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当下的剩男剩女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那么这种问题是当下社会的产物吗?并不是,中国早在1000多年以前的宋朝就已经面临这样的问题了,在宋朝的时候,社会上的剩男剩女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大家都很自觉的晚婚晚育,造成宋朝的这种奇葩的婚恋观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都是科举制惹的祸,在宋代朝廷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那就是科考取胜,而宋朝的科举制度也是历史上最完善的,通过考试许多人可以摆脱贫贱的身份,走上仕途,名利双收。因此当时的许多男子将科考当成是终生奋斗的目标,甚至誓言不及第,不成家。为了考取功名,可以不结婚成家,所以当时读书风气之盛,是现代的人难以想象的,就连宋真宗赵恒都说: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皇帝都这么说了,大家又何必着急结婚呢,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日成名天下知。士子苦读的目的就是为了一朝中举,扬眉吐气,光耀门庭,士子一旦高中就会给家族带来无上的荣誉,他也成了家族的荣耀。而女子如果嫁给了他,也能为娘家带来荣耀,当时的人们就是以此来评价一个家族的显赫,家族中及第的男丁越多,家族的地位就越显赫。退而求其次便是将家族中的女子嫁给中举的士子,这样依然可以为家族增光添彩。在宋代当时很多富贵的人家都愿意将女儿嫁给功成名就的士子。
然而每次科举选拔人才的数量那毕竟是有限的,天下的士子又那么多,所以每一次考试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后通过的只有一少部分人,至于那些落榜者,他们往往选择继续苦读,期望能有朝一日成为通过那独木桥中的一员,而且立誓不考上就不结婚,就这样这些人的年纪是越来越大,这婚期却是遥遥无期,于是大批的大龄未婚男青年就此产生了,在宋朝由于社会风气使然,许多的女子非官儿不嫁,于是大批剩女也产生了。
当时宋朝很多女子都将目光瞄准了高中的士子,希望将来能做官夫人,既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又让娘家人高看一眼,所以当时宋朝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榜下捉婿”的现象,所谓榜下捉婿就是在考试成绩公布的那一天,富贵的人家争相挑选榜上有名的士子做女婿,那个场景和今天咱们超市打折抢东西一样,只不过那个时候抢的是人,宋代的民间就称这种现象为“榜下捉婿”,北宋地理学家朱彧在《萍洲可谈》当中就有相关的记载:“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交易,一方获得名另一方获得利益,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也反应出一个社会问题,宋人当中富裕起来的平民阶层渴望踏入上层社会,而当时跨入上层社会的最佳方式,要么就是培养男丁金榜题名封官晋爵,要么就是为家中女子找一个金榜题名的乘龙快婿,据史上的记载,当时的捉婿已经成为了社会普遍的现象,不仅平民百姓如此,就连当朝的高官也不能免俗,宋真宗时期一位名叫高清的士子成为新科进士就被扣准召为了侄女婿,后来寇准的侄女儿过世了,另一个宰相李航甚至将女儿嫁给他当续贤,这些高中之后又被宰相看重的进士,在当时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天子门生宰相婿”。
当时许多人将科举当成了唯一的出路,将科学考试当成终身奋斗的目标,甚至为科考白了头,当时有一个名叫韩南的柿子,在熬了许多年之后终于考中了进士,有人前来招婿,他倒是没有推辞,只是写了一首诗:“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这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讽刺,已经七十三岁了,但为了这个“管夫人”名分,依然有人愿意来嫁,宋朝的婚恋观真的是太奇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