗心里更清楚。为此狄青还特地找到文彦博申辩,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文彦博回了,六个字:无他,朝廷疑尔。
没什么好说的,就是我们对你都不放心,狄青大惊,连连后退,后来狄青出判陈州。但是就算狄青出任陈州,朝廷也没有对他放下猜忌,每个月都会派宦官去探望他,表面上是探望,实则是看狄青的变化。最终49岁的狄青,终于坚持不住了,在抑郁孤独中去世了。
关于狄青之死,你能说是欧阳修,文彦博害死他了吗?你能说宋朝的体制一点问题都没有吗?你能说他们都对大宋不忠诚吗?当然不能,只能说他们他过于忠诚,最后却被忠诚害死了!狄青一生,前后二十五战,大破西夏,夜袭昆仑关,平侬智高之乱。实乃当之无愧的盖世英雄,无奈生不逢时,悲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