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之前在《灭失600年,郑和舰队资料终于重见天日,甚嚣尘上的伪史弥天大谎是时候该被彻底终结了》一文中提及“筚篥”这种乐器时,曾贴过一张散乐图,如下:
这张散乐图来自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辽代的一座古墓,墓主为张匡正。
1974-1993年,河北省文物部门联合宣化市文物部门在宣化城西下八里村东北先后发掘了九座墓葬,墓穴沿袭唐人习俗,占地一万多平米,出土了大量文物,例如黍、粟、核桃、葡萄酒、大小木桌、木盆架、三彩盆、木骨玉饰件、木制男女俑、武士俑、十二生肖俑等等。
此外,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
由此,宣化辽墓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每座墓中皆绘有不同幅度的壁画,其中有七座古墓有墓志出土,时间跨度二十四年,属于辽代晚期。
从上世纪70年代张世卿墓被发现至今,河北省考古部门在此先后发掘了辽墓共计17座,其中12座为张世卿家族墓,2座为韩师训家族墓,2座为契丹贵族墓,1座为空墓,已探明但尚未发掘的辽墓还有5座。
张氏墓地可分为以M10(第十座古墓的编号,张匡正墓)为中心的东南区和以M1(第一座古墓,张世卿墓)为中心的西北区,韩姓墓(M4)位于张氏墓地西南。
墓葬分布大致情况如《宣化辽墓 上》第5页所示:
这些墓葬中,墓主人身份地位最高的当属辽国右班殿直、检校国子祭酒、监察御史、云骑尉、累迁至银青崇禄大夫的张世卿。
张世卿为张匡正之孙。
张匡正死于道宗清宁四年(1058年),后于道宗大安九年(1093年)改葬于宣化下八里家族墓地。
宣化辽墓壁画是辽代美术考古的重大发现,不仅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技术纯熟,而且壁画面积大、人物多,为辽代墓葬所罕见。
据统计,已发掘的古墓中,壁画共有98幅,总面积达360平方米,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色彩鲜艳、保存完好,出现人物共有200多个,壁画内容丰富多彩,有散乐图、备经图、宴乐图、契丹儿童舞、儿童跳绳图、垂莲藻井、彩绘星图、五鬼图、三老会棋图,以及细致描摹碾茶、候汤、点茶、送茶等各道工序的备茶图,契丹常见的出行图和乐舞图等等。
若将墓室壁画进行分类,则可分为建筑彩绘、天文星象、花鸟装饰和人物生活场景(居家场景、郊游宴饮、宗教信仰)等几大类。其中,宴饮图、温酒图、备茶图、散乐图等属于居家生活场景,为人物壁画中的代表。而祥云、折枝花卉、仙草、宝相花等花鸟装饰,主要描绘在倚柱、斗拱、门窗、桌椅等彩绘上;天文星象图的代表,是二十八星宿图、黄道十二宫。
这里重点要说的是张匡正的墓室壁画。
张匡正墓备茶图
张匡正墓后室西壁壁画
以下这些壁画全都是来自于张匡正之墓
张匡正墓后室顶部也绘有一幅天文星象图。
该星象图呈圆形,外圆和内圆之间绘制有太阳、月亮和其他主要恒星,二十八星宿按照投影法排列。内圆为十二瓣莲花图案,莲花图案的花芯是一幅六瓣牡丹花图案。在牡丹花图案的中心,镶嵌着一根铁棍。
远远望去,这幅星象图整体形状是这样的
注意看中间红圈部分,这里有一根 铁棍曾将一件木制物品固定于此。
因年代久远,时隔近千年,被木制物品已然脱落,不过,固定处遗留下的色迹和脱痕却清晰可见。墙顶本为浅灰色,固定处遗留下的色迹为灰色,两者完全不同。
当沿着脱落的灰色遗迹复原其原有形状与轮廓时,惊异地发现,这竟然是一幅木制的世界地图。
学者 刘钢先生所著《古地图密码》(2009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插图36
上面这幅世界地图以北为上,地图上方恰好正对星象图中的北斗七星。
所以,张匡正木刻世界地图是以正对北斗七星图来直观表明地图方向的。这是目前有据可考的地图“以北为上”作为方向标识的最早来历。
根据学者刘钢先生所著《古地图密码》一书的考证:
脱落的木刻地图虽然不见文字标注,但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以及几大海洋的海域轮廓都清晰地表示了出来。
