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词是大唐荣耀)
于这三个词而论,毫无疑问都是好词语,也埋下了最后唐朝分崩离析,藩镇割据的伏笔!
而北方则不同,经历三国动乱后北方汉人锐减,不争气的司马家上台,又是外族内迁,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直到冉魏武卓天王冉闵,以暴制暴,才让北方汉人有了在异族统治下苟延残喘继续存活的机会,而这存活的方式,不可避免的就是同化,于是才有隋唐时期虽为汉人政权当家,但鲜卑族风格明显的民资气质出现!
融入异族血脉之后的他们尚武成风,也因此才有初唐强悍武力的出现,原因为何,不过是在一个人吃人的时代,武力是生存的必要要素,仅此而已!
而这荣光之所以能存在成为殊荣,关键就是唐初时期的特殊经济情况决定的,当时经历南北朝动乱,艰难完成国家统一的唐帝国,并没有后世那无数弊端出现。
土地兼并那是没有的,除了陇右贵族,豪门望族也是没有的!
(府兵制是唐朝前期强大根源)
这给了唐朝初年施行府兵制,均田制空间,在土地财富和地位感召下!
于是府兵的战斗力空前高涨,而跟随府兵战斗力空前高涨的还有无数少数民族部落和唐朝的并肩作战!
目的当然是跟在后面打秋风,顺便抢夺战利品,也因此唐朝初期有无数异族雇佣兵跟随大唐作战!这就是唐朝兴起之后,无数胜利无数开疆扩土的关键!
而这天可汗之名,除了代表唐朝强盛外,还代表着唐朝是无数少数民族雇佣军的领头人!
老大带头,大家发财,但是这也是唐朝后来隐患之一。
当唐朝不断扩张之后,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失败,比如对吐蕃的征服不顺利,就极大的打击了大唐的威信,这失败一多之后,天可汗就不再是褒奖而是毒药!
随唐帝国版图不断扩大,经济不断发展,另外两个词也成了大唐的形容词,那就是盛唐和巨唐!
盛唐之所以为盛唐,盖因为其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包容并蓄!
巨唐之所以为巨唐,盖因为其版图空前广大,幅员辽阔!
(幅员辽阔有利有弊)
可是,这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原因很简单,有两句古话可以诠释隐患!
第一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第二局:鞭长莫及,尾大不掉
当经济不断发展,之后发生的就会是人口的大幅增长,这时一个致命问题就出现,那就是伏兵制崩溃,原因很简单,之前府兵制之所以能存在,是因北方无主土地太多,有地可分,可是人口越来越多,需要土地的人越来越多,再加上前期府兵制度促成了大量的地主阶级诞生,还有原本就有的地主和豪强势力经过经济恢复不断发展,于是土地兼并现象越发严重。
于是在武周时期,府兵制,还有均田制几乎已经名存实亡!
府兵制和均田制存在的基础,都因为这经济的发展最后成了伪命题,面对这一切,前期唐朝用无数的战争,向外需求财富的方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无数异族被征服之后,造成的结果就是统治范围越来越大,但是控制力越来越底下!
与之先对应的却是战争的不在顺利,作战失败又成了常有的事情。
如此相辅相成之下,跟随唐帝国战斗的异族难免起了异心!
(盛极而衰是历史常态)
那么如何缓解这样的问题?
经济发展造成土地大规模兼并,府兵制因为土地稀缺成为伪命题,均田制也因此成为伪命题,扩张也有极限,无法用新征服地区的土地财富,满足府兵制,均田制还有少数民族的需求!
于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只有一个了,那就是地方分权!
地方分权,无疑是一种权力下放的表现,而原因除了经济问题之外还有就是控制力下降!
在古代社会条件之下,不考虑距离的管理就是各伪命题,因为科技条件的限制,还有通讯条件的限制,上行下达往往需要按照月甚至年来计算执行效率,这如果在和平时期当然没问题,但是在战争时期或者多事之秋就是一种灾难!
这是原因之一,也是巨唐这个词带给唐朝的祸患!
(节度使出现,唐朝开始出问题)
在初唐盛世时期,大唐帝国皇帝被称呼为天可汗,在大唐狂飙突进,不断开疆扩土的时期,这些大大小小的异族们都乐于在后面捡便宜!
但是在扩张遇到瓶颈之后,他们的异心开始萌芽,于是无数异族政权建立并和唐朝摩擦不断!
(帝国斜阳下的安史之乱)
而且,节度使除了军力越来越强大之外,权力也越来越大!
于是,唐朝就不得不不断下放权力,最后节度使的权力从军队,慢慢渗透到财政,人事,行政等各个方面!
慢慢的就这样成为了政治实体!
最后,唐朝最后由盛转衰的关键点就出现了,那就是节度使制度的泛滥!
最后节度使都成了手握大军的封疆大吏,手下部队也慢慢从国家军队,变成了在节度使治下辖区招募的私兵!
掌握了军队的节度使们,开始了自己的野心!
(安史之乱,就是弊端的总爆发)
然后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发生!
主角就是安禄山,史思明,这样手握数镇的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