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两个李密很出名,其一是西晋时期的李密,其二是隋末唐初的李密,此人是隋末起义军领袖之一,虽然很早就败亡了,但由于《隋唐演义》的广泛传播,让这位历史人物,成了家喻户晓的存在。
在隋炀帝执政后期,各地叛乱不止,而其中一支乱军,则是由杨玄感和李密带领的,不幸的是李密初次起义就吃了败仗,之后在关押途中侥幸逃脱,至此隐匿民间。
李密躲藏了两年便忍耐不住寂寞,正好当时瓦岗翟让军威势正隆,于是李密上门投效了瓦岗寨。当时的瓦岗寨在翟让的领导之下,内部人才济济,并且还能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因此成了隋末最强大的起义军之一。
只是好景不长,在李密加入瓦岗寨后,内部的氛围就变得诡谲起来了,最明显的便是许多英雄好汉渐渐离去,比如单雄信、秦叔宝、程咬金等人先后离去。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这样的,当初翟让自认为能力比不上李密,于是将首领之位禅让给了李密,但翟让的部下,见当前形势一片大好,瓦岗寨首领日后有可能当皇帝,因此非常不甘心。
其中部将王儒信就劝翟让自任“大冢宰”,也就相当于百官之首的宰相,之后又劝说翟让拿到大权后,再一步步将李密架空,但翟让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将这些提议一概拒绝了。
然而翟让对李密很信任,但李密对翟让并不信任,尤其是翟让部下的一些闲言碎语,让李密非常担心,因为翟让除了喜好钱财、性格鲁莽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只要振臂一呼,李密的权力就随时可能被他拿回去,威望非常高。
因此李密摆下鸿门宴,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杀害了翟让,还有他的一些心腹部下。不过这样做就像宋江当初害死晁盖一样,让内部氛围大变,部众离心离德。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徵所为,遽使召之。徵进十策以干密,虽奇之而不能用。”
意思大致是:魏征多次给李密上书,其中仅是壮大瓦岗寨的计策就有十条,并且这些对策都很高明,但都被认为是老生常谈,没有一个建议得到采纳。
可见魏征虽有才华,但在李密麾下时,依旧没能得到重用,加上之前所说的缘由,也许正因瓦岗寨不复从前,才会被王世充击败、被李唐剿灭,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可见李密某些作为确实不得人心,不过有意思的是,最后魏征给李密的评价却是很高的。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1974年,在河南浚县发掘出了李密的墓陵,其中除了各种随葬品外,墓志铭中的一句话不得不提。其上写道:“命世挺生,负问鼎之雄图,郁拔山之壮气,志逸风飚,势倾海岳,控御英杰,鞭挞区宇,志逸风飙,势倾海岳。”
意思大致是:李密能力很强,有雄图壮志是英雄人物,掌管瓦岗寨期间,他可以把麾下的英雄豪杰掌控自如,做到了物尽其用,让他们各司其职。
根据考察,这墓志铭是魏征帮李密写的,而且,如果不是李密墓陵重见天日,世人还不知道有这么回事。且在墓志铭中,还写有:“故吏上柱国曹国公、徐世绩等表请收葬….。”
可见已经各奔东西的瓦岗英雄,依然念着当初那份情谊,并希望能好好安葬他。也就是说,不管李密与旧部的关系,当初的关系到底是好是坏,但在李密去世后都释怀了,并且们一致认为李密功大于过,是英雄人物。
其实这种情况,就像跟一位有才能的老大创业,只是创业稍有成就后,老大开始自我膨胀了,一些老兄弟受到了打压排挤,大家一开始肯定恨的。
不过发觉自己比以前混得好,也就不那么在意了,后来老大落魄,两者之间地位不对等,但念在曾经一起奋斗过,终究不愿落井下石,在力所能及时总会帮一把。
只是这种情况到了史书中,却与真实情况略有不同,因此很有可能是唐朝史官在编写时,故意贬低敌手。那么到底是否如此,你们是怎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