中国位于地图中央,欧洲位于地图的西北部(其面积被相对缩小)。而地中海则被绘成了一个敞开式的大海湾。
非洲大陆的形状为北宽南窄,呈不等边三角形,南端海角指向东南方向。几内亚湾的轮廓线很容易辨认。印度半岛夸张变形。亚洲东北角连接着美洲。
令人惊讶的是,该图中呈现出了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其中,几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比如位于秘鲁的布兰科角、巴西东端的圣罗克角和南美南端的弗罗厄德角均可辨认。
澳洲大陆被搁置在印度洋,轮廓可识别出来。 虽然位置存在错误,但其南部澳大利亚湾、北部卡奔塔利亚湾的轮廓清晰可见。
因此,张匡正木刻世界地图是明确包含人类居住的各大陆图形的世界地图,唯独缺失了无人居住的南极大陆,由于脱落原因,海中岛屿也无法辨识而已。
至于亚洲东北角为何连着美洲,可能当时辽朝军事力量对亚洲东北方的影响存在很大关系。亚洲与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最窄处仅有三十七公里,由于临近北极圈,冬天结冰陆路相通是完全可能的,据说历史上两岸的土著部落还经常越过海峡,彼此攻伐。
有意思的是,张匡正木刻世界地图上显示的美洲和亚洲北部相连的错误,同样出现在了西方世界地图上,这个同样的错误一直持续到16世纪初,例如,1520年的Pietro Coppo世界地图。
那么,张匡正木刻世界地图是不是孤例呢?
并非如此。
实际上,根据史料文献记载,宋代沈括、朱熹等人都曾制作过木刻地图,只是这些木刻地图的实物未能保存至今。
除却木刻地图,文献记载的地图还有纸绘地图、瓷绘地图、石刻地图、绢绘地图,砚台图等等。比如,北宋统一不久,于993年编绘的第一幅规模巨大的全国总图《淳化天下图》,用绢百匹,世所罕见,——“令画工集诸州国,用绢百匹画之,藏秘府。”
北宋初期,朝廷下诏各州,每逢闰年绘制本地区地图呈报上去,以便朝廷及时更新数据,作为绘制全国总图之依据。此后,陆续绘成《十道图》、《山川形势图》、《九域图》、《十八路图》、《十七路图》等名目的全国总图。
除了官方地图外,私人也在编绘全国总图,例如,乐史的《掌上华夷图》、陆九韶的《州郡图》、佚名的《混一图》以及石刻的《华夷图》、《九域守令图》、《地理图》等。王洙的《皇钓方域图志》、李德刍的《元丰郡县志》、薛季宣的《九州图志》和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等全国总志中亦都附有全国总图。
此外,宋代亦有大量的地理总志。
宋代方志大多附有当地地图,如《嘉定赤城志》附图十三幅。《契丹图》、《西域图》等外域地图与边防地图的绘制也受到重视。《契丹图》多由朝廷采取各种办法深入契丹国境了解后绘制。边防图详绘国境内外山川、城廓、要塞诸要素,有《对境图》、《山川郡县形胜图》和《山川城寨图》等名称。由于海外交通发达,还产生了《海外诸域图》、《海外诸蕃地理图》和《华夷列国入贡图》等海外诸域地图。
在上述全国、区域、外域、边防等历代必绘的一般地图之外,宋代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种专业地图,譬如,山川、水利、交通、城市、政区等等,分工细致,莫不有图。政区地图也不少,朝廷每隔若干年便会按路(行政区划)编制地图,如《十八路图》、《十七路图》等等。沈括等人也编绘过行政图。
熙宁九年(1076年),沈括广泛搜集资料并采用新的科学绘图方法开始编绘《天下州县图》,此图极为精确,水平领先世界。
华夷图线稿,北宋政和七年至宣和七年(1117-1125年)间绘制
文献记载,五代至北宋初年的地理学家、抚州人乐史(930-1007)曾将一幅掌上华夷图绘在吉州窑瓷器罐体外壁上,与地图罐同时出土的还有刻着南宋“端平贰年”(1235年)铭文的“从义郎”将军头盔。
这幅华夷图与张匡正木刻世界地图类似,在太平洋中心位置先绘出了上北右东的方向标示(釉彩料最浓的起笔)。图中呈现的亚太地区,第一岛链,南沙群岛,加里曼丹、印度尼西亚群岛及澳大利亚,轮廓皆显而易见,总体而言,已经形成了亚洲、欧罗巴、非洲三大洲原始概念的图形,——尽管非洲与美洲绘在了一起,成为一块贯穿南北半球的重叠大陆。
