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回升,经济呈明显复苏特征,但经济复苏并不同步,存在多方面分化现象。2024年,经济增长需要投资发挥更多支撑作用,促进经济保持复苏态势。在积极政策支持下,当前处于低位的房地产投资和民营企业投资有望逐渐恢复。
今年中国经济复苏动能分化:
首先,虽然2023年经济明显复苏,但是增长势头还未恢复到疫情之前水平。使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将环比复合值进行年化计算,可以得到GDP季度复合增强指数。从2016年到2019年,该指数呈直线上升趋势;2020年受疫情影响,该指数显著回落;低基数促进2021年一季度回升到趋势线水平,但二季度之后一直到2022年走势都较弱。今年以来,该指数有所上升但走势平缓,仍然低于疫情之前趋势线,表明经济还未全面恢复。
其次,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和贡献率出现显著分化。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高于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在三大需求中,消费对GDP增速的拉动为4.4%,对经济增速的贡献率高达83.2%,显著高于2022年。投资对GDP同比的拉动为1.6%,对经济增速的贡献率为29.8%,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由于出口负增长,淨出口对GDP增速的拉动为-0.7%,对经济增速的贡献率为-13.1%。
再次,投资结构出现明显分化。在三大投资类别中,基建投资保持稳健增长,制造业投资逐渐企稳,但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下降。1月至10月狭义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广义的基建投资(含电力等)同比增长8.3%,新能源产业快速增长对基建投资的带动作用显著。1月至10月制造业投资增长6.2%,三季度呈逐渐回升势头。1月至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3%,商品房销售和开发投资降幅都持续扩大,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全球增长预期放缓
从投资主体来看,国企投资增势保持较好,而民企投资持续低迷,仍然存在显著的分化特征。今年1月至10月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长6.7%,而民间投资和私营企业投资分别同比下降0.5%和下降5.6%。经过3年疫情,不少民营企业消耗比较大,当前投资的时候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由于需求不足问题仍然存在,市场前景不明朗,预期改善较为缓慢,民企对中长期投资依然保持谨慎。
在三大需求中,出口和消费增长的增长空间相对有限,经济增长需要投资发挥更多支撑作用。
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放缓,中国出口仍有下行压力。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全球经济增速的基线预测值,从2022年的3.5%下调至2023年的3.0%和2024年的2.9%,远低于过去20年(2000至2019年)3.8%的历史平均水平。地缘政治等因素导致的全球产业链重构,脱钩断链等现象逐渐显现出负面效应,也将对中国出口带来一定压力。
另一方面,消费复苏仍存“疤痕效应”,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可能减弱。受消费复苏的疫后“疤痕效应”影响,2023年中国社消零售修复斜率相对较缓,相较疫情前趋势仍有差距。随着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预防性储蓄增多,消费意愿和消费信心修复可能仍需要一段时间。消费复苏在不同领域也存在分化。新能源车销售增势较好,渗透率保持在30%以上。但受房地产销售下行的影响,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同比下降明显。
楼市信心亟待改善
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稳定投资,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稳投资仍需政策继续发力。财政政策发力空间较大。2023年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政府性基金支出合计占GDP的比重年化约30.2%,从2020年9月以来趋势性下降。以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政策性银行债融资+PSL(抵押补充贷款)融资+专项债融资计算的广义财政赤字率,2023年以来也呈现下降趋势。由此可见,财政政策还有较大发力空间。
笔者预计2024年积极财政政策将加码扩围,中央财政加杠杆发力,提升赤字率至3.8%左右,加大稳增长、防风险力度。地方政府专项债继续扩容,新增额度提升到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以上,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扩大PSL、政策性银行债券等预算外结构性融资工具,创造更多的政策着力点。
其次,稳投资重点是稳地产。房地产政策将进一步转向积极。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2024年对房地产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将加大,除了继续推进保交楼贷款支持以外,将更大力度提供房企纾困再贷款,有助于稳定房企现金流、缓释房企信用风险。地产政策将延伸到广义房地产领域,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这可能成为2024年拉动投资、改善销售的有力举措。
地产投资和销售有望企稳改善。对比日本、美国住宅下行幅度最大的一次周期走势,近一轮中国住宅投资和新开工下滑速度较快,供给端已接近深度调整水平。同时,随着“三大工程”建设加力推进,后续住宅投资开工降幅有望收窄。中国超大特大城市共22个,根据人口普查和民政部数据估计其中的城中村家庭户可能超过1000万户。城中村改造能够带动商品房销售改善,同时也将拉动房地产投资。
在需求端,住房销售调整已较为充分,筑底过程或接近尾声。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放松,居民收入预期和房价上涨预期逐渐改善,住房销售数据将逐渐改善。从中长期视角来看,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2023至2030年中国城镇住房的潜在增量空间在年均10亿平方米左右。
再次,稳投资更需促进民间投资。今年出台了大量支持民间投资的积极政策,不断给民营企业家注入强心剂。上半年中央政府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各方面配套支持措施加紧落实,将提振民间投资信心、促进民间投资稳步增长。
明年市场需求回稳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将加大,消费保持稳健增长,将促进中国经济延续复苏态势。目前企业产成品库存、原材料库存、存货增速等指标已经在底部企稳,生产端正在迎来库存周期回升阶段,随着经济复苏和市场需求的改善,预计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GDP环比呈增长态势。由于2022年低基数使得2023年经济增速偏高,2024年经济增速可能低于2023年,但有望明显高于2022年和2023年的平均值。
笔者预计2023年经济增长5.3%至5.5%,2022年和2023年GDP平均复合增速为4.2%至4.3%。2024年将是中国经济回归潜在增长率的开始,预计GDP增速在4.8%至5.3%。
再通胀将促进名义GDP增速加快。2023年前三季度实际GDP和名义GDP增速分别为5.2%、4.9%,GDP平减指数为负值导致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预计2024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温和上升,PPI(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回到正增长,GDP平减指数回升到正值,将对名义GDP起到推动作用。这就意味着,实体经济的感受会明显提升,2024年工业企业的营收和盈利也有望转为正增长。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供职单位意见)