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因何而得名?
答:环山多石,耸峙如城。
不久前,江西赣州这座以石为名的小城有了新的身份,该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石头里是如何“长出”绿水青山的,石城有自己的答案。
治山理水守好环境底线
近年来,石城县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统筹推动生态“含绿量”、经济“含金量”、制度“含新量”三位一体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优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绿色发展新路。
“我们是一把尺子量到底。”石城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把“尺子”就是该县关于生态保护的相关措施。据了解,该县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守好“绿色门槛”,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严守资源消耗上限和环境质量底线,确保全域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近年来,该县全境护山,实行“十年禁伐”政策,加强生物资源保护,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构建一体化生态屏障。
2022年完成人工造林5552亩、封育改造15000亩、低质低效林改造41042亩;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完成矿山治理18.2公顷……这些数据体现着石城县的变化。令人惊喜的是,今年石城县林业局安放在野外的红外相机还拍摄到穿山甲、白颈长尾雉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活动画面。
近年来,石城县全域治水。该县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村的河湖长组织体系,全方位推进水环境治理,河湖库实现一张网管理。同时,该县还全面治污,共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85座,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被生态环境部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目前,该县卫生厕所普及率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实现城乡垃圾、污水处理一体化。
生态好就是家底足。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已逐渐成为石城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推动生态变资源、资源变财富
将“美丽生态”发展成“美丽经济”,石城县的潜力在山。
在石城县珠坑乡麒麟山葡萄园,一垄垄规划整齐的葡萄枝繁叶茂。农户们在葡萄藤架间来回穿梭,修剪葡萄苗,一派忙碌景象。
珠坑乡坳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兵秀告诉记者:“这个葡萄园为我们坳背村的老百姓提供了10余个就业岗位,每人每年可以赚到一万元左右。”
珠坑乡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温小强介绍:“曾经的麒麟山山体光秃,植被稀疏,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近年来珠坑乡通过林相改造、水土保持项目建设,让原来的荒山变成了现在的金山银山。”
多年来,当地通过建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将麒麟山6000多亩山地列入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规范建设范围。通过探索“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麒麟山裸露的黄土地不仅“披上”了绿色新衣,还建成了业态丰富、带贫效果明显的现代生态农旅产业基地。在政府相关部门指导和支持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栽种脐橙、油茶、葡萄、杨梅、金桔等多种果树,走上了“生态改良+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目前,麒麟山现代农业观光园年产值达1200余万元,带动周边百余群众增收致富。
在发展壮大生态农业的同时,石城县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推动生态资产保值增值。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石城县建立“河湖林长+警长”“河湖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近年来,石城县以建设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基地为契机,深化“生态+产业”融合,打造了“生态变资源、资源变财富、财富保生态”的良性发展模式,打通“两山”转换“双通道”,推动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厚植乡村发展优势,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促进生态农业提质增效,推进绿色发展,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石城县生态环境局污染防治股股长赖丽琳说。
绘就全域旅游新画卷
石城县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生态修复必须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经济发展了,农民保护生态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未来石城县要再向前走一步,发展文旅产业。”
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石城人思考后的答案是:还山于民、还绿于民、还利于民。
“我们实施温泉项目,唱响‘温泉之城’品牌。”该负责人介绍,石城是独具魅力的温暖之城,地热资源丰富。目前,该地已探明可开发温泉点7个,日出水量超1.5万吨,地热流体富含偏硅酸、氟等多种元素。据了解,石城县开发建成的九寨温泉、花海温泉、森林温泉、天沐温泉广受好评。全县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
该县正在按照“精致县城、秀美乡村、特色景区、集群产业”四位一体推进全域旅游,将县城建设成核心景区、乡村描绘成基础风景、景区景点打造成特色品牌,绘就景城融合、城乡一体、主客共享的全域旅游新画卷,打造“欠发达革命老区”推动旅游产业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的“石城样板”。
如今,因石得名的小城做好了治山理水“大文章”,推动绿水青山“高颜值”, 经济发展高质量,描绘出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