张匡正木刻世界地图与1722年吕世安所绘的《天下全图》很像。而吕世安绘制《天下全图》时恰恰参考了中国古代地图文献。
宋代能初步绘制世界地图,一点儿也不突兀,因为它是建立在唐代地理学的积累之上。
唐代,宦官杨良瑶以聘国使名义出使黑衣大食,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官方下西洋的外交使节,比郑和早了620年。唐朝与黑衣大食的官方交往记录在旧唐书、新唐书中。此外,1984年,还在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小户杨村附近发现了一块《杨良瑶神道碑》,其中内容显示“借兵回纥”、“出使岭南”、“出使大食”、“平叛淮西”等等。
《唐故杨府君(良瑶)神道之碑》
碑文记载:杨良瑶,唐京兆府云阳县龙云乡(今咸阳泾阳县云阳镇)人。其先祖为周宣王之子尚父,因受封诸阳,寔称杨侯。杨良瑶“少以节义为志行,长以忠勇为己任”,从便很有抱负。
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年),杨良瑶21岁至23岁时,入为内养,成为皇帝近侍宦官。
杨良瑶多次受命出使各地,久历疆场,功劳突出。他一生多次南北跋涉,东西奉使,但最为重要的一次重大出使活动,还是他作为唐王朝的外交使节航海下西洋,抵达远在中东地区的黑衣大食。
“贞元初,既清寇难,天下乂安,四海无波,九译入觐。昔使绝域,西汉难其选;今通区外,皇上思其人。比才类能,非公莫可。以贞元元年(785年)四月,赐绯鱼袋,充聘国使于黑衣大食,备判官、内傔,受国信、诏书。奉命遂行,不畏于远。届乎南海,舍陆登舟。邈尔无惮险之容,凛然有必济之色。义激左右,忠感鬼神。公于是剪发祭波(至今广东沿海一带渔民出洋捕鱼时,仍有剪下头发,祭奠海神的习俗。宋代以后,逐步演变为妈祖朝拜),指日誓众,遂得阳侯敛浪,屏翳调风,挂帆凌汗漫之空,举棹乘颢淼之气,黑夜则神灯表路(可能指阿拉伯人在印度洋海岸上所建的航海灯塔),白昼乃仙兽前駈(当指海豚之类海洋生物,常在船前飞泳跳跃)。星霜再周,经过万国,播皇风于异俗,被声教于无垠。往返如期,成命不坠,斯又我公扙忠信之明效也。
……
(贞元)四年(788年)六月,转中大夫。七月,封弘农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除了历代的地图文献和资料外,宋代海外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也是催生初步绘制世界地图的前提。
当时,中国有几个其他地方不具备的条件:
1、具有海上大航海的物质基础和科技能力;
2、具备测量世界各地经纬度的能力;
3、具有大地三角测量的方法、实施能力和条件;
4、具有数据变换投影绘图的数学处理能力。
也就是说,中国在11世纪前便已经满足了上述测绘世界的条件和能力,这些能力和条件西方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才逐步具备。
西方学界普遍公认的一个事实是,西人是在1820年才抵达南极洲的边缘,才第一次发现南极大陆,然而,神奇的是,很多西方古代地图不讲武德,个个都抢先绘制了有关南极大陆的部分、甚至全部轮廓。
这令事实显得无比尴尬。
20世纪初,西方宣布先后发现了数幅15、16世纪的古地图,为欧洲人或者阿拉伯人所绘制。 这些古代地图中有的绘制时间甚至早于1492年假伦布到达美洲前,但却赫然显示着美洲大陆,甚至连南极洲陆地的轮廓都十分清晰。
1507年,德国绘图师马丁·瓦尔德泽米勒(又译作 瓦德西穆勒)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该地图将亚欧非大部分地区视为西半球,而将东亚、美洲视为西半球, 不仅呈现出了南美洲大陆的轮廓,还绘制出了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和主要河流的走向。该图中还绘制出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轮廓,且显示出太平洋的面积大于大西洋。但是,问题来了,这幅地图的绘制时间,为什么比西人发现太平洋和南极大陆的时间要早呢?
