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民间小俗事
我又来跟大家聊唐史了,从我们读书时的历史课本上就有标注,安史之乱不仅仅使得大唐帝国由盛转衰,一直到灭亡一百多年间都没恢复过来,更是我国历史上汉自晋代“八王之乱”被外敌入侵之后,又一次对外由攻转守的巨大转变。
两者都是由于皇权对地方失去掌控,使其日渐壮大,过于膨胀导致。不同的是西晋“八王之乱”花了16年,却久久不能平复,直接被消耗光了国力,影响到了国运,被匈奴入侵导致灭国。
“胡儿”势如破竹进逼洛阳
而安史之乱虽然比“八王之乱”早了8年平叛,却也导致了藩镇割据,中央政权对于地方如同虚设,虽然苟存了一百余年,最终也导致了灭亡。
可是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可是正处于盛世,全国兵马除守卫京师的禁军外,分布在十大军事要区,虽然“胡儿”骗得了玄宗的信任,一人就掌握了范阳、平卢、河东三个军区。
可是另外还有七个军区是掌握在唐朝手里的,安禄山能一举攻破长安,难道他是有帮凶吗?
“起兵前景”
据史料记载,安禄山觐见玄宗后没多久就匆忙地要返回驻地。他出了潼关,便马不停蹄地赶往自己的地盘,甚至每天赶路四百余里。后来安禄山改换水路时,乘船沿黄河顺流而下,嫌船慢,甚至命令大量的船夫拿绳子在岸边拉船,15里换一拨人,终于花费最短的时间回到了自己的地盘。
三月一日,归范阳,疾行出关,日行三四百里,至范阳,人言反者,玄宗必大怒,缚送与之。—《旧唐书·安禄山(子庆绪)》
而远在长安的玄宗对于义子安禄山这次的匆忙辞别,要求返回驻地,起了疑心,命中使冯神威持手书邀约安禄山献上战马三千,十月前往华清宫。
而这次安禄山没有再像往常那般对朝廷来的使臣大加贿赂,而是对玄宗的手书视之无物,并将冯神威关了十几天才放了回去。冯神威回去以后添油加醋地向唐玄宗上报了此事。
玄宗选择不相信?
然而让所有人都感到奇怪的是,明明安禄山已经把背叛摆在明面上了,就差付诸行动了,而唐玄宗却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竟还跑去华清宫泡温泉,一直到了安禄山以诛奸臣为名起兵后,玄宗才从华清宫返回长安。
而此时的安禄山部队已经直逼洛阳了。
十一月,反于范阳,矫称奉恩命以兵讨逆贼杨国忠。—《旧唐书·安禄山(子庆绪)》
为什么安禄山能如此顺利的逼近洛阳,要知道虽然叛军声势浩大,可是在当时可还有七个军区,从东北地区一条进兵路线,一个多月就打到了河南洛阳,而古代的交通条件跟现在是没法比的,行军更为困难,难道大唐盛世就真的如此不堪一击吗?
四大帮凶
要知道叛军并不是来旅游,而是要一路攻城夺地的,盛唐暮年为何如此不堪,我粗略估算了一下帮凶有四个:
一、由于中原地区常年没有遭受过战火洗礼,百姓几代人都没有见过战争,听说起兵人们都震惊了。而安禄山统辖范围的州县更是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
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战,闻其兵起,朝廷震惊。—《旧唐书·安禄山(子庆绪)》
二、大唐盛世期间虽然与各大民族处于大融合,可是外藩始终是外人,唐朝的领土非常广袤,边境战线拉得很长。为了随时防备北方的突厥、回纥,东北的秣褐,西南的南诏和吐蕃的袭击。
大唐把所有的将领和士卒全部分置在边境线上。
三、当时的府兵改为募兵制,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为了不使得财政入不敷出。唐朝常驻军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安禄山掌握的恰好是三个驻兵重镇,一番充足的准备后,起兵二十万,已经是占据了整个大唐大部分的兵力了。
这样就使得了唐王朝成了一个外实内虚的状况,以至于安禄山一路攻城夺地,基本在当时的中原地区,没有任何一支部队能与之匹敌。
四、奸相杨国忠为谋政绩,纵容边将肆意破坏与南诏的友好关系,妄图歼灭南诏证明自己的能力,前后在妹妹杨玉环的枕边风下,说动玄宗让其选派中原地区十多万人,进攻南诏,谁知输得底朝天,十几万将士埋骨他乡,使得中原及长安地区防御空虚。
李宓将兵七万击南诏。阁罗凤诱之深入,至太和城,闭壁不战。宓粮尽,士卒罹瘴疫及饥死什七八,乃引还;蛮追击之,全军皆没。—《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七
病根深种
从事实出发来分析,即便玄宗有多么地荒废朝政,李林甫和杨国忠有多么地扰乱朝纲。
安禄山也不可能这么快就攻破了长安。致使玄宗仓皇出逃的,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是由于玄宗荒废朝政,宠幸奸臣,不管是朝中大臣还是各地的节度使都被杨国忠打压过。以至于整个王朝的大臣对其毫无信心、各路节度使对玄宗也大失所望,剩下的一些则是跟安禄山一般,不受控制了。
他真的不相信“胡儿”会起兵吗?其实不是,而是此时的他已不再是那个发动“唐隆、先天”匡扶李唐的君主了,他已经完全没有能力再掌控局面了。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七、《旧唐书·安禄山(子庆绪)》、《新唐书》玄宗下。#历史往事#
泱泱大唐:竟有人打完公主,还能平安无事,那是因为他爹是郭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