1507年时,都没有西方人去过南极,怎么可能知道南极大陆海岸线轮廓呢?
1929年,土耳其史学家宣称发现了一张16世纪绘制的“皮里雷斯地图”。据说,这幅地图是奥斯曼王朝的皮里雷斯海军上将于1513年绘制的一幅世界地图,保存至今已残缺不全。
该图采用了等距方位投影绘图法,绘制出了南美洲海岸线以及南极洲的部分海岸线。
1513年的《皮里雷斯地图》
根据皮里雷斯的笔记记载,其声称自己绘制这幅地图时参考了诸多资料,包括亚历山大时期的古老资料,以及一张高空视角的图片。
有趣的是,这张图片居然与花旗国空军以开罗为中心绘制的图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1531年的《费纳乌斯世界地图》,也绘制出了完整的南极洲海岸线。该图采用了正轴方位投影法,图中南极洲的轮廓与现代地图非常接近。
那时,西人尚未发现南极大陆。那么,1531年的西人是如何描绘出南极大陆的轮廓的吗?他们是如何知道有南极大陆存在的呢?
由于无法解释这个问题,只能搬出史前文明或外星人学说了。
1531年的《费纳乌斯世界地图》
1546年,意大利地理学家贾科莫·盖斯托迪(又译作加斯托迪)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图中的南极大陆轮廓几乎与今日一样,中美洲一带也清晰可见。
1546年《盖斯托迪世界地图》
1555年的《特斯徒世界地图》、1555年的《弗洛瑞恩世界地图》也都有1820年才发现的南极大陆。
墨卡托1569年地图,也画着南极大陆,注意看地图下部
亚伯拉罕·奥特琉斯,《寰宇概观》,椭圆投影世界地图,安特卫普,1570年,有南极大陆。
1570年,荷兰人绘制了一幅与上图几乎一模一样的地图,出自《世界天体剧场地图》(Theatrum Orbis Terrarum)。一个比利时的,一个荷兰的,成了双胞胎,还真是挺神奇的。
1593年的《久德南半球地图》,绘有整个南极大陆的轮廓。这是如何得知、如何做到的?
地图史学界,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西人是从15世纪中期才开始逐步掌握判断纬度的方法的。然而,绘制世界地图光知道纬度还不行,还得熟悉经度。可是,经度如何测算、如何判断呢?
在此方面,西人不得要领,此后两百多年,一直陷于判断经度的困扰之中。
是的,两百多年都没搞懂经度的计算和测量之法,也不知如何判断。
但是,神奇的是,那些14-15世纪的欧洲天才绘图师们仿佛根本不需要掌握计算经度的技巧,也根本用不着实地测量并进行数学计算,然后,天赋异禀的他们就可以随意纠正前人的错误,并且还十分正确!
关于将“北方(北极)”作为地图的上方来绘制世界地图,学者刘钢先生在《古地图密码》第三章中写道:
“源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地图学在13世纪已经形成了以北为上的地图规范。当中国古代绘图师普遍遵守这一规范时,欧洲人仍然严格地遵循着以东为上的绘图原则,而伊斯兰绘图师们则以南方作为地图的上方。”
奇怪的是,至15世纪时,欧洲和伊斯兰的地图学家们竟然不约而同地改变了作图传统与习惯,改变了地图的方向标识,与此同时,他们的绘图水平莫名其妙地发生了质变,有了前所未有的飞跃。
这倒底是为什么呢?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